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篇
  免费   0篇
各国政治   1篇
世界政治   1篇
法律   3篇
中国共产党   3篇
中国政治   2篇
政治理论   4篇
综合类   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1 毫秒
1.
自由主义的国家中立学说成为现代人理解国家存在意义的主要方式。施米特激烈批判这一点,并将之追溯到霍布斯思想中蕴含的利维坦死亡因素——内外之分。然而,施米特过度地解读了霍布斯。主权问题是现代政治思想中最为重要的问题,霍布斯构建利维坦的目的是带领人们走出混乱无序的战争状态,重塑有安全保障的个人自由。社会多元力量威胁着利维坦的生存,国家必须有明确裁断和强制力量才可能实现其存在的目的。唯一的区别是,霍布斯的国家不需要带有价值追求的色彩,看起来处于一种中立状态。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国家真正处于彻底中立的状态、不需要对价值作出裁断。  相似文献   
2.
肖剑 《廉政瞭望》2012,(7):66-67
论文抄袭,在国际社会尤其是西方社会都被认为是不道德、不名誉的羞耻之事。抄袭者如身在学界就将"一蹶不振",不仅学术头衔被褫,学术成果也会被否;如身在政界,那就不仅会掀起轩然大波,遭致举国严厉的抨击,最终只得辞职下台。假设结局五花八门,比如有的沉默几天后又"敢于"高调行事,有的责令辞  相似文献   
3.
正第二国际和帝国主义理论根据历史学家理查德·克布纳和赫尔穆特·达恩·施米特的说法,"帝国主义"一词是19世纪下半叶开始与"波拿巴主义"一词一起被用来说明路易·波拿巴的第二帝国维持其对法国统治的各种形式。马克思在其著作《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一书中也使用了"帝国主义"一词来阐明法国的政治体制。不过,这个词与它的现代意义并不相关,它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著作中没有得到明确的发展。在社会主义学者中,厄内斯特·贝尔  相似文献   
4.
德国法学家施米特著作的大量出版和被广泛引用,是近年来俄罗斯思想界的流行现象之一。此现象的出现是由于西方的学术影响、当代国际政治和俄罗斯国内政治现实等因素造成的。俄罗斯知识分子对施米特及其学说在俄罗斯流行既有赞成也有反对。在这一学术争鸣中,俄罗斯学者既对施米特关于"例外状态"、敌友划分、"大空间"、"欧亚联盟"等主要思想及其意义进行了深入研究和阐释,同时也运用施米特关于"委员专政"、"国家"与"政治"的基本划分等概念工具,对当代俄罗斯政治现实进行了理论解释。  相似文献   
5.
基于魏玛宪法第48条内容及其实践的分析,施米特断言:应对威胁国家存亡的例外状态必须授予处置危机者以绝对的、不受任何规范约束与限制的紧急权即主权;自由民主政制不可能在动用紧急权与维护法治之间保持一致。9.11之后阿克曼提出了其紧急权理论试图对施米特的挑战作出回应,但其努力最终陷入困境。阿克曼与施米特所讨论的紧急权概念的逻辑前提概念——例外状态——是不同的。施米特的例外状态是一种政治的例外状态,而阿克曼的例外状态则是一种法律的例外状态。因而,前者回应施米特的挑战的方式需要重新思考。  相似文献   
6.
卡尔·施米特(CarlSchmitt,1887一1985),德国法学家和政治学家。其学术思想被公认为对20世纪的政治学产生了重大影响。关于"权杖的前厅"的说法,是其在一个访谈中对于在权力运作中存在的一种政治现象所作的一个形象概括。访谈的一个重要内容正是围绕着这个话题而展开的。  相似文献   
7.
樊凡 《求索》2012,(8):51-53
在当代政治理论中,施米特与阿伦特为人们展示出了两种截然对立的政治概念:在施米特看来,政治就是区分敌友,并试图消灭敌人的活动;与施米特对政治的界定截然不同,阿伦特认为,呈现个性、与人沟通才是政治的本质;如果站在"我们和他者"互动的维度来理解现代政治,那么,不仅选择施米特这种相当强的政治表述方式,无法满足现代社会的要求,而且,选择阿伦特那种相当弱的政治表述方式,亦无法满足现代社会的要求。  相似文献   
8.
基于从"同一性"的实现界定民主,施米特严格区分了自由与平等,由此对自由主义与民主进行了严格区分,并意识到了二者之间的张力。在制度层面,他指出现代大众的兴起对西方议会制构成了挑战。施米特基于特定的政治以及人民概念和实质平等概念,提出人民是制宪权主体,现代政治的唯一基础是民主,民主可以通过喝彩(民意)来体现。施米特对人民的弱点以及纯粹民主的局限亦有认识。施米特的民主观,不同于自由主义的代议制民主观,也不同于无产阶级专政理论及法西斯主义。他的民主观暗示了人民革命之可能。施米特一方面指出民主对于现代政府不可或缺,另一方面却又使得民主例外化。  相似文献   
9.
德国的魏玛时代造就了施米特的紧急状态理论.在规范论思想的主导下,其最初理论与古典传统智识呈现出历史性的勾连与承继;随后在决断论的影响下,其理论开始了反自由主义的转向与飙进;在魏玛共和后期,施米特整合了法规范与法决断思想,最终伴随着魏玛共和的寿终正寝,其紧急状态理论也达到了定型和成熟.通过对其理论的生成与演进的脉络分析,对于当下我国的紧急状态立法无疑有着较多的启示.  相似文献   
10.
土地是主权的构成要素、国家统治的基础;而海洋基本上仍处于产权基本尚未分化的状态,准入自由、人类共有状态,陆地与海洋的差异因此形成两种不同的国际法秩序:一个是海洋国际法,另一个是陆地国际法。表面上海洋是自由的,没有主权归属问题,但是实际上却属于海权国家。但海洋自由并非单纯国际公理,更是国际政治斗争的产儿。海权的兴起离不开航行自由(国际海洋法)、贸易自由(海商法)与海洋政体(宪政政体)的保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