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2篇
法律   5篇
中国政治   4篇
政治理论   2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现在许多人只记得袁世凯是民国第一任大总统,却忘记了袁还是清政府的第一个责任内阁总理,这可能是因为人们习惯于以为议会政治是民国才出现的新事物。而实际上,清廷在宣统二年已经成立了一个接近于议会的资政院。  相似文献   
2.
乔沙 《法制与社会》2012,(23):139-140
“宪政”是西方社会中资本主义经济下产生的以个人为本位的西方文化下的产物,在西方社会强调个人价值和人文主义精神的环境下,西方宪政有深刻的内涵.它在形式上强调国家权力的划分,约束政府的权力;同时要求政党多元化,使不同政党之间可以相互制约以保证一个民主的环境;在实质和精神层面,它强调人权,尊重少数个体的权利和利益,因此西方宪政把如自由、平等、公正等法律价值作为核心.中国晚清时期清朝政府也曾进行过“宪政”运动,包括清末“变法修律”,改革行政、司法机构、设立中央和地方的民主议政机构等.本文试对清末“宪政”时期中不同阶段的民主议政机构只能的演变和发展做一梳理和分析,并找出这种演变的特点和演变背后的原因.  相似文献   
3.
老百姓投票选出本地议员,这在中国历史上可谓破天荒头一遭。选举的过程平淡,而一旦当选,这些议员们后发的力量惊人。一个鸦片烟客,偶然在烟馆里听到选举议员的消息,以为议员就是官,赶紧去购置田产,以符合选举条件,即在本省有五千元以上的营业资本或者不动产。这是光绪三十二年,在《月月小说》上发表的一则以"预备立宪"为题的讽刺小说。  相似文献   
4.
近代中国宪政之路曲折异常,这跟议员们风骨每况愈下紧密相关。议员们风骨之有无、多少,跟其思想背景紧密相关。晚清资政院议员能将传统儒学信仰和法政新知较良性结合,故能在议事时充分表现其风骨;民初以降,儒学不再是信仰之源,沦为章句记诵之术;经移植而来的法政之学对议员们来说仅仅是"新知",而不能提供新"信仰"。如何让民意代表保有信仰?如何让整个社会在权势之上、权势之外自有其独立的是非信念?这是反思近代中国宪政历程所不能回避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5.
聂鑫 《法学研究》2013,(6):165-182
资政院弹劾军机案是清末筹备立宪过程中的重大事件,本文试图以宪法学的视角对其进行新的解读。弹劾军机案是与立宪派请愿速开国会运动紧密相连的,由于国会不能速开,资政院自我定位为准国会,与军机大臣展开立法权之争与代议机关地位之争。在清廷模仿德日建立二元君主立宪制的前提下,弹劾军机案本身(包括弹劾主体与对象)在法律上是站不住脚的。但立宪派议员以宪法革命的姿态、用启蒙思想家的民权与代议思想作武器、以虚君共和的英国为典范,与军机处及其背后的皇权展开了多轮角力。弹劾军机案的遗产也并非全然是正面的,议员们对于现行制度缺乏基本的尊重,超越自身的法律地位与权限,把资政院想象成“无所不能”的英国国会,是为民初国会“毁法造法”之先河。  相似文献   
6.
侯宜杰 《各界》2013,(2):72-73
1910年10月3日,资政院举行开院典礼,总裁(议长)由朝廷任命。从成立到清王朝灭亡,朝廷先后任命了溥伦、世续、李家驹、许鼎霖四位总裁。  相似文献   
7.
1906年9月1日,清政府在立宪运动的推动下,宣布仿行立宪,国家由此进入预备立宪,即由封建专制政治向资产阶级民主政治过渡的新时期。接着改革政治体制,决定设立资政院。1907年9月任命总裁,进行筹备。1909年颁布《资政院院章》和议员选举章程。1910年9月25日召集议员,正式成立。  相似文献   
8.
9.
清末资政院的设立开创了中国近代议会制度之先河,蒙、回、藏等少数民族的王公贵族参加资政院,体现了清朝政府政治上一贯优遇少数民族王公贵族的传统政策,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边疆的安定,对民国时期议会制度的发展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李启成 《中外法学》2011,(5):885-902
资政院第一次常年会是晚清君宪运动走向高潮的标志,更是其步入绝境之证明。议员们本于对君宪的信仰和代表职责的认知,其所作为在近代中国宪政史上有开创性贡献,但也有议员因自信真理在握,超越规则行事,凸显了立法人员守法精神欠缺的遗憾。清朝廷对资政院及其所代表的民意怀有疑惧,对政治性议案多予否决,对法律议案予以裁可。在王朝危机关头,恰证明资政院在预备立宪之下不足有为,朝廷对预备立宪不可能有为,从而共同奏响了君宪的挽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