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2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篇
世界政治   2篇
法律   11篇
中国共产党   14篇
中国政治   24篇
政治理论   8篇
综合类   16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7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知识论以自然科学、伦理、艺术、神话、宗教等知识为基础,研究知识的性质、界限、来源和效力等。科学技术作为知识论重要的知识源泉,它的发展历程对知识论的超越具有重要影响。科学技术主客体的变革,不仅彰显知识边界和范围的不断扩展,而且彰显人类从自然和社会禁锢中不断得到解放的历程。科学技术的特质与同时期知识论的性质具有一致性。科学技术获得方法从科学技术领域向社会科学、社会领域不断拓展,成为知识论关注的重要领域。科学技术证实的三个因素即基础的公理、联贯的理论和谐与外在基础,被知识论肢解为基础主义、联贯论和外在主义三种证实理论。科学技术功能的演进与知识论研究目标的演进具有一定的同一性。科学技术与知识论具有多元关联性、内在逻辑性、相对独立性、历时演进性与共时并存性、科学技术和知识论与其他知识具有融合性等特性。  相似文献   
2.
张玫瑰 《理论月刊》2010,(6):103-106
法律论证的可废止性和非单调性决定了单调的演绎逻辑在法律领域的不适用性。法律论证理论的兴起和发展与其知识论基础的演变和发展有关。作为一种非经典逻辑的法律论证是从狭义的论证图式逻辑(分析哲学传统)走向包括修辞学(解释学传统)在内的广义逻辑过程中兴起的。分析哲学传统和解释学传统融合与相互渗透对立是当代法律论证理论的哲学认识论基础。它们共同为法学提供了一种以问题为中心的难题思维以取代体系思维,也共同反对传统三段论式的涵摄模型,法律论证理论的兴起正是基于这种融合主义的知识论立场。  相似文献   
3.
刘昕亭 《南风窗》2012,(12):60-61
那些表面看上去似乎纯属秀才掐架的口水官司,其实内里联系着远为宽广的社会空间,牵涉着政治乃至经济实力的明争暗斗,同时也意味着文化格局的重新排兵布阵。1976年,"拉美文学爆炸"的两位主将,也是至交好友加西亚·马尔克斯与巴尔加斯·略萨在墨西哥的一家影院门口大打出手。关于这次决裂,坊间传闻是因为女人,官方说法是友谊破裂,但是也就是在那个挥拳相向的夜晚之  相似文献   
4.
卢芸蓉 《思想战线》2011,37(5):141-142
"何者为知"、"云何有知"、"所知为何"这三个问题,一直是知识论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在伍非百看来,《墨经》中对"知"范畴涵义的阐释则恰好回答了这三个问题。即:何者为知?曰:材也者,所以知也。而必知,若明。云何有知?曰:闻、说、亲。所知谓何?曰:名、实、合、为。也就是说,《墨经》中对  相似文献   
5.
中世纪哲学的主要问题是信仰与理性之间的问题,本文阐述了围绕关于上帝存在证明的教父哲学代表人物奥古斯丁的知识论证明和本体论证明,经验哲学的代表人物安瑟伦的本体论证明及托马斯·阿奎那宇宙论证明,就此讨论基督教哲学中信仰与理性,这种思想传统不仅对于中世纪的基督教哲学、而且对于近、现代的西方宗教思想都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道论在本体的意义上,老子庄子之间有层次上的差别.老子本源之道并未达到本体的高度,庄子在自觉地区分了道和源的基础上,把道推向了超验世界,又把老子"道"本源论命题转换成知识论命题,通过对知识论的否定而成就了本体论.比较西方哲学传统的本体论,道本体更显中国传统哲学的特色.  相似文献   
7.
潘知常 《思想战线》2002,28(3):85-90
美学是对于在审美活动中形成的活生生的东西的阐释 ,是“说‘不可说’” ,因此 ,传统的美学提问方式必须加以转换 :从追“根”问“底”以及透过个别追问普遍、透过具体追问抽象、透过变化追问永恒、透过现象追问本质 ,转向对于“怎么样”的追问 ,即对于对象世界的无穷无尽的可能性、审美活动自身的无穷无尽的可能性的追问。而这就要走出知识论的框架 ,置身生存活动为什么为人类生命活动所必需 ,就成为美学尤其是生命美学的提问方式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哲学变革,并非是相对于"本体论"而实现的"实践论转向".它仍然是在"本体论"内部实现的变革.在本体论层面上的变革应被理解为"生存论路向"对"知识论路向"的超越.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哲学就是"历史生存论".它不同于海德格尔的"此在演历",即个体直观的"此在生存论".  相似文献   
9.
传统科学哲学从研究文献和研究逻辑出发,注重科学知识,而缺乏人文因素,是一种典型的知识论哲学。科学的本质与核心在于其思想,人的创造科学知识的文化过程是哲学研究理应予以重点关注的问题,这是文化论哲学的研究理路。文化论哲学将科学看作为一种文化,并将人看作是科学文化之根。为此,从知识论到文化论将成为科学哲学研究范式的重要转型,这种转型将带来一种新的科学哲学范式,即科学文化哲学的生成。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思想不是各种知识的折衷和杂糅,因而不能对其采取一种折衷主义的知性式的处理和看待方式。它的整个体系乃是人的存在的现象学,即以现象学的方法反思性地把握人的存在的历史展现及其完成。这也就是马克思在“终结”了以往的旧“哲学”之后建立起来的新的哲学形态。因此,马克思思想在总体上是一种哲学,而不是其他学科。这既是由马克思思想的人的存在的现象学性质所决定的,也是由马克思思想固有的批判立场所内在要求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