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2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工人农民   1篇
世界政治   4篇
法律   6篇
中国共产党   16篇
中国政治   26篇
政治理论   11篇
综合类   29篇
  2021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曾盛聪 《探索》2006,3(3):134-137
中国文化语境中的公民人格必然是“公民”的普适性内涵与文化国情的耦合,表现为主体性人格与社会性人格、律法性人格与道德性人格、自由性人格与一元性人格的辩证统一。基于此,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公民人格教育应确立主体性精神、社会公共精神、规范性精神、权利与义务统一精神的教育价值目标。公民人格的确立一方面依赖于市场经济与民主法治的制度环境,另一方面又仰仗于认知导向与价值建构、理性教育与情感教育、社会教育与自我教育的整体“合力”的优化。  相似文献   
2.
刘晓军 《前沿》2013,(1):36-38,183
从传授知识转变为人格教育有利于解决我国当前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问题,而《论语》中的学习思想正可以提供重要借鉴。基于人自身及社会发展的需要来调动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把知识传授与人格教育统一起来;知行结合,先知后行,以行为本,《论语》在这些方面都做了有益的尝试。与此相应,思想政治教育既不能脱离书本教育、知识传授,更不能脱离社会现实、人生实践,以此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不断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3.
德育人文关怀要在人格教育中得以实现,要求人格教育要以人为目的,满足个体与社会的双重价值取向,通过培养人的德性人格来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只有人格教育充分体现德育人文关怀的价值目标、核心理念,才能符合德育人文关怀的人学范式,才能在实践层面引导人们明察善恶是非,追求至善至美,塑造德性人格。  相似文献   
4.
<正> 回顾五十年的历史,党在执政条件下对思想政治工作的发展集中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首先,对执政党思想政治工作的地位作用给予了更科学的定位。党的思想政治工作是社会主义意识范畴的工作,是党的一项重要工作,是实现党的领导的重要手段,这早已成为不争的共识,但是,对于习惯于领导政治斗争和阶级斗争的政党来说,在领导经济建设工作中能否对思想政治工作作出准确而科  相似文献   
5.
当前高职大学生道德人格现状及成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今社会需要具有健康人格的人才,而高职院校担负着为社会培养大量高技能建设人才的艰巨任务,要想学会做事,首先学会做人,所以培养学生具备健康道德人格是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当前高职院校学生的道德人格教育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而我们首要的任务是了解并分析当前高职院校高职大学生道德人格的现状及成因。  相似文献   
6.
人格教育是对现代学校优化人才素质的重要途径,是落实素质教育的措施。因此,学校教育应把人格教育纳入总体规划,切实落实。  相似文献   
7.
黄亮  冯泽明 《前沿》2010,(1):110-113
作为一种可持续性发展理论的基础,生态哲学的悄然兴起预示着21世纪"生态时代"的到来。在生态世界观的观照下,和谐人格具有了新的内涵,即主体人格整体机能的良好状态,主体人格与自然生态整体的动态平衡,主体人格的可持续性发展与"人-自然-社会"复合生态系统整体的可持续性发展的辩证统一,这将进一步拓展和谐人格培育的研究领域,促进学校人格教育的开展。  相似文献   
8.
青年大学生正处在人格形成发展时期,加强大学生人格素质的培养已成为素质教育的一大重要任务,促进大学生形成健康、理想的人格,进而对于大学生在校四年的培养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意义在于通过研究大学生人格教育的基本内容、大学生人格的健康标准和大学生人格教育的途径等方面,进而得出加强大学生人格素质的教育不仅是大学生自身成才的需要,也是大学生在校教育的一堂"必修课".  相似文献   
9.
大学对大学生人格培养担当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它的最终目标是改善大学生的内在素质,提升大学生的文化品位,培养大学生的健全人格。所谓人格,既是伦理学概念,也是心  相似文献   
10.
万成 《青年探索》2008,(3):81-82
自主择业在高校的实施极大地唤醒了大学生的主体意识,他们比以往更加关注个人的实际利益,这当然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随着他们主体意识的提升,面对复杂的择业环境以及自身实际利益的考虑,他们在处理个人与群体,贡献与索取,外求与内省的关系上出现了较大的偏差,并暴露出他们人格上的一些缺陷,因此人格教育也应摆到高校的议事日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