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6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各国政治   9篇
工人农民   1篇
世界政治   22篇
外交国际关系   32篇
法律   5篇
中国共产党   167篇
中国政治   58篇
政治理论   26篇
综合类   8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20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23篇
  2012年   28篇
  2011年   46篇
  2010年   23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31篇
  2007年   41篇
  2006年   19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6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近代以后,特别是五四运动前后,社会思想十分活跃,各种思潮纷然杂陈。五花八门的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思想流派竞相登场。最终又都昙花一现。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在十月革命影响下传入中国不久的马克思主义,很快以其科学真理性,在同各种思潮的争鸣交锋中,站到了社会思想大潮的前列,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中国人走到这面旗帜下,指导中国革命不断打开新的局面。  相似文献   
2.
1917年十月革命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然而,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等一系列事件的发生,导致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进入了低谷。随着中国、越南等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发展与崛起,再次激发了学者研究十月革命史的热情。  相似文献   
3.
伴随着十月革命的凯歌,西伯利亚拉开了建立苏维埃政权的序幕,到1918年3月,各地基本上完成了这一历史进程。西伯利亚苏维埃政权是十月革命的必然产物,但与欧俄地区相比,呈现出一个鲜明的特点,即政权基础的不稳固性。这一特点根植于西伯利亚特殊的土壤,又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西伯利亚苏维埃政权的曲折命运。  相似文献   
4.
20世纪东欧国家的社会主义选择,始终受到苏俄十月革命道路的重大影响。这种影响具有明显的双重性:既是直接的,又是间接的;既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这种双重性体现在东欧国家社会主义的革命、建设以及改革的各个时期。东欧国家社会主义的发展历程充分证明,社会主义道路必然是民族化道路。只有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本国实际相结合,探索社会主义的民族化道路,才能使社会主义真正深入人心并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5.
《理论与当代》2005,(1):50-51
史诚在11月8日的《环球时报》上撰文指出:1917年俄国“二月革命”后,中国驻俄公使刘镜人奉北洋政府之命,于3月30日在俄首都彼得格勒(今圣彼得堡)会见了俄临时政府外交部副部长,宣布承认临时政府。此后,刘镜人不断从彼得格勒发回有前关俄国政局的电报。11月7日,“十月革命”爆发当天,刘镜人在致外交部的电报中说:“近俄内争益烈,广义派势力益张,  相似文献   
6.
江虹 《当代广西》2006,(13):16-17
马克思主义在广西的传播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俄国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主义。”十月革命后,李大钊、陈独秀、李达、毛泽东等先进的知识分子开始研究和宣传马克思主义。当时,统治广西的旧桂系军阀饬令严防、查禁“过激主义”(指马克思主义),但真理的穿透力是任  相似文献   
7.
十月革命前俄国纺织工人的劳动刺激因素》(1)(以下简称《劳动刺激因素》),是俄罗斯学者Л.И.博罗德金(2)等合著的一部探讨十月革命前俄国纺织企业劳动激励机制的经济史著作。该书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出版后引起史学界的普遍关注。苏联解体以后,俄罗斯再次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如何借鉴历史以防止社会动荡,是国家政权面临的重要挑战。善于实现社会妥协和协调不同社会群体利益的国家,能够避免革命和走回头路。  相似文献   
8.
《新长征》2012,(12):35-35
李大钊在1918年就开始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十月革命的原因。在《庶民的胜利》一文中,李大钊热情地歌颂了十月革命是劳工主义的胜利,是庶民的胜利,“今后世界的人人都成了庶民,也就都成了工人”。  相似文献   
9.
国家稳定和社会发展是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双重难题,泰国也不例外.泰国社会的基本问题主要包括思想领域的冲突、 各种政治势力的斗争、 根深蒂固和无处不在的腐败等等.在泰国政治中,战后初期(1945—1958年)是一个关键的转变阶段,从先前的威权宪政体制(1932—1947年)转变成此后的军事专制体制(1958—1973年).20世纪50年代,学生在泰国国家政治中开始发挥重要作用,继而在60年代后期和70年代初期成为一股强大的力量.与此同时,国民议会内所有政党之间的相互争斗被视为泰国政体的一个显著弊端,它很快便成为泰国政府被贴上"不稳定"标签的最明显原因.1932年往后,泰国有10余次政变和政变图谋,而1976年10月6日,军事政变是右翼势力合乎逻辑的一次最激烈反应,而此次政变针对的是三年前学生领导的、 作为宪政高潮的"十月革命".1976年的军事政变虽然结束了此前三年混乱的开放式政治实验,但其暴烈程度实属空前,政治意义异常重大.概而言之,20世纪60和70年代的学生、 政党和以军人集团为首的右翼势力都以它们各自不同的行为,肇始了当代泰国政治不幸的动荡传统.笔者在系统分析的基础上,通过详细访谈,展现当年一位参加过学生运动以及后来的反抗活动的人士的心路历程,了解他对泰国政治和泰国社会的一些看法,借以印证、 补充或加强对泰国政治和泰国社会的分析和看法.  相似文献   
10.
在全世界范围内.直接用马克思命名的地名并不多见。然而在中国.也有一条独一无二的“马克思街”。这条街诞生于1933年7月的川陕革命根据地.是红4方面军为当年苏区军民庆祝苏联十月革命胜利所创.而且从红军时期沿用到现在,原貌旧址仍在。这是中国共产党和红色政权的历史见证.更是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的崇拜和敬仰的体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