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5篇
  免费   0篇
各国政治   2篇
世界政治   1篇
外交国际关系   1篇
法律   2篇
中国政治   56篇
政治理论   5篇
综合类   8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8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青年亚文化研究年度报告(2012)》的出版扩大了当代中国青年亚文化研究的影响,为新媒体时代的中国青年亚文化现象的研究提供了一幅多维立体的全息图景。该书内容丰富,视野开阔,分类合理,信息量极大,理论分析深刻到位,研究案例丰富多彩,工作坊的示范效应突出。特别是其对民族志的倡导符合学术前沿的发展,展现了亚文化研究的复杂性和研究趋势,为该领域的大陆学界提供了一个重要的传播平台。  相似文献   
2.
库恩有关科学发展的理论分为五个阶段:前范式阶段;范式的出现;范式完全被接受为“常规科学”;式中出现反常、例外,研究兴趣的下降;范式的瓦解,向新的范式转向。当一个范式瓦解,新的范式又会开始同样的循环过程。借助库恩的科学的发展理论来理解跨文化传播过去几十年的发展,无疑是一种新的思路。跨文化传播学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兴起,到七八十年代的蓬勃发展,也经历了上述科学发展的前几个阶段。要使跨文化传播研究中的原则规律具有普遍性,从而达到成熟科学的第四阶段似乎目前还很难。当前在中国大陆逐渐发展起来的跨文化新闻传播正遵循跨文化传播学研究中的三种研究传统:民族志、民族中心主义和公平三种研究传统。但跨文化新闻传播要达到成熟科学的第三阶段还需要大量的实证研究作支撑。  相似文献   
3.
朱洁 《思想战线》2008,34(2):127-128
从人类学的发展上看,有些人类学者已经认识到了互联网对人类学发展的深远影响.比如Richard Tapper在<人类学批判>一文中使用了"intercthnography"一词,意为"网络民族志".  相似文献   
4.
民族志作为一种写作文本与研究方法,需要民族志作者在进入田野后对当地所呈现的文化进行描述,并据此提出理论见解。在使用研究方法 (参与观察、访谈等)、记录当地现实情况、展开民族志分析的过程中,要做到真正有意义的研究,需要民族志作者带着一定的理论关怀。比较社会学、阐释社会学和历史社会学这三种视角成为一本成功民族志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  相似文献   
5.
在反思人类学发展背景下,"田野调查的科学性如何可能"成为一个重要命题。问题的解答将围绕田野调查三大要素来展开讨论。包括主体身份即人类学者的专业身份、文化身份与性别身份,调查过程中涉及的调查方式与价值取向,知识生产即民族志。  相似文献   
6.
赵玉中 《思想战线》2008,34(1):9-12
地方知识精英对"绕三灵"这一民俗活动的叙述与诠释都因他们与仪式参与者之间时间、空间和社会的距离而与仪式参与者本身的实践和解释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他们对地方风俗的诠释因应着社会政治文化环境的演变而演变,他们的诠释也因之成为"民族风俗知识"的建构过程,而与民族志意义上的叙述存在着较大的差别.  相似文献   
7.
康敏 《思想战线》2005,31(1):88-91
当前民族志文体的创新不断涌现,刘新的<自我的他性>一书可归为实验民族志一换类.其不仅成功地将转型时期中国人的存在状态概括为"自我的他性",而且对人类学民族志方法在新时期的发展提出了极具启发性的见解对人物的分析应当发展成为人类学理解社会和历史的特殊方式;经典民族志所呈现的"真实"的概念需要重新加以审视;反对在民族志中将主体性当作一种类似实体或本质的东西,而应采取历史主义的立场.  相似文献   
8.
吴晓黎 《思想战线》2005,31(1):92-96
西方人类学向来关注的是非西方的"非现代性"故事,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的人类学学科反思中,西方和非西方不平等的权力关系的知识建构方式受到批评.民族志<另类现代性>在展示某国营丝织厂三代女工如何在所谓现代性的语境中栖居的同时,质疑了关于现代性的人类学所包含的普遍、同质的现代性的预设.该民族志充分表达了对知识建构的自觉和反思,其中女性主义的洞识及其女性主义国际主义的政治议程也为后现代民族志写作实验增加了新的维度,并挑战了西方人类学最顽固的预设西方(男性)自我和非西方(男性)他者的二元对立.  相似文献   
9.
金杰 《南亚东南亚研究》2020,(2):123-135,154,155
斯科特的《逃避统治的艺术》一经出版即获得了学界的诸多关注,成为东南亚研究必读书目之一,但同时也受到学者们不同角度的批评。《逃避统治的艺术》重新定义了"Zomia"即东南亚山地的区域研究内涵,并指出二战前该区域内存在着一种山地居民为免于国家统治而从生计方式、政治结构、历史和宗教等方面建构的"逃避"机制。尽管我们可以指出斯科特使用史实的错误(如坚持"南诏泰族说")或缺失,也可以批评他忽略了历史变迁的复杂性,但其研究的独到之处依然值得我们借鉴。从方法论来看,斯科特在长期消化文献材料的基础上大胆提出理论假设,这是学术创新的必要路径。斯科特继承了利奇关于克钦人"贡萨"—"贡劳"社会结构的学术遗产,激进地建构了东南亚山地居民以"逃避"为核心的生存模式,堪称西方无政府主义人类学的一次宏伟实验。"Zomia"研究范式也给了我们很多启示,比如应该勇于跨越边界,从关系主义视角来考察研究对象。通过中国西南和东南亚—南亚地区的比较研究,以交互性和流动性为中心考察其历史与当下的政治经济与社会人文形态,探求新的知识生产格局,有望成为中国人类学和民族学作出新贡献的"民族志学术区"。最后,在"post-Zomia"时代,处于各民族国家包围下的山地族群如何在现代化、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通过与国家部门和主流社会持续的遭遇、协商和妥协来寻求自身的发展空间,将会成为今后重要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