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1篇
各国政治   1篇
法律   1篇
中国共产党   3篇
中国政治   4篇
综合类   3篇
  2022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邂逅“老树画画”,始于微信。某日有友人转发朋友圈,名曰“老树画画”。但见画中一眉目模糊、头戴礼帽、身穿长衫之人物,辗转于红尘之间,或喜或嗔,时雅时俗。更配以数行小诗或文字,读来感觉口角噙香,紧要处总惹得我抿嘴莞尔。“不必装作孤独,也别说你悲伤,你去看看山河,从来都是那样。”老树的诸多诗画之中,最让我喜欢的莫过于此句。其实老树的所有诗句都透着禅意深深,令人回味久久。正如我的一位老师所言,“老树的画,留白之间,文章韵味无穷”,在我看来,老树的诗,平白之处更耐人寻味,真正是“会心处悠然一笑,妙处难与君说”。因为喜欢,所以在追看“老树画画”的所有  相似文献   
2.
魏理(Arthur Waley)不仅是20世纪西方最著名的汉学家与翻译家之一,也是英语现代诗歌运动中的一个重要人物.在英译汉诗中,他经过不断探索,成功地总结出一套内容与形式相得益彰的原则,与19世纪后期诗人霍普金斯(Gerard Manley Hopkins)在诗歌创作中所运用的"跳跃韵律"(sprung rhythm)不谋而合.魏理英译汉诗语言优美,富有诗意,在英语现代诗歌大潮中风行一时,并成为英语现代诗歌运动的一部分.许多人认为他的翻译就是一种诗歌创作,并且将其选入现当代英美诗歌选本中.  相似文献   
3.
知性诗学西风东渐,"知性"成为建构中国现代诗学话语,体现新诗发展品格与途径的重要概念。中国现代诗歌以其"忠实于现实生活基础上"的知性与情感高度融合的精神,体现出区别于西方的独立民族品格,彰显出区别于西方知性传统的另一些实质性问题,穆旦的"新的抒情"正是这一诗学追求的最高体现。评论界对其研究仅停留于穆旦三四十年代的作品,对其晚年"新的抒情"之延续与发展,并无实质性研究和相关论述。  相似文献   
4.
庞德作为美国意象主义诗歌的公认领袖,极大地推动了20世纪英美诗歌的发展。然而庞德具有“中国文化情结”,他的诗歌从诗学原则,诗歌语言来说都受到中国古代诗歌的影响,可以说庞德借鉴并创新了中国古典诗歌的表现形式。“五四”运动后诞生的中国现代诗歌又深深受到意象派的影响,将新文化运动的主帅胡适与庞德意象派诗歌进行比较可以清楚地揭示这一点。可以说庞德及其所代表的意象派诗歌架起了中西方文化交融的桥梁。中西文化的不断交流碰撞对整个人类文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必将呈现中西文化发展一体化的趋势。  相似文献   
5.
近日,沈阳市皇姑区委宣传部开展了以诗情皇姑,中华经典美文晨读活动为重点内容的2010年全民读书月活动。皇姑区委宣传部精选了《春江花月夜》、《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等27篇情感饱满、脍炙人口的古典和现代诗歌,并印制成4万张诗情皇姑,中华经典美文晨读卡,发放给全区各级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街道、社区、学校和各级驻区文明单位,各单位迅速行动,积极组织开展各具特色的美文诵读活动。  相似文献   
6.
世界文学概念自歌德提出之后,被不断地讨论和阐释,成为重要的理论范式和方法。丹穆若什强调,世界文学是从翻译中获益的文学,它不是指一套经典文本,而是指一种阅读模式。宇文所安以北岛为例分析了中国现代诗歌在向世界传播过程中的得与失,以及文 化民族化与全球化等问题。在世界文学的视域下,中国现代诗歌的发展与流变轨迹既体现了民族化的内在诉求,也见证了其参与世界交流与对话的外在需要。中国现代诗歌的重要发展阶段及集大成者诗人的创作历程,都显示出其在融通民族性与世界性上的不懈努力。中国现代诗歌何以走向世界?罗伯特·白英1947年编译出版的《当代中国诗选》提供了一些可资借鉴的经验与模式。研究世界文学与中国现代诗歌的世界性,有助于推动中国文学与文化走出去,提升民族文化自信,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  相似文献   
7.
熊辉 《当代韩国》2009,(1):56-60
韩国现代诗歌中的抗日情绪比较稀薄,这与日本高压的殖民统治有关。有限的抗日诗篇主要分为两大类:一是直接抒发爱国精神和抗日情绪的作品;二是纯粹以现代性的艺术技巧间接地表达民族情感和抗日情绪,该诗歌类型是韩国抗日诗歌的主流。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现代诗歌发展史上,自由与格律、口语与书面语、诗与歌处于对立与分离状态,非此即彼的思维方式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现代诗歌文体的建构.今天,我们应抛弃这种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选择多元融合的思维方式来解决这些历史遗留问题,为现代诗歌的文体建构提供新的策略.  相似文献   
9.
正万里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空前绝后的伟大壮举。《七律·长征》(以下简称《长征》诗),是中国现代诗歌史上的不朽杰作。多年来,对《长征》诗的理解和赏析,诸多学者读者均有着不少精彩独到的论述和研究。本文试对诗中最后一句"三军过后尽开颜"中的"三军"注释,提出一点个人的看法,以作抛砖引玉,求得甚解。一、关于"三军"随时代演进的四种说法在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中,"三军"一词最早起源于春  相似文献   
10.
史记 《求索》2012,(4):168-169,126
"五四"时期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段重要的历史时期,"五四"新文化运动高举民主、科学两大旗帜,提倡白话文,发展新体诗。在这个时期,许多中国诗人选择了伟大的美国民主诗人惠特曼是一种顺应时代的必然。本文通过对"五四"运动中的代表诗人田汉、郭沫若和胡适的诗者思想剖析,凸显了惠特曼对中国新诗人从创作思想到创作手法的影响,惠特曼在其特定历史年代下创造出的超越时代的民主、自由的精神,在他身后的一百多年里仍闪耀着耀眼光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