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5篇
  免费   0篇
各国政治   1篇
世界政治   1篇
外交国际关系   7篇
法律   1篇
中国共产党   34篇
中国政治   22篇
政治理论   7篇
综合类   2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卢芸蓉 《思想战线》2011,37(5):141-142
"何者为知"、"云何有知"、"所知为何"这三个问题,一直是知识论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在伍非百看来,《墨经》中对"知"范畴涵义的阐释则恰好回答了这三个问题。即:何者为知?曰:材也者,所以知也。而必知,若明。云何有知?曰:闻、说、亲。所知谓何?曰:名、实、合、为。也就是说,《墨经》中对  相似文献   
2.
阿庚 《乡音》2014,(4):35-36
2010年。在庆祝河北省政协成立60周年之际。本刊曾编辑了《履痕·人物卷》和《履痕·纪事卷》两本纪念图书,其中,《履痕·人物卷》共收录了自省政协1950年11月成立以来最具代表性的60人,他们无论在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和平建设、改革开放时期,都作出了卓越贡献。本刊曾转发过有关王光英、林铁、阎达开、刘子厚、胡开明、王葆真、周思诚、孟庆山等人的文章,受到读者欢迎。应广大读者要求。本刊从2012年第6期起。特辟“河北政协人物谱”版块。陆续刊登“人物卷”中收录的有关河北政协人物的文章。  相似文献   
3.
建福建省革命历史纪念馆是许多老同志的强烈要求,也是全省人民的共同心愿。1985年4月30日,省第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收到福州军区驻闽部队代表团"关于在福州市建立福建省革命烈士纪念碑、纪念馆问题"的提案。我作为部队的代表、省人大副主任,认为"全国大多数省人民政府所在地都建有革命烈士纪念碑。福州是我省省会,是一个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城市。  相似文献   
4.
"维稳"这个字眼,大概是当代才有的,但这并不等于古代没有"维稳"。以西汉为例,仅以我之所知,就不但有"维稳"的理论,如汉武帝时徐乐的土崩瓦解之说;也有"维稳"的实践,如汉宣帝时龚遂的渤海郡守之任。前者可谓精辟,后者堪称经典,只是没有用"维稳"这个字眼。  相似文献   
5.
沈宝祥 《同舟共进》2009,(12):44-46
【胡耀邦旗帜鲜明地批评"新老个人迷信"】 前面讲到,胡耀邦要求我们宣传华国锋的思想观点和主张,但他明确提出:对领袖,可以引他的思想、方针政策,加副词的办法我一般不主张,歌颂的词可以不要。这表明,胡耀邦是反对搞个人迷信那一套的,对华国锋也是这样。  相似文献   
6.
20世纪五六十年代,在北京沙滩大院与中宣部、红旗杂志社在同一座大楼办公的,还有中央政治研究室(以下简称政研室)。因它不像中宣部那样是中央的一个职能部门,要领导全国各地的宣传部门和宣传工作;也不像红旗杂志社那样,每半月要出版一期党刊,所以在社会上鲜为人知。政研室是中央的一块理论阵地,是与中宣部、红旗杂志社平级的直属中央领导的一个单位。为不使这个机构的历史湮没无闻,这里仅就笔者所知,作些介绍。  相似文献   
7.
杨银禄 《党史博览》2010,(10):46-48
一见如故,订立契约 1972年春.中国驻联合国代表团向北京发回一份电报:美国纽约州宾翰顿大学副教授洛克珊·维特克夫人希望到中国访问.专门采访有关中国妇女革命的历史,请考虑作为友好人士予以接待。  相似文献   
8.
今年是广东国民革命军东征85周年。东征是中国革命历史上重要的里程碑。但是许多人对此所知甚少,从而一般未予足够重视。东征是指黄埔军校建校后,学生尚未毕业就真刀真枪投入的  相似文献   
9.
李敏 《广东党史》2007,(5):23-27
11月4日,是余清烈士牺牲的纪念日。差不多每年的11月份,我们办公室都会接到余清遗属的来电或来函。余清原名石辟澜,广东省潮州市人,曾担任中共粤南省委宣传部长。1947年11月4日,因麻东土匪发动暴乱,在麻东县担任工作队队长的余清壮烈牺牲,遗骨就地安葬。因余清是第一个闯入我心中的麻城烈士,所以,印象极为深刻。  相似文献   
10.
党的九届二中全会,自1970年8月23日至9月6日在庐山召开。在这次全会上,雪峰同志作为华北组的组长、主要召集人,因为签发了华北组8月24日下午大组讨论情况的二号简报,被指责为“抢先”抛出“六号”反革命简报”。1970年底,中央召开的华北会议上,主要因这项罪名,被说成“紧跟陈伯达反党”;1971年“九一三”事件后,又被打成“林、陈反党集团”的“大将”,进而被“永远开除党籍”,解往安徽,关押长达九年之久。我作为九届、十届候补中委,参加了这次中央全会,被编在华北组,经历了各组大讨论,了解讨论发言的情况,目睹了雪峰同志主持讨论的情形。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