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篇
  免费   0篇
各国政治   1篇
世界政治   1篇
法律   5篇
中国共产党   16篇
中国政治   6篇
政治理论   3篇
综合类   6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4篇
  200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17年爆发的“文学革命”是社会时代的产物。社会制度由帝制而共和的变迁,社会恶劣环境状况的刺激,外来思想文化的影响,本土文学改良的积淀和新文化运动的助产,构成了“文学革命”产生的四大主要社会时代因素。  相似文献   
2.
梁启超以各种报刊杂志为阵地大力宣传的近代文学革新运动,其终极目的是为了"新民"、"救国",而并非为文学而文学。它是戊戌变法失败后梁启超自下而上地实现其政治理念的一种重要手段,带有深深的政治上的无奈--选择上的不得已和政治上的"低作为"。但是,它却促成了近代文学的超越,其理论和实践,在内容和形式上促进了文学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3.
刘继兴 《传承》2009,(9):11-13
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围绕白话文与文言文的论争,形成了两大阵营。那一场场硝烟弥漫的论争,充满了激情、狡黠、机巧、趣味与智慧,点亮了新文化运动启蒙的天空。  相似文献   
4.
《湘潮》2007,(7)
胡适作为一代国学大师,由于提倡文学革命而暴得大名,他提出的大力提倡白话文的主张影响深远。同样具有中西文化知识基础的学衡派却和他观点分歧,对胡适的文学革命和白话文进行了强烈的批判,本文试从二者中西文化观的不同分析是什么导致了学衡派对胡适的批判。  相似文献   
5.
陈独秀应蔡元培之聘,任北京大学文科学长时,钱玄同已执教于北大。他们因《新青年》而相识相交,后又为《新青年》同仁。钱玄同自称是《新青年》的"一名摇旗呐喊的小卒"。其实,就《新青年》所揭橥的文学革命,陈独秀可谓主将,而钱玄同则是奋勇直前的急先锋。  相似文献   
6.
唐旭君 《求索》2007,(3):191-193
文学革命作为历史事件已渐行渐远,但其已然成为现代文学的一个“元话题”。如何认识其理论资源,话语方式,内在结构与历史效用……不仅成为我们解释历史的必需,而且是我们现时的“在”的敞开。在伴有近一个世纪的文学经验与文化资源的参照下,我们发现“知识社会学”的理论基点、进化论的论证方式、人道主义的精神内核,构成了五四“文学革命”的理论构架。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政治文化的视角 ,重新审视了 2 0世纪 2 0年代新文学发生期的文学革命 ,认为她由历史深层的思想启蒙、语言体式的变更、人的文学的确立 ,构成了一条内在整合的政治文化理路。五四文学革命充分揭示了个体文学家的创作心理与群体社会政治文化行为的一致性 ,同时 ,又反映出文学作为文化的载体 ,二者构成一种复杂的互动过程。  相似文献   
8.
1911年,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派发动的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清王朝的封建专制统治,但是中国并没有走上一条资产阶级所设想的发展道路.辛亥革命之后不久,军阀袁世凯篡夺了中华民国的权力,国外列强照旧肆意掠夺中国权益,国内封建势力不断掀起复辟狂潮.民众失望了,资产阶级迷惘了.中国前进道路上的障碍到底是什么?怎样才能使新兴的资产阶级共和国不至徒有虚名?这便成为全国的有识之士们苦苦探索的问题.就在这时,一批学贯中西、了解国情,同时又满怀爱国激情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发动了一场声势空前的思想启蒙运动--新文化运动.  相似文献   
9.
"五四"文学革命倡导者用古代白话小说的传统来证明"白话文学"的正当性,将之抬高到"国语教科书"的高度,同时又进行批判,在与古典白话小说的分离中建构出"现代小说"的概念。这一过程忽视了传统白话小说资源在小说转型中的重要性,致使新文学初期中、短篇小说与长篇小说的质量失衡。语言变革之后白话小说内部形成新的带有价值评判的"雅-俗"格局,造成延续至今的文学史叙述的偏狭化。应该在汉语小说的大背景下关注传统小说资源在清末民初的转化,以期重绘民国时期的小说史图景。  相似文献   
10.
何映宇 《新民周刊》2022,(45):60-63
一百年前的1922年,是中国文学从文言文时代向白话文时代转变的重要一年。在这一年里,文学观念的变革以及新诗、现代小说的创作实绩都层出不穷。始于1917年的中国文学革命,是新文化运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1917年1月,胡适在《新青年》2卷5号发表《文学改良刍议》,在此文中,胡适提出“文言合一”,“白话文学为中国文学之正宗”,标志着中国文学思维方式与表达方式的同时转换。陈独秀称赞胡适是“首举义旗的急先锋”,郑振铎评价此文是“五四文学革命的一个发难的信号”。同年2月号《新青年》上,陈独秀发表了措辞强烈的《文学革命论》,表明了更坚定的文学革命的立场,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中国文学的面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