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40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1篇
各国政治   3篇
工人农民   2篇
世界政治   5篇
外交国际关系   5篇
法律   305篇
中国共产党   43篇
中国政治   71篇
政治理论   29篇
综合类   90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16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19篇
  2014年   27篇
  2013年   32篇
  2012年   39篇
  2011年   52篇
  2010年   42篇
  2009年   40篇
  2008年   39篇
  2007年   30篇
  2006年   26篇
  2005年   43篇
  2004年   26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20篇
  2001年   16篇
  2000年   9篇
排序方式: 共有5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对干部进行考核,确立科学的干部考核标准,是全面衡量干部德、能、勤、绩的重要基础和前提条件。注重用是否干事来考核干部,把是否想干事、会干事、多干事、干好事作为考核干部德、能、勤、绩的重要标准,有利于形成正确的用人导向,营造鼓励干部干事业、支持干部干成事业的良好氛围。  相似文献   
2.
本文归纳了营销能力研究的基本问题,分析了我国企业市场营销能力的现状,并说明了衡量企业营销能力的指标及其相关领域的前沿问题探讨情况。  相似文献   
3.
行政诉讼原告资格制度的目的在于建立一种筛选机制,其实质体现了法官在决定是否给予司法裁判时的利益衡量,因此利益衡量方法是界定原告资格的根本方法。原告资格的核心是法律上的利害关系,包括合法权益和因果关系两个主要构成要件,界定原告资格需要对这两者运用利益衡量方法进行分析。利益衡量标准与社会需求密切相关,个案中法官进行衡量时需要对社会主流价值取向、社会整体的道德情感以及公共政策等社会需求因素加以考虑。  相似文献   
4.
《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的创新与不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1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的出台是我国民事证据制度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事件。该司法解释在我国证据制度的规则体系、价值观念、制度理念、理论学说等方面皆有突出的贡献,对实践和理论研究都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但是,该司法解释依然存在多方面的疏漏———既有立法权限上的缺陷,也有立法技术方面的不当。只有从证据制度的价值体系、事实认定模式以及证据证明的基本原理出发,厘清决定证据具体制度设计的基本理论,避免某些不当观念,才能从整体上建构和完善我国未来的民事证据立法。  相似文献   
5.
对具体案件的分析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行政处罚的法律适用就可以从行政处罚的目的、构成要件、利益衡量的方法、法律类推的方法和法律原则的具体适用等方面进行。利用多种方法可以保证法律适用的合理性和结果的可接受性。  相似文献   
6.
冯务中 《探索》2006,2(2):29-32
根据主体的不同,我们可以将先进性分为作为执政的共产党的先进性、作为领导干部的共产党员的先进性和作为普通共产党员的先进性。这三种不尽相同的先进性都可以从责任对于权力的比例关系这一视角来统一衡量。在既定的权力责任限度和框架之内,共产党及共产党员的先进性与其所承担的责任成正比例关系,而与其所享受的权力成反比例关系。共产党及其成员要保持先进性,就必须尽可能地承担更多的责任而尽可能地享受较少的权力。  相似文献   
7.
宁松  王志华 《河北法学》2007,25(1):188-193
法官在关键证据的认定中会出现利益偏差并导致证据认定结论出现差异,这主要是对利益进行衡量的结果.利益衡量方法有助于提升法官的认证能力,但由于法官运用此方式的不规范性,因利益衡量偏差导致司法不公正的现象比较突出.利益衡量方法作为法学方法论,应当运用到法官证据认定环节.规范法官认证中的利益衡量应首先把握价值衡平方法,并在遵循一般规律的前提下依据不同诉讼形式分别采用不同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诉讼调解制度:让我欢喜让我忧——以利益衡量论为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诉讼调解制度是中国民事诉讼法确立的一项基本的诉讼制度。它存在着判决无法比拟的优点,同时也存在着其自身无法克服的弱点。这些弱点源自于调解的性质,内生于调解的功能。法官运用调解方式解决纠纷是法官利益衡量的结果。实体法的约束经过利益衡量和调解的双重软化後,使法官的主观恣意暴露无遗,破坏了法律的安定性和妥当性。本文以利益衡量论为视角,探讨调解制度的利与弊,并提出完善调解制度的构想,旨在克服法官在适用法律的过程中的主观恣意,实现法律的公平与正义。  相似文献   
9.
王伟奇 《法学论坛》2006,21(3):45-51
本文以利益衡量原则为指导来分析《许可法》第57条,试图达到以下三项目的:第一,以学界的共识—第12条第1项属于无数量限制的行政许可,第12条第2项属于有数量限制的行政许可—为前提,通过探讨”行为许可概念的性质来重新界定“有数量限制的行政许可”概念的法律内涵,指出“行为许可的有数量限制性”不必然导致“有数量限制的行政许可”。第二,以法律概念体系的逻辑一致性要求为检验标准,以新的“有数量限制的行政许可”概念为分析工具来探讨第57条的适用事项范围,并解决相应的逻辑矛盾。最后,以前述的分析为理论背景,为第57条的法律适用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0.
论新闻自由     
张建波 《青年论坛》2005,(5):110-111
新闻自由作为人类共同争取的政治文明成果,是宪法保障的一项基本权利且有别于公民个人所享有的自由,必须结合一定的法律制度才能认识其本质,厘清其界限。新闻自由具体包括创办新闻媒体的自由权利、知晓采访的自由权利、发表报道的自由权利、保护新闻来源的自由权利、答辩和更正的自由权利等,各国关于新闻自由保障的理论实践为我国新闻自由保障提供了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