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1篇
  免费   2篇
世界政治   12篇
外交国际关系   4篇
法律   31篇
中国共产党   21篇
中国政治   54篇
政治理论   10篇
综合类   21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20篇
  2010年   20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 毫秒
1.
宋代公无论从数量、名篇还是从作队伍来讲,都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对后代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宋代公的繁荣,与其崇抑武的国策和科举考试内容的改变、科举考试取士数量的增加密切相关;同时,与人士大夫的精神和整个社会思潮的嬗变也密切相关。北宋和南宋长期存在的竞争和派系斗争,使人以论事的现象非常普遍。这对以化事、长于说理、重实轻虎的公风格的形成和对公的繁荣和发展也是不可忽视的原因。  相似文献   
2.
选拔官吏的优与劣,是历代政治上清廉与腐败的重要标志.科举制度前的五种主要选拔官吏方法都产生了许多社会矛盾,影响社会和谐发展.科举制度经历了隋唐宋元明清6朝1300年历史.历代只要严格按科举制度选拔官吏,就能促进民众教育发展,培养大批民众人才,提升官员素质,化解社会矛盾.反之,不用或乱用科举制度,吏制矛盾丛生,引起朝灭人亡.我们应学习借鉴科举制度,建立公务员考评法规.  相似文献   
3.
考试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考试制度的建立不仅对我国国家官吏的选任起过重要作用,同时也对西方文官制度的建立产生了深远影响。尽管人们对考试制度有着不尽相同的看法,却又越来越成为世人普遍关注的话题。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方法,对命题考试进行历史考察,探求其内在功能和发展规律,有助于能动地发展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为推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提供历史借鉴。  相似文献   
4.
制度的内盗     
张鸣 《廉政瞭望》2013,(1):54-54
正明清时期的六部,吏、户、礼、兵、刑、工,俗以"贵、富、贫、武、威、贱"字相配。其中,户部由于是管财政的,油水最大。清中期以前,地方权力很小,即使督抚大员,办事花钱,一文也须到户部报销。给报不给报,报多报少,户部的权力很大,但各部正经的官员都是科举出身,对业务不熟,即使有心作弊,力有不逮。真正说了算的,其实  相似文献   
5.
王春玲 《人民论坛》2021,(8):110-112
从西周开始,出现了当时通行的共同语"雅言",汉代出现了"通语""通名"等,明代出现了"官话",但官话形成于中唐时期。从先秦到清朝末年,使用共同语的主要限于政府官吏、士大夫阶层以及行商。古代汉民族共同语没有全面普及的主要原因,一是平民百姓流动性不大,没有使用共同语的客观需求,二是朝廷没有大力倡导和推广。古代要想入仕为官,必须掌握共同语,学校教育、科举考试、发布政令等促进了共同语的学习和推广。  相似文献   
6.
唐代士子们的及第诗为我们了解当时的科举选官制度、社会心态等方面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它反映了士子们科场得意后喜悦、凄凉酸楚、轻狂傲慢、谦逊、宣泄、报恩等种种不同的心态,是唐代知识分子生存状态和精神面貌的真实记录。这些不同心态的产生,既有社会心态方面、制度方面等外部原因,也同士子们的出身、经历、性格等个体因素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7.
李传玺 《政府法制》2011,(30):17-17
在封建社会,由于科举越来越受到重视,许多贵族豪门对女子的婚嫁不问阀阅,不再讲求门当户对,开始向科举功名转变。每逢礼部放榜日,新科状元便成为万众瞩目的中心,也成了权势人家择婿的主要目标。  相似文献   
8.
女性与科举     
科举学创立以来,学者对科举的研究更多的是侧重于以男性为中心的制度和文化层面的研究,对女性与科举关系的探讨非常缺乏.但是,身处科举社会的女性必定与科举在某些方面有着巧妙而不可避免的联系.女性对以科举为业的男性及其家族有不可避免的作用和影响,对科举所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相似文献   
9.
陈峰 《各界》2013,(5):73-75
孔夫子的名言“学而优则仕”,本是希望掌握儒家理念及学说的优秀知识分子积极从政,以建设理想状态的“仁政”国家。这为有志于此的读书人指明了奋斗的方向,影响深远,几乎家喻户晓。但在中国漫长的历史上,这一名言在现实中既未见得很好落实,又常常被曲解或沦为空洞的口号。  相似文献   
10.
陈鹏 《法制博览》2011,(8):29-29
黄观在明代的科举考试中取得了县试、府试、院试、乡试、会试、殿试六次第一,后人用“三元天下有,六首世间无”来称赞他创造科举考试史上的奇迹,可是在明代的登科录中,却没有他的名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