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58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8篇
各国政治   6篇
工人农民   2篇
世界政治   10篇
外交国际关系   32篇
法律   37篇
中国共产党   139篇
中国政治   200篇
政治理论   73篇
综合类   73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54篇
  2022年   18篇
  2021年   16篇
  2020年   32篇
  2019年   26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15篇
  2015年   22篇
  2014年   44篇
  2013年   32篇
  2012年   44篇
  2011年   43篇
  2010年   32篇
  2009年   33篇
  2008年   44篇
  2007年   30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20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这一理念科学地阐释了人与自然之间的有机联系,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的遽然暴发和肆虐蔓延再一次警醒我们要正确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并给予高度重视。正确把握“生命共同体”思想的理论内涵对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问题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可从主体的一体性与多样性的角度出发理解尊重自然的内涵,在顺从规律和违背规律的利害比较中把握顺从自然的内涵,在保护与开发的实践中显化保护自然的内涵,这要求我们在保护自然的实践中兼顾生产与需要的辩证统一。  相似文献   
2.
3.
4.
让律师成为诚信的代名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一个法律工作者,二十多年法官生涯和数年律师工作经历使我体会到,律师业实际是一个也必须是一个拥有诚信品格的行业,而一个以诚信品格为职业道德内核的律师界也将推动整个社会诚信风气的形成。可以说,律师行业与诚信品格之间有一种共生的关系。社会诚信制度的建立要求制度本身给社会提供一个相对稳定的预期,即同样的行为、同样的情形能够得到同样的后果,给社会以信任感,因此,诚信制度需要以诚信品格作为道德基础来支撑。律师业作为一个法律  相似文献   
5.
牟成文 《理论月刊》2005,3(1):34-36
有人认为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只有和谐共生,而排除人对自然的占有。本文从三个方面论述和谐共生与占有之间是统一的:人的需要是多方面的,人的需要的满足在本质上是占有的;人的需要又可分为合理的和不合理的,人对自然的占有也可分为合理的和不合理的;只有不断提高和发展人的合理占有能力,才能维系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我们应该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前提下,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相似文献   
6.
通向寂静之途——论汉语诗歌音乐性的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诗乐套语是诗歌和音乐的共同源头 ,但诗歌的材料——语言是由语音和语义两部分组成的 ,因而诗歌和音乐的分离具有必然性。乐府的“采诗”行为是诗乐分离的契机之一 ;对于“文气”的自觉和四声的归纳 ,使得语言发现了自身的节律 ,诗歌文本脱离外在的曲调存在成为可能。对于永恒的追求 ,进一步成为诗歌摆脱音乐瞬间生灭这一宿命的契机 ,促使诗歌通过寂静抵达永恒。  相似文献   
7.
李国和 《求索》2010,(6):78-79,29
人们一般容易接受劳动力是一种资源的观点,却往往很少意识到就业岗位其实也是一种资源,一种社会资源。本文从经济学与社会学的视角进行讨论,提出:就业岗位这种社会资源稀缺是社会主体(劳动者)与一系列经济社会要素共生关系的长期结果。经济波动与经济市场化固然是首要的原因,而人口增长、传统文化的"嵌入"、社会转型与就业失范、以及"人力资本"的"双刃"效应共同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兵团应该以新建市、镇、中心团为平台,建立社区自我管理系统与各级行政管理系统的共生机制,从制度上保证社区自我管理组织不再依附于行政管理系统.同时,社区自我管理与行政管理作为社会管理系统的子系统,政府依法行政,社区组织自主管理社区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各负其责、优势互补、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9.
姚璐  景璟 《东北亚论坛》2021,30(2):113-126
新冠肺炎疫情作为当今世界面临的最严峻的全球性问题,其应对最有效的路径仍是全球治理。危机之下人类社会的存续需要超越私利实现国家间共生。相对于西方传统的全球治理理念,中国方案基于对疫情下全球化时代的共生性判读,明确了推动构建命运共同体的共生型全球治理目标,推动全球治理转型从消极共生向积极共生实现结构优化。然而,依靠共生自身升级的滞缓性与现实需求的迫切性之间存在矛盾,"共生"在资源分配、认同建构以及合作实现等方面并不具备必然性,无法为现实问题的解决提供普遍化的标杆与规范,需要借助"共享"的理念工具进行有效助推。具体来说,就是以共生关系的主体性、共生纽带以及共生底线为出发,从资源配置的优化、主体认同的强化以及和谐包容的价值引领三方面着手,将共享理念融入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构中,并通过中国对全球治理转型的过程参与,有效实现共享从理念引领到现实助推的功能转换,为新型的共生型全球治理模式的良性运作提供助力。  相似文献   
10.
政府与社会组织关系:从非对称性共生到对称性互惠共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生物学共生概念的提出到经济学共生理论的诞生,共生的应用领域不断延展。共生在公共管理领域中也具有适用性,现阶段我国政府与社会组织属于非对称性共生关系,表现为政府与社会组织的非对称性依赖和社会组织自主性不足,这种关系在实践中带来了社会组织行政化、社会组织公共责任缺失和社会组织治理主体地位"缺失"的问题。政府与社会组织共生关系发展的基本路径应是从非对称性共生到对称性互惠共生,对称性互惠共生是两者关系发展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