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2篇
  免费   3篇
各国政治   8篇
工人农民   4篇
世界政治   4篇
外交国际关系   6篇
法律   4篇
中国共产党   6篇
中国政治   39篇
政治理论   7篇
综合类   27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This article explores the consequences for the native population of the Colombian Chocó of the emergence, over the course of the eighteenth century, of an elite of caciques and indios mandones or principales whose functions of powers far exceeded those of the warrior chiefs that had traditionally acted as leaders of their people. Appointed for the purpose of facilitating the collection of tribute and the supply of labour to European settlers, caciques and mandones were almost universally rejected by native communities during the early phases of Spanish colonisation (c. 1630–1690), and they disappear from the historical record after Independence. Eighteenth‐century sources, however, not only record the existence of a clearly defined elite of mandones or principales in villages across the region, but show these individuals engaging actively with the colonial authorities, on behalf of their communities, at local and audiencia levels. This article argues that, at a time of a much strengthened European presence in the region, caciques and mandones came to understand their roles in ways that were entirely different from those intended by the Spanish, and in so doing acquired the legitimacy that had eluded their seventeenth‐century predecessors. Far from serving merely as intermediaries between settlers and indigenous populations, indios mandones acted as negotiators on behalf of the indigenous population, whose task was to defend and/or advance the interests of the communities they had been appointed to control.  相似文献   
2.
公安边防派出所是执行派出所职能的军事机构 ,与地方派出所相比有其独特的个性特征 :1、编制的现役性与任务的地方性 ;2、军人形象与公安形象的叠合性 ;3、行为主体的参差性与短期性 ;4、治安客体的多元化与复杂性。这些特征隐含着制约边防派出所发展的因素及问题 ,因此 ,有必要从业务建设、人事管理、思想政治工作等方面提出应对的策略和措施。  相似文献   
3.
当今世界 ,恐怖活动越来越猖獗 ,恐怖手段越来越高超 ,让热爱和平的人们防不胜防。德国共有三支特种防暴警察部队 ,其中 ,德国边防警第九大队由于其组织精干 ,装备精良 ,训练有素 ,尤其在防范和打击恐怖主义方面战功卓著 ,被各国警学界奉为楷模。  相似文献   
4.
清代积累了不少治边经验,如以开放的心态治理边疆,改进和完善边疆行政管理体制,因俗而治、因地立法,从治国需要出发制定对待各种宗教的方针政策等等,这些经验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同时,清代闭关锁国、排斥对外交往、海权意识淡薄等僵化的治边思想,也留下不少失败的教训,值得加以反思.  相似文献   
5.
无人机由于其目标小、伤亡小越来越多的被运用在战场上,尤其是在反恐行动中无人机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通过对无人机应用的现状、特点的分析可以得出无人机在公安边防部队中应用的可行性,提出应用中侦察情况、获取情报,参与进攻、掩护队员,火力攻击、心理袭扰的功能作用,并对其在反恐行动中应用所面临的问题进行探索。  相似文献   
6.
论清末川边垦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邓前程 《思想战线》2007,33(3):55-62
改变传统的“因俗而治”,实行边疆、内地一体化,是清末筹边奏疏的议题重心和政府治边“新政”的政策导向,大量档案文献证明,这一政策在实施过程中,首次将边疆的经济建设置于重要的位置。川边的移民垦殖,正是在此背景下,成为当局寻求川边治策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7.
略论清代前期西北边疆的"因俗而治"政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清代前期在西北边疆地区所实行的"因俗而治"政策,实际上是根据少数民族的历史传统、社会情况、风俗习惯等所制定的、目的在于加强对西北边疆民族地区的有效管理,实现西北边疆地区社会稳定的治边政策.  相似文献   
8.
公安边防部队领导干部问责以提高领导干部的责任意识和法治意识、预防事故为目标,已逐渐走上了法制化轨道,它相对于地方党政领导干部问责制有其特殊之处。因而有必要在借鉴地方党政领导干部问责制相关研究的同时,根据公安边防部队自身特点寻找出更为合适的完善措施。  相似文献   
9.
目前在我国,偷越国(边)境活动愈来愈猖獗,不仅严重破坏了我国的出入境管理秩序,而且危及到了我国社会治安的稳定。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偷渡人员的文化知识水平低下,容易受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思想的影响,法律观念比较淡漠。公安司法机关应从消除偷越国(边)境犯罪的诱因入手,加强出入境检查和对边防口岸的管控力度,加强国际协作,加大打击力度。  相似文献   
10.
韩勇 《行政与法》2012,(9):40-44
本文在对我国边疆地区社会管理所面临的无限增长的基层公共服务需求,不断增加的流动人口和特殊群体数量,动态变化的社会管理新形势、新情况,人民群众深刻变化的思想观念和相对欠缺的少数领导干部的能力和素质等问题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广西河池依托基层党组织建设探索出的转型时期边疆地区党领导下的社会管理方式创新进行了深层次的解读,旨在为边疆地区新时期社会管理创新工作提供理论和实践上的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