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篇
  免费   0篇
法律   1篇
中国共产党   15篇
中国政治   6篇
政治理论   2篇
综合类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许璐璐 《侨园》2012,(3):34-35
随着人们审美标准的提高和对精神文化需求的发展,观众在选择收看综艺类电视节目的同时,就是对主持人品头论足.其中至少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是综艺电视节目的定位高低,二是主持人个性化特点是否突出.两者在某种程度上说密不可分:有好的电视节目定位,没有好的节目主持人不行;有好的、个性化特点的主持人,没有好的电视节目定位和策划也不行.这里,笔者仅就主持人个性化特点谈谈自己的一点感受.  相似文献   
2.
本文提出中国与国外(主要列举日本、美国和新加坡等)社会教育的概念及模式、社会教育立法的状况、以及与社会教育相关的社会资源的种类和立法状况等比较.并在此基础上指出:要加快法制建设和提高立法层次.实行全面和系统的法律调整;充分发挥教育和服务功能;教育要贴近现实和社会;立法要有针对性、客观性和连续性;树立一体化的教育观念和资源共享;立足本国并与国际接轨等建议。  相似文献   
3.
上世纪六十年代.在中国大地上开展了一场以“反修防修反复辟”为宗旨的政治运动——社会主义教育运动。运动中,毛泽东与刘少奇的关系一波三折,时而配合默契,时而激烈冲突,最终导致了“文化大革命”的爆发。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青海电视台社教中心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社教宣传工作,节目质量不断提高。地方特色日渐突出,亮点频频闪现,为建设富裕文明和谐新青海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提供了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共产党的建设与发展史上,20世纪60年代前期农村社教运动中进行的党组织建设有着鲜明的特点:依靠工作队建立党的外围组织,党员教育贯穿于运动始终,采取群众评议与自我鉴定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党员生活,对犯有错误的党员进行组织处理,通过发展新党员补充新鲜血液,通过干部换血改选党支部。它既留下了那个时代阶级斗争的深刻烙印,具有不可避免的局限性;它也产生了一定的成效,一些做法对今天农村基层党的组织建设仍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尚道 《台声》2009,(2):94-94
吴乙峰,台湾纪录片工作者。1960年生于台湾省宜兰头城镇,从小就喜欢文学、艺术。毕业服完兵役之后,吴乙峰进入王小棣的民心工作室,当时台湾尚在“戒严”时期,纪录片的发展迟缓,他便跟着工作室承制一些电视台的社教节目。因缘际会之下,获得了拍摄电影《赤脚天使》的机会。然而对当年26岁的吴乙峰来说,想法过度浪漫,到后来才发现很多事情不如想像中的简单。  相似文献   
7.
王锡堂 《党史纵览》2012,(12):41-45
陪同毛泽东重上井冈山1965年3月16日,毛泽东乘专列南下到达武汉,住在东湖边上的梅岭一号。4月27日清晨,毛泽东对前来请示工作的汪东兴说:"请平化同志来一趟。"当天上午,张平化接到汪东兴的电话:"主席在东湖,请你马上来一趟。"除此之外,再没多说一句。张平化当即向省委其他同志交代了工作,乘广州到北京的特别快车到了武昌南站,随后乘武汉市委派来的  相似文献   
8.
杨无忌 《各界》2010,(10):83-84
到了2010年,那场曾经改变了我们很多同学命运的所谓“1958年寒假高中毕业生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就已经过去整整52年了。半个多世纪以来,那些专以坑害百姓为终极目标的所谓“政治运动”人们听说过,经历过不少,但公然把矛头指向未成年人的还闻所未闻。因而,朋友们要我写一写我们七中同学的情况,  相似文献   
9.
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的过程与体制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广义的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可以包括建国后至1978年前党在农村开展的各种政治运动。党把它看作推进我国农业集体化、现代化从而推进整个国家现代化的重要动力和保证。由于各历史时期的不同背景和中心工作,社教运动在不同阶段虽然具有相当的连续性,但又具有明显的差别。不论社教所提出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如何,它实际上都以不同形式触及到当时我国发展战略及由此决定的经济体制所难以回避的一些深层次问题。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60年代初的福建城市社教运动是党的八届十中全会关于阶级斗争的错误理论在福建一定范围内的实践,是福建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的一次波折。福建省委以比较谨慎的态度开展了社教运动,但在中央日益“左”倾的指示的压力下,福建社教运动也不断“左”倾,日渐背离教育的初衷而成为阶级斗争的扩大化,最终为“文革”的爆发提供了理论和实践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