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5篇
  免费   1篇
世界政治   1篇
法律   61篇
中国共产党   1篇
中国政治   7篇
政治理论   1篇
综合类   1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4篇
  2017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4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论我国刑事证人资格的扩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对刑事证人资格规定得过于狭窄,无法将警察、鉴定人以及同案犯罪人纳入其中,给我国刑事诉讼带来不便。由于警察、鉴定人不属于证人,因而无需出庭,造成庭审多采用书面审理的形成;而同案犯罪人不能充当证人不仅使得污点证人制度无法建立,同时也使同案被告人的口供问题无法解决。为此,需要对我国刑事证人的资格进行扩张,以将警察、鉴定人与同案犯罪人纳入其中。  相似文献   
2.
传统观点认为,刑事被告人与案件结果存在利害关系,因此其不具有证人资格。随着世界范围内证人资格的扩张,刑事被告人与案件的利害关系逐渐与证人资格脱离开来,同案被告人的供述可以作为证言使用。当然,同案被告人与案件利害关系的强弱影响到其证言的证明力。具体来说,由于同案共犯之间存在直接利害关系,其口供在一般情况下需要补强;而同案非共犯以及非同案共犯由于与案件不存在利害关系,因此其口供证明力较强,无需补强即可作为定案依据。  相似文献   
3.
颇受舆论关注的同案不同判现象在全国各级法院频繁出现,法院的判决遭到群众的质疑,严重影响司法公信力,损害了国家法律的权威性。同案不同判并不是司法公信力下降的根本原因,同案不同判也并不代表刑事判决不公正。造成刑事审判不公并影响司法公信力的一个关键因素是量刑不规范。通过对我国量刑环节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的分析阐释,从多方面对我国量刑规范化改革提出几点浅显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同案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口供是否具有证据价值,我国法学界与司法实践中对此问题存在不同认识。无论是国外法律,还是我国刑诉法的相关理论,都肯定了其证据的价值在于:一、从定案的角度,只有同案人的口供,没有其它证据证实,不能认定被告人有罪;二、从补充证据的角度,同案被告人的口供在任何情意下都具有相应的价值。  相似文献   
5.
杨调芳 《法制与社会》2010,(36):273-274
随着科学发展观的深入实践和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不断完善,城乡壁垒逐渐被打破,和谐发展已成为社会发展总的趋势,各种不和谐因素正在逐步的被改进和完善。当然,法律的不断发展也给社会与立法者以新的审视。近年来,我国各地相继出现了一些同案却不同判的案例,尤其是在同一侵权行为中死亡,受害人因户口不同而获得的死亡赔偿费相差巨大的案例,由此便引发了"同命不同价"现象在社会上的广泛关注。  相似文献   
6.
"同案不同判"越来越多的展现在国人面前,受到普遍的质疑和批判,有必要对此追根溯源。本文拟从语词本体、研究现状、骂名原因、产生因由、比较研究、具体归结、解决对策等方面对此问题进行全面的解析。  相似文献   
7.
出于多种原因,同案不同判现象在实践中广泛存在,对法律适用人人平等原则带来消极影响。针对同案同判的公民平等诉求与同案不同判的不可避免之间的矛盾,本文试从量刑基准、指导性案例、法官操作与培训等三个方面提出方法,以期对该领域的研究有所贡献。  相似文献   
8.
过度维权行为在我国当前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审判实践中对此问题做法不一,“同案异判”影响了刑法的公正性.域外审判实践对于过度维权行为的处理,与其特定的社会现状密切相关,但总体趋势是,基于对财产秩序的构建,过度维权行为入罪有扩大化的趋势.基于我国民众的维权渠道不畅通、法律意识淡漠、民众对弱势群体维权原因的过度同情,我国审判实践对于部分明显应入罪的过度维权行为作了无罪处理,这种做法有其现实必然性,但考虑到法制社会、财产秩序的良性构建,违反刑法规定的过度维权行为应逐步入罪.  相似文献   
9.
英美法国家和大陆国家对于同案被告人的证人资格的规定 ;我国法学界关于同案被告人资格的认定 ;同案被告人的三种情况 :具有共犯关系的同案被告人不应具有证人资格 ;不具有共犯的关系 ,但在犯罪中仅系牵连关系的同案被告人具有证人资格 ;有共犯的关系 ,但已分离审判或先行结案的同案被告人应有证人资格。  相似文献   
10.
同案异判”是阻碍司法公信力提升的关键问题之一。为正确认知这一现象,需界定“同案”的内涵,并从诉讼当事人、检察机关、审判机关的角度研究“同案异判”的司法呈现。产生“同案异判”,既有立法缺陷、地域差异、认知局限等表层原因,也有成文法的不周延性、社会科学的复杂多变性和认知的螺旋式上升性等深层原因。应通过健全多层次裁判标准、提升类案识别区分技巧、完善类案强制性检索制度、增强裁判文书释法说理力度和人工智能辅助审判等途径,纾解“同案异判”,最大程度实现司法公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