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35篇
  免费   10篇
世界政治   8篇
法律   243篇
中国共产党   12篇
中国政治   56篇
政治理论   19篇
综合类   107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22篇
  2014年   28篇
  2013年   27篇
  2012年   19篇
  2011年   32篇
  2010年   30篇
  2009年   23篇
  2008年   47篇
  2007年   32篇
  2006年   26篇
  2005年   25篇
  2004年   26篇
  2003年   23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18篇
  2000年   23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3篇
  1992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目前,刑讯逼供现象在我国司法实践仍存在,对此应在追求实体正义的同时,注重程序的正当性。探索出一条遏制刑讯逼供现象并且适合中国国情的路子来,从而实现综合治理,保障人权。实现人的尊严和提高人类文明和人类之福祉。  相似文献   
2.
浅析“暂缓判决”的合法性和合理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暂缓判决这项审判制度虽然已经在我国基层法院实践多年,但其实施的效果却并没有那么明显。在没有法律依据的情况下暂缓判决究竟能走多远?以及怎样建立与之配套的社区服务令制度?这些都是摆在我们面前的急待解决的问题。文章主要针对暂缓判决的合法性和合理性进行论述,结合对其历史和现状的介绍,最后提出暂缓判决的实施建议。  相似文献   
3.
保障人权作为一项各国普遍承认的国际刑事司法准则,在我国法制建设中也越来越受到重视.1996年第八届全国人大第四次会议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作了重要修订.新的刑事诉讼法废止了有关不利于人权保障的措施,确立了未经人民法院依法判决,对任何人都不得确定有罪的重要原则.在我国刑事司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重大意义.文章认为,在我国现行的刑事诉讼中,并未确立完整意义上的无罪推定原则,须完善相关条件才能使无罪推定原则在我国实现.  相似文献   
4.
刑事诉讼中的人权保障在我国具有重要的意义.1996年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对刑事诉讼制度和司法制度作了重大改革,进一步增强了刑事诉讼的人权保障功能.但两大当事人--被告人和被害人的人权保障仍存在许多问题和缺陷,需要完善相关制度,以期构建更完备的刑事司法程序.  相似文献   
5.
洪向华  王朋琦 《新东方》2005,(10):52-55
新修订的刑法明确吸收了无罪推定原则的精神,是中国法理和社会价值理念的一次超越。但如何在现实中充分兑现这一精神,还有很多工作要做。新刑法颁布以后出现的刑讯逼供下的一些冤案证明,进行这方面的工作既迫在眉睫,又十分艰巨和复杂。笔者以为,国人在无罪推定原则的法理内涵、历史必然以及社会定位上尽快达成广泛的共识,应是当务之急。 一、准确把握无罪推定原则的严格法理内涵 所谓无罪推定,是指任何人在未经证实和判决有罪之前,应视其无罪。无罪推定所强调的是对被告人所指控的罪行,必须有充分、确凿、有效的证据,如果审判中不能证明其有罪,就应推定其无罪。它的意义在于防止过早地和无根据地把任何人看作罪犯,不允许根据未经充分检验的材料和违反既定证明程序而取得的信息,认定一个人犯有罪行。 1997年10月1日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12条明确规定:“未经人民法院依法判决,对任何人都不得确定有罪”。这意味着,在法院依法判决之前,任何人都不处于有罪公  相似文献   
6.
从河南赵作海冤案,到浙江张氏叔侄冤案,再到备受关注的聂树斌冤案,呼格吉勒图冤案,给司法公信再次带来灾难性影响。一次次挑战着法律与正义的底线。一再出现的刑事冤假错案折射出国家在特定时期的法治状态和刑事司法形态,分析刑事冤假错案发生的原因,进而提出解决问题的路径,防止冤假错案的发生是法治国家重要研讨的课题。  相似文献   
7.
高一飞 《现代法学》2015,(2):118-129
我国理论和实务界对媒体能否报道涉罪人员姓名问题的域外规则有很多误解。比较研究表明,诉讼期间可以报道涉罪人员姓名是大势所趋,但判决后罪犯的姓名除美国外各国都禁止公开。各国对涉罪的公众人物和未成年人姓名公开规定了特殊的规则。我国新闻报道中涉罪人员姓名公开规则的确立应当考虑以下四个方面:对涉罪人员姓名"以公开为原则"的现行做法值得肯定;禁止对未成年涉罪人员实名报道但不能过于绝对;实名报道涉罪公众人物的做法应当坚持;应当谨慎确立不当公开涉罪人员姓名的行为责任。  相似文献   
8.
图中显示,江苏省镇江经济开发区人民法院第一法庭内,一起盗窃案件正在公开开庭审理.与以往不同的是,被告人是首次不穿马甲而穿便装出庭受审.庭审后,身着保暖衣的被告人对记者说:“穿便装,心理压力小多了.” 小小马甲的变化,源于2015年2月26日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的《全面深化人民法院改革的意见》.其中提出,强化人权司法保障机制,禁止让刑事在押被告人或上诉人穿着识别服、马甲、囚服等具有监管机构标志的服装出庭受审.  相似文献   
9.
近日,最高人民法院召开关于《全面深化人民法院改革的意见》新闻发布会。《意见》提出,要强化人权司法保障机制,禁止让刑事在押被告人或上诉人穿着识别服、马甲、囚服等具有监管机构标识的服装出庭受审。长期以来,在人们的印象里,剃光头、戴戒具、穿号服似乎成了刑事被告人"过堂"的标准行头。这些"装  相似文献   
10.
在对腐败犯罪所得没收程序中,规定举证责任倒置规则是《联合国反腐败公约》第31条的明确要求。我国新《刑事诉讼法》第280条的违法所得没收程序中不应当确立举证责任倒置规则。针对贪污罪、受贿罪,立法有必要确立没收犯罪所得的举证责任倒置规则,这并不违反无罪推定原则,而是基于公平性和公共政策、举证便利性因素的合理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