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0篇
  免费   1篇
工人农民   1篇
世界政治   6篇
法律   61篇
中国共产党   3篇
中国政治   22篇
政治理论   3篇
综合类   15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时事报告》2005,(6):7-7
新闻事实:从今年4月1日起,又有34部法律、法规正式施行,其中,国家级法律法规17部,地方级法规17部,包括:电子签名法、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构成整车特征的汽车零部件进口管理办法、典当管理办法等。  相似文献   
2.
3.
《法庭内外》2007,(6):59-59
法官: 我是一家大型公司的经理,欲与新疆的一家牧场订立一份涉及奶产品的大额《购销合同》,目前双方就合同所有条款,都已经通过电话、传真、电子邮件达成了共识。  相似文献   
4.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规范电子认证服务行为,对电子认证服务提供者实施监督管理,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签名法》和其他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制定本办法。  相似文献   
5.
随着Internet的迅猛发展,电子商务作为一种崭新的商务活动模式,受到了全世界、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它带给我国经济新的活力和效益,但随之产生了一些问题,这些问题给我们国家的法律提出了新的要求,电子商务法也随之出台,我国借鉴别国电子商务相关法律的基础下,制定出台了中国第一部电子商务法—《电子签名法》,它是我国首部真正意义上的信息化法律,推动了我国电子商务、电子政务的跨越式发展.联合国《电子商务示范法》是联合国组织所创制的一个全面调整电子商务问题的规范性文件,这个规范法典对世界各国发展电子商务的影响和作用是不言而喻的.所以本文将《电子签名法》和联合国《电子商务示范法》从原则、结构、内容等三个发面进行比较分析,得出其异同点.旨在发现我们国家立法的缺陷,为进一步完善我国的立法.  相似文献   
6.
最高人民法院2月4日发布的一份司法解释显示,网上聊天记录、博客、微博客、手机短信、电子签名、域名等形成或者存储在电子介质中的信息可以视为民事案件中的证据。(2月4日中国新闻网)2012年8月,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八次会议通过了修改民事诉讼法的决定,其中第六章第六十三条规定,"证据"包括:当事人的陈述、书证、物证、视听资料、电子数据、证人证言、鉴定意见、勘  相似文献   
7.
数据电文的制度基础在于数据电文的概念以及由电子签名、确认程序与推定规则组成的归属规则之上.虽然联合国贸易法委员会在<电子商业示范法>中规定数据电文包括电子数据交换、电子邮件、电报、电传、传真,我国<合同法>也做出了这种规定,但电报、电传、传真不宜由立法明确归人数据电文之列,否则会导致规范适用上的冲突.我国<电子签名法>上的电子签名立法模式过于狭隘,忽略了对私法环境下当事人意思自治的尊重.  相似文献   
8.
为保护消费者权益,增加电子签名认证的被信赖度,在未经授权签名的情况下,私钥持有者应享有一定的责任限制。在电子认证业务上,电子认证机构应权衡有效的市场营销与清晰的信息通道之间的成本与收益,如因关联单位、黑客攻击、设备或网络故障等造成的技术故障不宜断然作为电子认证机构的免责理由。面对电子认证机构在纠纷发生时的实际举证优势,有必要出台一套有助于提升用户举证地位的简便方案。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电子商务的迅速发展受到了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它以其独特的订立方式对传统的纸面交易提出了法律、技术和监管等方面的挑战。电子合同中的法律问题阻碍了电子交易的进行,也制约了电子商务的发展。电子合同立法已成为我国立法机关和法学理论界共同面临的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针对电子合同的性质、电子合同的历史沿革等等问题进行探讨,并对我国电子合同的法律规制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0.
中央电视台《今日说法》曾报道了一起房屋产权争议案件。在该案中,法官依据当事人提交的网络聊天记录为证据,认定房屋产权归属及房屋装修补偿款数额。网络聊天记录以数据电文证据的形式出现在法庭上并不是新鲜事物。近几年,手机短信、电子邮件、网站页面等数据电文证据频频亮相于民商事诉讼中,而《民事诉讼法》并未有直接规范该种证据的法律条文,最高人民法院《关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