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4篇
  免费   0篇
各国政治   1篇
工人农民   1篇
世界政治   2篇
外交国际关系   11篇
法律   7篇
中国共产党   37篇
中国政治   107篇
政治理论   9篇
综合类   9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24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19篇
  2007年   18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2篇
  199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六大茶山,不仅生长着千年不老的古茶树,更重要的是在那里尘封着普洱茶厚重的历史和久远的茶文化。走进古茶山,除了想亲身体验普洱茶文化的气息与氛围外,更多的是想亲身去验证一些书面知识与现实之间是否吻合,因为在我所阅读过的相关普洱茶的著述中,总存在着许多疑惑。特别是普洱茶再度兴起的时候,各自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关于普洱茶更是众说纷纭,让人莫衷一是……  相似文献   
2.
哈尼族茶俗     
  相似文献   
3.
贺薇  苏莉  杨志坚 《今日民族》2005,(5):F003-F003
2005年4月28日,“啪!”,一声脆响,随着云南省人大副主任梁公卿手中的长鞭一甩,并宣布“‘马帮茶道——瑞贡京城普洱茶文化北京行’进京马帮启程!”,一支由120匹骡马组成的大马帮,驮载着云南的普洱茶,走向北京!这次活动将是震撼全国茶界的一次活动,是云南打造“普洱茶”文化和历史品牌的一次大行动。三百多年前,云南普洱茶经五个多月不同地域、不同气候条件的“自然发酵”,进贡京城,其色味“享誉京华”。最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最稀世难得的神奇物产,和最坚韧不拔的马帮精神,成就了普洱茶动人的魅力。三百多年后,云南普洱茶将再次历时五个多月…  相似文献   
4.
王艳霞 《当代贵州》2014,(21):46-47
正《贵州茶》栏目由贵州省茶产业发展联席会议办公室与中共贵州省委当代贵州杂志社联合主办,贵州省茶文化研究会、贵州省绿茶品牌发展促进会、贵州省茶叶学会协办,栏目内容涉及独家茶企名人访谈、权威商业趋势解读、专业茶业报道、深度贵州茶产业发展调查,等等。栏目分设六大版块,从茶业动态、茶商茶农、茶旅之品、品茗会、茶与养生、茶学院等多个角度展现博大精深的茶文化,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栏目将通过极富主题性和目标性的选题内容,为贵州实施茶产业提升三年行动  相似文献   
5.
茶香飘四海,友谊连两岸。11月16日,由福建省政府、国家有关部委和台湾有关方面联合主办,南平市政府承办的第六届海峡两岸茶业博览会在武夷山市开幕。本届茶博会突出“茶与茶文化”主题,  相似文献   
6.
田晓黎 《法制与社会》2012,(17):165-166
茶道,发源于中国,发扬光大于日本,是日本贵族等高层次人生活的文化体现。茶道形成于唐代,其使茶脱离了人们日常饮食范围,渐渐形成了一种高雅文化。唐代,中日两国交流日渐频繁,茶道被传到日本。其后,茶道与日本本土文化相结合,衍生出了新的生命,最终形成了将哲理与艺术相统一的综合文化体系。  相似文献   
7.
张硕 《世纪行》2013,(7):39-40
作为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饮茶在中国是非常普遍的。茶是中华民族的"国饮",它发乎神农,闻于鲁周公,兴于唐朝,盛在宋元,普及于明清,如今已成了风靡世界的三大无酒精饮料(茶叶、咖啡和可可)之一。湖北是中国种茶、制茶和饮茶最早的地区之一。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国茶文化,可以说与三个湖北人的足迹相伴。  相似文献   
8.
茶,作为世界三大饮料之一,是中国物质文化的一块瑰宝。而茶所承载的文化涵义则远不止于此,中国的茶文化是中国人对世界文化的一大贡献,世界各国无论是茶物质文化还是茶精神文化都直接或间接地来源于中国。一、茶是中国浓茶起源于中国,历史悠久,“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茶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在陆羽的《茶经》出现之后。被誉为“茶叶百科全书”的《茶经》可以看做是茶的发展的成熟阶段的标志,它的问世标志着我国的茶文化在唐代进入了繁荣  相似文献   
9.
熊素玲 《传承》2014,(3):114-116
悠悠茶史,茶润人和。"和"作为中国茶文化与审美思想的重要范畴,主要表现为茶人与自然的天人之和、茶人与社会的人人之和以及自我的身心之和。"和"为茶之魂,自有焕发生机、绵延不息的生命力,也赋予了中国茶文化典型的东方民族特色与美学意蕴。  相似文献   
10.
品茗偶得     
闲暇之时,或独自一人,或三朋两友,面对一盏香茗,或敛心静气、凝神遐想,或海阔天空、云山雾罩,让心绪随香茗之气袅袅升腾、慢慢散淡的那一刻,最是难得的消魂之时。这种时候,即使是不谙佛理与茶道的门外汉,似也能悟出些禅茶一味的真谛来,无须高僧点拨"吃茶去",人便早已浸润在气韵流汨的茗香之中了。由此,我忽然想到,其实,品茶之乐正在于轻松的随意之间,而非刻意求之所得。试想,喝茶若如上课或修行一般,正襟危坐,心无旁骛,冥思苦想,似乎不从眼前的那盏茶中喝出些世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