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0篇
各国政治   1篇
法律   2篇
中国共产党   3篇
中国政治   6篇
政治理论   1篇
综合类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唐人张继的《枫桥夜泊》真把姑苏的秋写到了极致。由此,想到了青年画家金维久。他自幼习画,1999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国画系山水画室,师承贾又福、刘牧、李铁生、李少文等名家。所有这些都为他的艺术人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艺术是心灵的天地,在画家金维久的画中,表现的是一种系于自然的心声与诗情,这使得他的作品传达出清新、秀润、典雅的韵致,给人一种“物我交融”的审美感受。  相似文献   
2.
语文阅读教学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阵地,语文阅读教学应当强化审美教育意识,将审美教育与语文知识、能力的学习和提高结合在一起,使学生获得审美熏陶及精神世界的丰富。  相似文献   
3.
中国当前的艺术批评看似热闹非凡,实则呈现出诸多缺陷与不足。对此,国内学者或以"不及物和虚热症""批评缺失、批评过剩"描述之,或以"感受性原则失落""游戏化""浅表化"归纳之。虽表述不尽相同,却共同指向了一个不争的事实,即艺术批评者从自身审美感受与社会责任出发、抓住作品进行说真话、说实话的批评,颇为稀缺。新近出版的李树榕教授的批评文集《艺术智慧:对艺术消费客体质量的思  相似文献   
4.
马喆 《统一论坛》2013,(1):78-79
当一个画家选择了绘画,其潜台词就是将思想的轨迹形象化。明确地讲,李钢先生选择绘画艺术是出于其天性的本能,诱发这种本能形成欲望和冲动的是无以言状的审美感受——绘画语言在视觉上的强烈冲击力。他的创作与时风有着截然不同的审美取向,他兼顾了现实主义和具象表现主义的方法和形式,  相似文献   
5.
祝虹 《法国研究》2001,(2):44-53
自二十世纪末,任何一个文学理论在研究文本文学性时都遇到了一个难题,那就是文学性在那里,怎么科学地对它进行衡量.无论是结构主义、解构主义,是阐释学理论,还是接受主义……,每个学派都不同程度地对这个问题作出过决定性的贡献,但文学作为人文科学的科学性,还有待于新世纪的学者们在融会各种理论的基础上继续进行探索.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中国艺术设计发展迅猛,正逐步走向成熟.然而在技术美学、设计创意和艺术与科技的融合等方面还有待进一步的提高与完善.因此作为艺术设计师,只有深刻地认识到审美与审美创造的价值及其将在市场中所形成的巨大经济效益,把审美对于艺术设计的重要性认识提高到一个高度,才能够对审美与审美教育引起足够的重视以及对审美能力提高的欲求与自觉.技术是随着科技发展而不断更新的,工业技术与工艺流程在短时间内也能够熟悉和掌握,而审美感悟与审美能力的提高却非一朝一夕,需要长期的浸染与陶冶.  相似文献   
7.
陈木逢 《政法学刊》2002,19(2):90-91
在当前的公安教育中,对大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教育是一个相对薄弱的环节。为了使大学生能得到全面发展,成为二十一世纪高素质的人才,就必须重视其审美能力的培养与提高。  相似文献   
8.
叶朗 《民主》2006,(5):37-40
前几年我写过一篇短文,题目就叫《说不完的<红楼梦>》。我在那篇短文中说,文学艺术作品的内容,我们一般称之为“意蕴”,而不称之为“意义”。“意义”(理论作品的内容)是确定的,因而是有限的。“意蕴”则带有某种程度的宽泛性、不确定性和无限性。“意义”必须  相似文献   
9.
论审美教育     
蔡佳 《前沿》2005,(11):80-81
审美能够培养人的整体反映方式的能力,造就完善的人格,它是一种特殊的渗透着理性的直觉思维。为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要教育学生系统的掌握审美知识,在实践中提高审美感知能力、理解能力、想象能力,还要积极参加审美创造活动。  相似文献   
10.
冯都 《世纪风采》2008,(5):24-24,25,26
毛泽东书法纵情翻腾,游丝盘金;舒同书法飘洒圆秀,弯弓盘马。他们的书艺个性和风格,都给人以愉悦的文化慰藉与审美感受。两位中华书法大家,在建国前后结下的翰墨情缘,为我们留下了许多感人的故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