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0篇
工人农民   1篇
外交国际关系   1篇
法律   1篇
中国共产党   4篇
中国政治   3篇
政治理论   1篇
综合类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3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核能安全的紧急事故,靠一个国家的力量很难预防和消除.不管是日本福岛核爆炸、还是乌克兰切尔诺贝利核泄露事件,波及的范围都超越了民族国家边界而成为全球性的问题.由于仅靠国内法是无法完全保障核能安全的,因此,从国际法方面规制核能安全就显得由为重要.  相似文献   
2.
当灾难来临,尤其是地震、核爆等特大灾难中,受众会迅速地集结成具有相同心理特质的心理群体。这类群体重感性、轻理性,容易接受谣言的暗示并传播谣言  相似文献   
3.
1964年10月16日,一个永载中国史册的日子,西部大漠上空的一声巨响,蘑菇云升腾起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这一成功的背后凝聚了我国无数科学精英的心血和汗水.赵忠尧就是我国核物理研究的开拓者,中国核事业先驱之一.在中国物理学家之中,第一个在现场看到美国核试爆的也是他.  相似文献   
4.
今年六七月间,河南杞县上演了一场现代版的“杞人忧天”。事情起因于6月7日凌晨,当地一家辐照厂生产用的钴60放射源发生了“卡源”故障。事情不大,也没什么危险。但政府没有及时公开信息,老百姓不了解情况,于是人心惶惶,谣言蜂起,很快在民间传为发生了“核泄漏”,甚至会发生“核爆炸”。  相似文献   
5.
孟红 《世纪风采》2009,(7):25-26
1963年10月以前,斯诺多次来信申请访华。在周恩来的亲自指示和过问之下,斯诺访华的愿望又一次得到实现。1964年10月18日,斯诺以法国《新直言》周刊记者的身份再次踏上中国的土地。  相似文献   
6.
互联网接入我国刚刚不到20年,但是互联网在我国的发展已经超出了任何一项事物,互联网已经像空气和水一样完全融人了我们的生活、工作。现在我们谈论任何事情,诸如政治、经济、军事、教育等各个方面都离不开互联网。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给我们带来了什么?它带来的是像核爆炸般裂变、膨胀的信息资源,带来的是科学技术魔幻般的飞跃发展,  相似文献   
7.
从回顾思想解放运动的种种历史情况来看,真理标准讨论犹如"核爆炸",引发了汹涌澎湃的改革开放大潮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历史新境界.  相似文献   
8.
安慰     
《法律与生活》2011,(7):5-5
2011年春天刚刚露出的那点儿绿意,瞬间就被日本大地震的消息“淹没”了。 追随大地震而来的,是核爆炸引发的恐慌。这几天,朋友、同事、网友不停地转发各种与核辐射有关的消息:辐射里程、保护措施……3月17日那天,不少地方的盐脱销,有人说是因为盐里含碘,碘可以防辐射;还有人说,是怕盐的原料被海水污染,先囤上。  相似文献   
9.
杨洋 《中国减灾》2011,(7):40-41
2011年3月11日,日本9级大地震与夺命海啸给世人带来一幕幕的视觉冲击与灾难惨景,全世界的媒体焦点瞬间汇集到这个多灾多难却经济文化发达的弹丸岛国。随后,带来的是世界末日般的恐慌——核爆炸与核泄漏。“‘嘟嘟嘟’的直升机机翼带来的单调的让人烦躁的声音和对核电站的救援让我联想到了25年前的切尔诺贝利核爆,难道2012年真提前到来了吗?”吉田老太太满含泪水喃喃自语道,  相似文献   
10.
1964年1月27日.中国和法国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这是中国和西方大国关系的重大突破.沉重打击了美国敌视中国的政策.成为新中国外交史和当代国际关系史上的一件具有深远意义的大事。中法建交在当时国际上产生了轰动的效应.西方媒体喻之为“外交核爆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