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2篇
  免费   0篇
世界政治   1篇
法律   5篇
中国共产党   48篇
中国政治   17篇
政治理论   12篇
综合类   19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4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 毫秒
1.
李坤 《当代贵州》2013,(21):58-59
阳明心学以道德良知为核心的道德理想主义,对于救治当今社会种种非人性化弊端,无疑是一剂对症良药。我们应提倡"致吾心良知之天理于事事物物",尤其是当政者应树立正确的义利观与发展观,启发人们的道德自觉,以求澄清吏治、净化风俗。"归本于圣学"的思想创新  相似文献   
2.
三教合一常被当今学者用来总结唐代之后中国思想史发展的整体趋势,但三教合一这个概念在中国古代文献中很少出现,只是到了晚明才得到较为普遍的使用.美国学者卜正民认为在元代合三教为一观念的出现,是当时思想文化界普遍宽容气氛的反映,更为重要的是那时的汉族人必须对来自草原的蒙古统治者解释什么是汉族文化.与此同时,宋元道教内丹派的兴起,也出现了三教一致的思潮,主要表现在宗教修行实践层面的三教合一,晚明心学的兴起,对致良知功夫的追求,将这一层面的三教合一推向高潮,并进一步刺激和引发了吸收三教理论资源与实践经验的各种功法教门的兴起,主张三教合一的民间宗教“三一教”就是最为典型的代表.本文最后探讨了用三教合一概念总结中国传统文化的可行性与可能面临的难题.  相似文献   
3.
无论是英勇就义还是思想激进都表明谭嗣同的哲学个性鲜明,卓尔不群,在中国近代哲学史、思想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影响,对于戊戌启蒙思潮和中国近代哲学研究不可或缺。谭嗣同的哲学经历了由推崇气到推崇仁的哲学嬗变,嬗变的契机则是源于甲午战败的"北游访学"。鉴于对从前"所愿皆虚""所学皆虚"的认识,谭嗣同断言惟心是实,期望凭借仁学"以心挽劫"。仁学的建构反映了谭嗣同的心学归宿,对仁的界定和理解则成为近代心学的独特样式,显示了其仁学的原创性和独特性。  相似文献   
4.
他是一位思想巨匠,独倡“知行合一”,发展“心学”,彻底改变了明代中叶以后中国思想发展的整体格局,成为具有世界影响的伟大哲学家;他是一位军事天才,当皇室内部出现军事叛乱之时,他力挽狂澜,  相似文献   
5.
文风不是小事,讲文风不仅触及文章的语言和风格,还体现着作者的思想和工作作风,更深层次则涉及一个时代的价值和精神定位.新闻媒体原本应该是一个讲实话、讲真话的地方,如今却沦落到有时很媚俗的地步.究其原因,有历史的传承,历朝历代的遗风,从两晋时期的玄学清谈,到明朝的阳明心学,再到清廷的八股盛行,所谓上层的夸夸其谈、不务实际的风气由来已久,但把板子全打在老祖宗身上,似乎也说不过去.  相似文献   
6.
阳明心学的主要内容有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三部分,概括说就是“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阳明心学对当前培训具有非常值得吸收和借鉴的价值,从培训理念和目标、培训课程设计、培训手段、培训中的教师四个方面探讨了阳明心学在现代培训中的启示和应用,提出了改进现代培训的体会和思考。  相似文献   
7.
杨简是南宋心学的著名人物,他提出"道在人心,人心即道"的命题,倡心性一元说,继承发展了陆九渊心性一物的思想,并对心性分二的倾向提出批评,反对有任何道外之物、心外之物的存在,批评种不符合"心即道"的说法.其思辨性哲理发展了中国哲学,在中国心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8.
由先秦孟子发端,经宋代陆九渊奠基,至明代王阳明集大成的心学思想,内在地包含通向美学的契机.心学本体和心学工夫论的宗旨指向"无入而不自得"的人生境界,本体--工夫--境界则是王阳明心学美学的内在逻辑.学界已展开了对王阳明美学思想的研究,笔者则直举"心学美学"的概念.  相似文献   
9.
黄宗羲与顾炎武、王夫之并称为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其思想在当时及后世影响深远。黄宗羲思想之产生一方面受到当时政治社会环境变迁的影响,另一方面儒家思想内部传承变化也是一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0.
周术槐 《前沿》2010,(9):93-95
阳明心学作为中国儒学集大成的一种思想体系,在近代中国的影响遍及于社会不同的阶层。不论是维新派,还是革命派;不论是国民党方面,还是共产党方面,其代表人物都曾读过王阳明的书,都曾不同程度地受到过阳明心学的影响。然而,在这些受过阳明心学影响的代表人物当中,他们走过的路却不尽相同,结果也不一样,社会影响也不一样,这已成为近代中国的一道独特的"风景线"。深化阳明心学对近代中国历史人物影响的研究,对当代中国社会发展无疑可提供诸多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