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中国共产党   1篇
中国政治   9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4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书海导航     
《学习月刊》2014,(13):56-56
中国文化生成史 作者:冯天瑜 出版社:武汉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年12月 定价:148.00元  相似文献   
2.
裴高才 《世纪行》2011,(5):27-30
辛卯清明,樱花绽放的武汉大学校园,游人如织。可是,校园里的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一位精神矍铄的古稀学者,却无心欣赏美景。而是在一间被群书包围的简陋办公室里,敲击着键盘……他就是刚刚推出百年巨献、主创《辛亥首义史》的著名史学家、资深教授冯天瑜先生。  相似文献   
3.
本文探讨了冯天瑜在明清文化转型研究领域的成果和贡献,具体考察了冯氏在这一研究过程中的四个阶段和四大特点,指出其学术具有创新性、联系性、持续性和现实性的特点,并对冯氏在文化转型的概念、动力和模式上的理论研究作了归纳,认为他既重视明清时期中国传统社会内部的转型因素,反对西方中心论的冲击———反应模式以及由此滋生的全盘西化论,同时也反对华夏中心论以及由此滋生的民族文化本位论,强调明清文化转型的动力是中华元典精神和中国社会内部自身近代因素与西学及西方近代文明间的相互激荡和彼此作用。本文指出,冯氏在长期的、多角度的明清文化转型研究中,形成了纵横捭阖的研究路径,使这一领域在不断变幻的视角中获得新的观察和提升,既梳理了明清文化转型的历史过程和承转启合的节点,又提出了元典精神、文化重演律等重要的理论学说,开拓了明清文化转型研究的广度和深度。  相似文献   
4.
冯天瑜,男,1942年生,湖北红安人。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中国文化史方向博士生导师。文史名家。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湖北省中国史学会会长、湖北省地方志副总纂,1986年被授予"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上世纪70年代末以来,参与构建现代学术意义的文化学及中国文化史学,致力中国文化生态、中国文化特质、中外文化互动等论题探讨。湖北省首批"荆楚社科名家"。  相似文献   
5.
冯天瑜先生是国内学术界最早关注、进入中国文化史研究领域,并取得卓异成就的代表性学者之一。先生在文化及文化史研究兴起的学术意义、文化史的研究对象与任务、文化生态学说的引入及中国文化生态研究、中国文化史的分期与中国文化发展的关键时段、中国文化的特质等众多方面的学术贡献影响深远。先生曾有言:天将降大任于治史者,必先精思义理,苦心考据,擅长词章,并致力于三者间的‘相济’,于宏大处着眼,从精微处着力,方有可能成就‘表征盛衰,殷鉴兴废’的良史。此一心语是先生文化史研究之学术理路的夫子自道,给后学以珍贵的教益与启示。  相似文献   
6.
正2014年10月12日,由武昌辛亥革命研究室主办的"第七届辛亥革命研究青年学者论坛"在武汉召开,来自省内外15个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近百位青年学者参加了会议。论坛还特别邀请了在辛亥革命研究领域成就卓著的冯天瑜教授、严昌洪教授、朱英教授、罗福惠教授等资深学者莅临指导,湖北省社科联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曾婕出席论坛并讲话。  相似文献   
7.
8.
冯天瑜,1942年3月生,湖北红安人。现任武汉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文化研究院院长,兼任湖北省地方志副总纂。冯先生长期从事中国文化史及地方史志研究,是我国著名的文化史专家。著有《明清文化史散论》、《中国文化史断想》、《中华元典精神》、《中国文化史纲》等书,与人合著《中国古代文化的奥秘》、《中华文化史》等。2003年4月18日下  相似文献   
9.
在当代名家云集的中国传统文化研究界,冯天瑜先生尽管一向以奄贯宏通、大气磅礴的文化史著述饮誉学林,然而在治学方法上,由于他一直遵循宏观把握与微观辨析相结合的理路,这一理路不仅体现在他撰文著书的风格上,也体现在他对研究题目或研究领域的选择上,所以在某些方面冯天瑜先生也有不少专深精细的研究成果。如果说,中国文化史著作展现的是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宏观把握,那么,对湖北地方史志的研究则是他运用微观辨析的方法,从区域剖析中国文化源流、特点的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10.
陈磊 《学习与实践》2012,(7):128-133
冯天瑜先生是湖北地区著名的文化史学家,他勤于治学,笔耕不辍,著作等身。冯先生在史学上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归因于他不拘一格的治学方法。在治史实践中,冯先生善于以小见大,通过"历史文化语义学"来以"概念"解释历史。于史料,冯先生能以采铜于山之精神发掘原始史料和口述史料,在精密的考辨中凸显史学重实录的学格特征;于史学,又能以宏大之气魄融通义理、考据与辞章,赋予史学以新的气象。在冯先生的论著中,"学术性"与"思想性"得到了有机的统一。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