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9篇
  免费   0篇
外交国际关系   1篇
法律   8篇
中国共产党   7篇
中国政治   21篇
政治理论   12篇
综合类   10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4年   6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3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传统哲学思维的发展,在中体西用、西体中用、全盘西化、中国哲学合法性等等诸多的辩证中,度过了—个世纪,许多延续发扬中国传统哲学思维的意见被提出来,这个过程包含许多大家之间的交流,呈现现代中国人对传统哲学在现代化过程中的强烈关注,其中儒家思维的生活化、生活儒学、  相似文献   
2.
李青 《中国法学》2004,(4):179-185
洋务派的法律思想是在"中体西用"理论的基础上形成的,主要内容为:传承隆礼重刑的法律思想;稍变成法与引进西方的司法改良思想;以自强为目的的军事法律思想;以求实为核心的经济法律思想;以应付殖民地外交的国际法思想和培养近代法律人才的法律教育思想。虽然不系统,涉及面较狭窄,但它却反映了社会的巨大变化,因而带有时代的烙印,它是中国法律走向近代化的一个起点。  相似文献   
3.
裴蕾 《传承》2009,(14):156-157
中国近代文化指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19年五四运动时期的文化,它是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正面碰撞、相互交汇、彼此争斗与融合中的变化和发展。与此同时,西学东渐在中国文化转型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它的影响下,中国近代文化呈现了出新的特征。  相似文献   
4.
近代中国的历史是一个在西方文明冲击与内部矛盾推动下各个方面逐步转型与各种因素新陈代谢的过程。在这个风云激荡、道与世更的时代,危机意识下知识精英的思想变化与信仰嬗递首当其冲。适应救亡的需要,中国传统思想体系逐步解体,新的思想因素则逐步引进、萌生,思想领域新质与旧质冲突交锋,演出了一幕幕鲜活而又沉重的意识形态之剧。系统梳理近代中国思想领域的新陈代谢与知识精英信仰的重建历程,对于深刻把握中国近代历史的演进逻辑,深入理解中国如何从近代走向现代,对于深入思考中国文化的创新与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马勇 《团结》2011,(4):28-30
《团结》杂志倡导对启蒙问题进行一次专题讨论,我个人觉得这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只是笔者的专业在历史,只能从历史的向度就启蒙问题谈点浅见,而无法结合丰富火热的现实生活。从历史的大背景说,启蒙问题对于中国人来说并不太久远。在西方人来到中国之前,中国社  相似文献   
6.
清末的“中体西用”论在处理历史发展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问题上是折中主义的 ,也不适合于历史的发展。“东亚价值观”或“儒教资本主义” ,作为“中体西用”论的现代翻版 ,也包含着矛盾和危险性。近代化和科学具有普遍性 ,但其实现和发展的过程在不同的地域和国家具有特殊性。不能把近代化和科学同西方看作是一个东西 ,以实现近代化和发展科学的名义无批判地吸收西方文化 ;也不能对东方传统采取极端保守主义的立场。  相似文献   
7.
中体西用“根源于传统的文化中国观,建立在相对主义文化观的基础上,其实质不过是一种种族中心主义的文化决定论.“全盘西化“的理论层次则表现为进化论、单一模式的历史发展观和文化整体观.这两种口号都受到文化观念观的影响,割裂了文化的民族性与时代性.但作为对西方文化冲击的回应,两者又都含有调和与综合的积极倾向.  相似文献   
8.
张之洞是继恭亲王奕沂、曾国藩、李鸿章之后,晚清办洋务的重要人物,时人称他是“湘乡(曾)合肥(李)一流人物”,“功业在曾胡(林翼)左(宗棠)李而外独居一席”。而张之洞在学习西方、引进海外有用人士,即在“中体西用”方面,比曾李等则更进了一步。  相似文献   
9.
衡爱民 《法学评论》2012,(1):114-119
作为晚清举足轻重的人物,张之洞以对其所处或所体认的时代大局的认知为前提,在本土文化主体自觉与中国法治开新图景的想望中,不断描绘其"中体西用"下"变法不变道"的法治构想。从近现代中国政治文化发展的方向来看,有其历史之必然性,是近代民主、法治下以"变法不变道"为取向的法治构想,在理论和实践上对其所处时代的政治变革以及中国法律向近代化迈进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但这一法治构想中西杂糅,开拓与因循并存,令人深思。  相似文献   
10.
正"甲午",一百多年来时刻触痛每个中国人的历史记忆。120年前的中日甲午战争,拥有当时世界领先水平铁甲舰队的"天朝上国",自认"倭不度德量力","以中国临之,直如摧枯拉朽",却反被日本这一"蕞尔小邦"以"摧枯拉朽"的气势打败。今年,又逢甲午。3月3日至4月12日,新华社解放军分社与《参考消息》联合推出"军事名家的甲午殇思"大型专题报道,连续刊发了金一南、丁一平、皮明勇、罗援、刘亚洲等一批军事研究名家关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