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篇
  免费   0篇
法律   3篇
中国共产党   2篇
中国政治   14篇
政治理论   6篇
综合类   1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3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中国历代判词语言折射出的传统法文化精神,具有很强的现代价值。中国历代判词语言传达了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基本精神——儒家的伦理精神。这种法文化精神现在依然封我们的社会生活产生这样或那样的影响。礼法文化(包括以礼代律、以礼补律、以礼断狱)的现代价值,恶讼文化的现代价值,重证据的现代价值和判词语言审美化的现代价值等,都具有学习借鉴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审美化是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有效方式,它将真善美和谐统一、科学性与艺术性有机结合、集体与个体统筹兼顾,并与其在心理结构、目标任务、具体内容和教育形式等方面相互渗透、相互促进。审美化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中的实施,就是依据美学原理和美的法则,通过目标美、内涵美、形式美、主体美、环境美和评价美,使整个培育过程成为一种审美活动,从而提高培育实效。  相似文献   
3.
在高校教育中,目前面临的困境之一就是建构人文精神最主要的德育与美育两方向均缺乏实效。究其原因,重要一点就是德育因缺乏美育的形象、情感、悦愉性的特点,而显得枯燥呆板,成为说教式灌输。而美育则是被人们降低到艺术技法教育程度,失去了对人进行精神教育的功能。笔者提出在高校实施德育审美化,即对德育与美育进行有机的“整合”,注重挖掘美的因素,以走出思想教育误区,使之收到应有的效果。  相似文献   
4.
郑晓明 《前沿》2014,(9):187-189
作家的道德修养和作品价值的判定是怎样的关系体,在此我们通过历史性梳理来廓清思考的维度。文学伦理学的批评范式把作家的道德修养审美化使其成为文学欣赏的构成,文学作品的审美道德化使其成为道德伦理的重要载体;同时也有很多论者主张二者分离,道德与审美并没有直接的关联。我们提倡对于作家的道德修养和作品价值判定要进行历史唯物主义的考查。  相似文献   
5.
当前的高职院校德育实效性不容乐观,德育审美化具有现实意义和理论依据.就高职院校德育审美化的实践路径进行探索,有助于促进高职院校德育工作的有效开展.  相似文献   
6.
在消费社会时代,消费文化通过推销一种新的消费观念,宣扬一种新的生活方式,成为最能反映当代社会经济状况的新意识形态。意识形态不再仅仅是信念体系或有理论体系的外观,也不再主要依赖理性的说服力来整合大众,而是具有新的形式和功能;意识形态不再局限于公共领域,而是日益成为日常生活宰制的力量。而在“日常生活审美化”的背后则隐藏着空前复杂的意识形态斗争。  相似文献   
7.
"审美型政治理论课"旨在解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一直存在的教师的价值引导与学习主体的自主建构之间的矛盾.其具体目标是"政治理论课学习在审美中完成";其操作关键是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诸要素的审美化;其突出特征是视教学美为一种特殊形态的美.  相似文献   
8.
日常生活的审美化以及审美活动日常生活化是对传统精英主义美学的强有力冲击,深刻地导致了文学艺术及整个文化领域的生产、传播、消费方式的变化.倡导拓展文艺学的对象与范围、调整文艺学的研究范式以及对于日常生活中的审美活动的关注和跨学科研究方法的运用,绝不意味着对日常生活审美化这一现象的价值认同.针对中国的消费主义和日常生活审美...  相似文献   
9.
在视觉文化时代,大众视像传媒促进了身体在当前的凸现,展现了一幅完美无缺的身体图景。身体向公共视阈的跃升和迈进,给公共领域的价值结构调整提供了必要的参照和契机。然而同时这又是一个扭曲的过程:完美无缺的身体图像不过是权力的目光所塑造的驯顺的身体的标本,诱迫人们按照这一标准来监督和管理自己的身体,在消费社会时代驯顺地献身于物。  相似文献   
10.
张慧 《前沿》2012,(8):188-189
思想品德课是高校这座培塑人的精神生命的最高殿堂中的最尊贵、最瑰丽的精神珠宝。不但蕴涵在丰富深邃、理论教学中,也蕴涵在组织教学、课堂笔记、作业以及作业批阅、精神回应等之中。本文采撷思想品德课教学精华以飨同仁,以期共同孕育和彰显思想品德教学的尊贵和瑰丽之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