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5篇
  免费   0篇
各国政治   1篇
工人农民   1篇
世界政治   3篇
法律   23篇
中国共产党   82篇
中国政治   48篇
政治理论   17篇
综合类   20篇
  2024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22篇
  2011年   25篇
  2010年   21篇
  2009年   20篇
  2008年   30篇
  2007年   19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45 毫秒
1.
《山东人大工作》2006,(3):F0003-F0003
张志民(张大石头).中国当代著名画家.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山东艺术学院院长.中国画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山东省文联副主席.山东画院高级画师,全国优秀教师。  相似文献   
2.
朱德清 《公民与法治》2006,(2):28-28,29-30
为了追求教学上的尽善尽美,优秀女教师高丽娅十多年来呕心沥血,将自己的教学经验和教学心得写成48本教案交给学校。为此,她多次被各级教育部门评为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等。然而,当她因写论文的需要,去要回自己上交的教案时,学校的领导却认为她的要求太新鲜,并以学校从来没有还过老师的教案拒绝了她的要求。  相似文献   
3.
缪永明 《支部生活》2005,(12):15-15
杨学诗,个儿粗壮,皮肤黝黑,讲起汉语声音不小,却带有浓重的彝族阿细人口音,让人听后还有点似乎不太流利的感觉。因此,1991年他从弥勒西三中学调入县城民族职业高级中学普通初中部任政治教师时,有人为他捏着一把汗,说:“民职中是县属重点中学,上级有明文规定,调进的老师三年内若干不出成绩,还是要退回原单位的。”然而,杨学诗明白自己是个共产党员,于工作不能丢人现眼。结果,他不但没有被退回原单位,反而成为令人羡慕的特级教师。  相似文献   
4.
农五师八十三团二区,是一个位于天山南麓,428国道边一个以棉花种植为主产业的团场,在哪里履行着屯垦戍边使命的职工群众,提起学校的教师夏凤兰,不论老少总是津津乐道。光阴荏苒,一转眼已经52岁的夏风兰从当年团宣传队演话剧那个留着大辫子的"喜儿"到如今在三尺讲台上己默默耕耘了30个春秋。30年里无论是把她调到离家20公里远的鱼池学校,还是连队学  相似文献   
5.
正教师是文明的传承者和创造者。尊师重教是中国的优良传统,早在公元前11世纪的西周时期,就提出"弟子事师,敬同于父";古代大教育家孔子更是留下了"有教无类"等至理名言。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师,被中国人誉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向辛勤的园丁致以崇高的敬  相似文献   
6.
姚德垚     
《黄埔》2012,(5):25
姚德垚,男,1929年出生,83岁,安徽合肥人。1947年考入陆军官校二十二期一总队,1949年2月毕业于工科,派往国民党十五兵团一一○军任见习参谋、直属工兵连排长、副连长等职,12月在四川郫县起义。1950年,经学习派任三野二十二军任副连长。不久调  相似文献   
7.
韩彬 《江淮法治》2013,(23):18-18
“栗老师,真不舍得你走.”这是利辛县巩店镇向阳村向阳小学校长李恒平送别栗小利老师时说的话.“今年县里统一分过来的教师,栗老师是坚持到学期结束,最后一个走的.”针对农村学校留不住教师,李恒平校长深有感触.  相似文献   
8.
吴文仙 《当代贵州》2012,(32):24-25
贵州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是领导干部,他们是优秀教师,他们也是业余摄影爱好者。他们在教书育人之余深入山川、学校、田间地头……用镜头记录奋进的贵州,叙述多彩动人的故事。影像艺术从不同角度表现了校园新貌以及迷人的自然风光和民族风情。图片神韵折射贵州教育系统的领导和专家文化素养、情趣操守和艺术追求。摄影活动丰富了校园文化艺术生活,推动了学校德智体美教育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9.
徐飞 《北京观察》2012,(9):54-57
正令赵建玲最开心的,是没有红钢印、没有红印章的那张学生送她的奖状——"赵老师,您被评为最酷的老师。"学生的爱是对她辛勤付出的最好回报。一位教育家说过,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而赵建玲说,班主任是太阳底下最幸福的人。一脚从首都师范大学的校门走出,另一脚便踏入了另一个学校的大门,  相似文献   
10.
徐梅  张迪 《政府法制》2012,(12):22-23
47岁那年,她接到上级通知,北京海淀区需要一名人大代表——妇女、中年、非党员、优秀教师,彼时,她任教于北京外国语大学,“正好都符合条件”。这一当就是27年。她创造了若干第一:第一个手捧《宪法》维权;第一个设立选民接待日;第一个不定期向选民汇报工作。1988年北京市人代会上,她反对政府官员、法院、检察院系统干部参选人大代表,投出大会仅有的两张反对票,并两次弃权,举座皆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