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篇
  免费   0篇
各国政治   1篇
世界政治   2篇
法律   2篇
中国共产党   5篇
中国政治   9篇
综合类   3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3篇
  2005年   1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略论佛教的和谐社会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佛教的“和谐”思想,首先表现在其基本教义的“缘起论”中。每一事物、每一个人的存在都有其不可替代的独特的价值,万事万物都是一种和合共生的关系,这就是此有故彼有,此无故彼无的缘起境界。佛教认为只有内在心灵的和谐,才有外在社会的和谐。社会的种种冲突、暴力乃至战争,都是根源于“我执”、“法执”,只有做到“无执”,认识到“自我”亦是待缘而起,自我与他人、自我与社会相待而生,才能根除自私自利主义、内心的紧张痛苦和人际间的利益冲突。为了破除“我执”的观念,佛教在道德实践中提倡慈悲的菩萨人格精神,这与和谐社会所要求的道德理想人格是相一致的。佛教提倡的“六和敬”的僧团伦理原则,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念是相通的。  相似文献   
2.
中西文化传统中的“宽恕”是大不一样的。西方的“宽恕”是“为爱而爱”的终极关怀,体现了其“原罪”的价值维度。“原罪”说使“罪”被绝对化、先天化,人的尊严、权利、责任被绝对化、先天化了,并由此造成了信仰维度的存在。这是对人的局限性的自知。中国的“宽恕”是纲常伦理的处理原则,体现了其“原善”的价值维度。“原善”说使属性、本性被绝对化、先天化,人是自己的救主,人性高于神性,罪恶只是外来的污染,因而不存在共同责任,只存在道德责任。它“宽恕”的是可以“宽恕”的,并非不可“宽恕”者。这是对人的局限性的无知。但是,只有“宽恕”不可“宽恕”者,宽恕才存在。所以中国文化传统中的“宽恕”不是“宽恕”,“慈悲”不是“慈悲”。  相似文献   
3.
林楠 《政协天地》2012,(4):62-64
在世界科学文化的苑囿里,中医学是古朴苍劲、枝繁叶茂的一株奇葩,虽历经二三千年的风雨霜雪,仍然芬芳馥郁。较之其他国家、民族先后衰亡的传统医学,可谓“众芳摇落独喧妍”。中医学之所以有如此顽强的生命力,因其深深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肥田沃壤,并不断从中汲取水分和营养。儒、道、佛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鼎足而立的三大思想体系,它们对于中医学的深刻影响,远非其他文化思想派别所能比拟。  相似文献   
4.
赶时髦一把,借用《非诚勿扰2》中葛优的话,作为题目,因为深有同感。 修行的范围大了去了,有人以为能吃苦是修行,有人以为慈悲为怀是修行,也有人把不择手段达到目的当做修行。  相似文献   
5.
中国式寒暄     
在北美洲西北角有一个地方,东面是加拿大,西面是白令海峡,南北分别是浩瀚的太平洋和寒冷的北冰洋。因为这个地方布满了森林,所以吸引了大量的鸟类来此居住,其中被土著人称为“慈悲鸟”的鸟类数量最多。之所以称它们为慈悲鸟,是因为它们在扶养幼鸟时,只要听到发出和幼鸟相同的“饿啊饿啊”的叫声,鸟儿便会将口里的食物向叫声方向投去。  相似文献   
6.
声音     
如果你越来越冷漠,你以为你成长了,其实不是。长大应该是变温柔,对全世界都温柔。成熟,是对很多事物都能放下,都能慈悲,愿以善眼望世界。  相似文献   
7.
佛教生态伦理思想的宗教性本质决定了它首先表现为其信众内心固有的精神信仰,进而内化为一种意志信念。佛教的慈悲不是简单的世间的悲悯慈爱,慈为"无缘大慈",无缘即无条件、无分别,也就是对人不分亲疏,甚至没有人与动物的区别、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悲为"同体大悲",同体即人我一体、平等无碍。佛教同体慈悲的生态伦理信念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开明派文人与佛学文化之间存在着深刻的联系.他们通过对佛教人生观念、道德观念的吸收和改造,在出世与入世之间形成了一种平衡:一方面以超脱的姿态去抵拒无常的侵袭,抚慰心灵的创痛;另一方面在对病态社会的批判和"童心"的赞美中着力于人性的守护,并以对人生的慈悲胸怀贯穿自己的社会实践.  相似文献   
9.
薛西斯 《法制博览》2010,(1):F0002-F0002
读古诗古词是一个好习惯,虽然我已有二十多年不读了。那个时候,我风华正茂,记性也好,不怎么,就记了这么半阙:“左贤王拔剑砍地,镇日价女哭儿啼。进门来惨惨凄凄,出门去寻寻觅觅”。  相似文献   
10.
林学启 《廉政瞭望》2010,(14):53-53
仁慈就会养肝,仁慈的人肝血就通畅,气脉就好,当然就长寿。义,指的是一个人的义务、责任、道义,它对应的五行是金,对应的五脏是肺。一个人陷在小我里面,就容易悲伤,而且走不出来。当人一旦走入大我的时候,他就不是悲伤,而是慈悲慈悲就是无条件地关怀和帮助一切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