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中国共产党   6篇
中国政治   1篇
政治理论   1篇
综合类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曾被称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三面红旗,无论在实践还是在理论上都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产生了重大影响,认真总结和吸取其中的经验和教训,在今天仍有重大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大跃进"运动的发生是国内外诸种因素合力的结果.史学界多有研究,成果卓然.但是对毛泽东在"大跃进"运动中错综复杂的矛盾心态及其长远影响却缺少系统的探索.文章认为这一时期浪漫主义的空想与落后的现实的矛盾,坚持科学与破除迷信打破权威的矛盾,坚持民主与推行个人专断、个人崇拜的矛盾,纠正已经出现的"左"倾错误与充分肯定三面红旗正确性的矛盾交织,困扰着毛泽东.毛泽东对这些矛盾的看法及其变化又直接影响"大跃进"运动的进程.对这些矛盾的错误选择和发展,使建国以来的"左"倾错误长期难以纠正,并进而导致了"文化大革命"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上个世纪的五十年代至七十年代,毛泽东领导中国共产党进行了二十年的反修斗争。实际上中国并没有修正主义上台。毛泽东错误地把国内外对于“三面红旗”的批评看成是反马克思主义、反社会主义的修正主义、资本主义的。为了始终高举“三面红旗”,防止党内出现赫鲁晓夫式的人物,防止在他百年之后,有人反对“三面红旗”和他自己,毛泽东部署了防修反修的三大战役。但是,毛泽东对反修形势的判断是片面的.反修理论的指导是不正确的。  相似文献   
4.
李佑新  刘正妙 《求索》2012,(5):5-7,30
三面红旗是一场脱离现实实际的理想主义"大试验",试验伊始便出现不少问题。在理想主义碰壁后,毛泽东开始关注现实,试图纠正三面红旗大试验中出现的错误,为此他提倡领导干部读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他本人在读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时,一方面针对三面红旗试验中出现的问题提出了一些富有价值的理论,另一方面又继续肯定三面红旗,提出了一些脱离现实实际的错误观点。  相似文献   
5.
"三面红旗"各自提法的由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提出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及随后发动的"大跃进"运动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俗称"三面红旗",到1962年底形成了"三面红旗"从提出到实施的一个阶段.  相似文献   
6.
1958年前后,我在农村第一线,以普通劳动者的身份,参加了“总路线”、“大跃进”和“人民公社”这“三面红旗”指导下的群众运动。今天在建党90周年的日子里,回忆这段狂飚年代的经历,更加深切地体会到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深入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7.
曾经高高飘扬在中华大地的“三面红旗”曾让我们如痴如醉,也让我们近乎癫狂、陷入困境。所幸的是,以史为鉴的中国共产党人,牢记“三面红旗”的历史教训,在新的历史时期,高高举起了“和谐社会、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这个崭新的三面红旗。  相似文献   
8.
从1962年开始,毛泽东与以刘少奇为首的中央一线,在对"三面红旗"的认识上,在农村经济发展、意识形态、对外关系等方面的方针政策上,在社教运动的指导思想上,存在着分歧.这种政见分歧本来是一种正常现象,也是不难解决的.但毛泽东却把这种分歧视为马列主义与修正主义的分歧,由此导致刘少奇在政治上被打倒.  相似文献   
9.
四清运动的起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人民公社时期的整风整社运动实际上是“四清”运动的预演 ;在国内 ,因对形势的看法以及如何应对 ,党内高层产生了意见分歧 ,导致了毛泽东在八届十中全会上大讲阶级斗争 ;在国际 ,中苏两国因意识形态的分歧以及苏联对三面红旗的批评 ,使毛泽东认为苏联已经变修 ,美国的和平演变战略以及周边形势的紧张 ,使毛泽东加紧在国内进行反修防修 ;再加上毛泽东个人的因素 ,从而在全国开始了一场以“反修防修”、“防止和平演变”为宗旨的政治运动 ,即四清运动  相似文献   
10.
从1962年开始,毛泽东与以刘少奇为首的中央一线,在对“三面红旗”的认识上,在农村经济发展、意识形态、对外关系等方面的方针政策上,在社教运动的指导思想上,存在着分歧。这种政见分歧本来是一种正常现象,也是不难解决的。但毛泽东却把这种分歧视为马列主义与修正主义的分歧,由此导致刘少奇在政治上被打倒。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