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0篇
  免费   0篇
各国政治   1篇
工人农民   1篇
法律   4篇
中国共产党   15篇
中国政治   17篇
政治理论   5篇
综合类   7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3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少兵 《学习月刊》2012,(2):110-111
近年来,随着"马加爵杀人案"、"药家鑫撞人又杀人"等一些极端的大学生犯罪的事件不断见诸报端,当代大学生日益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已经引起了社会的普遍重视。早在上世纪80年代末,原国家教委在一次全国范围内的抽样心理调查中发现,有23%的大学生存在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而社会竞争激烈,大学生就业困难等各种因素更是加剧了大学生不良心理现象和心理疾患的产生。  相似文献   
2.
正有这么一个笑话,说有一个人总是忘记有没有锁门,同事就告诉他一个秘诀:每次锁门时,做一个醉拳的动作,就可以记住了。后来,这哥们在锁门前必须打一套降龙十八掌,才能安心离开。笑话归笑话,这个方法确实管用,降龙十八掌让锁门的记忆更容易被提取,这种效应在心理学上叫做启动效应。启动效应是指由于之前受某一刺激的影响,而使得之后对同一刺激的提取和加工变得容易的心理现象。比如在实验中,给被试者出示一系列单字,其中包含一个  相似文献   
3.
在射击过程中,如果学员训练时间不长或经验不足,心理活动的变化就会使其形成的技术动作规律遭到破坏,究其原因,在于学员的害怕心理、缺乏自信心、重复性受挫、成绩观念、习惯性怯场等。对此,应用心理暗示法、意念训练法、表象训练法、腹式松弛训练法、适应性训练法等进行矫正。  相似文献   
4.
心穷     
时下有两句话颇为流行,一句是“穷得光剩下钱了”,另一句是“端起碗来吃肉,放下筷子骂娘”。这并不完全是有钱人的显摆,两句话的意思几近相悖,却印证了同一种社会心理现象——心穷!也因此有相当多的人抱怨,中国有钱的人逐年增加,社会慈善意识却极其淡薄;某些官员们的收入在增加,贪污腐败却难以禁止……贪婪者不是因为没有钱,而是缘于心穷。  相似文献   
5.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发生和发展客观规律的科学。把心理学引进思想政治工作领域.就能运用科学的手段,探索有效的方法,达到高质量、高效率的思想政治工作效果。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目的在于解开职工思想疙瘩。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要了解工作对象思想疙瘩形成的原因。并加以分析与梳理。做到了这一点,便可对症下药、药到病除。  相似文献   
6.
领导者的人格魅力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社会心理现象,对领导者的能力与绩效起着重要影响,也是其威信高低的一个重要表现.领导者人格魅力的主要作用在于其巨大的吸引力和感召力,又是领导者保持美德的信心来源之一.随着社会的进步,领导者要具备人格魅力,已成为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大势所趋.  相似文献   
7.
王峻 《人事天地》2013,(8):37-39
正商务谈判作为一种特定条件下的人际交往活动,从一开始选择谈判对象、制定谈判计划、选择谈判方式,包括整个谈判过程的始末,都伴随着当事人各种各样的心理现象和心态反应,它直接影响着谈判当事人的行为活动,对商务谈判的成功与否起着决定性作用。人们日常决策通常会受到感情和理性思维两大因素的影响。同样,在谈判中形成的决策不仅取决于理性的思考,而且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取决于  相似文献   
8.
普通心理学是研究正常人的心理现象的一般规律和心理科学基本原理的学科,是心理科学的主干和基石。人的任何实践活动都是在心理的支配、调节下实现、完成的,理解、掌握心理学关于人的心理过程、特征的形成、发展的规律,对于人们控制、改造人的心理活动有直接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9.
叶佳佳 《学理论》2014,(8):49-50
心理学作为社会科学领域的一门重要学科,其研究对象日益成为人们争论的焦点。从不同学派出发,阐述心理学的研究对象,陈述心理学研究对象的特殊性如下:需要研究对象的主动参与、积极配合;心理研究对象既是生物实体,又是社会实体;人的心理的发展性使其表现出不稳定、难以定量化的特点。  相似文献   
10.
心理效应是社会生活当中较常见的心理现象和规律,是某种人物或事物的行为或作用,引起其他人物或事物产生相应变化的因果反应或连锁反应。我们知道习艺劳动的目的是在于劳教人员通过习艺劳动培养劳动观念,促进世界观的改造。但是,强制性的劳动影响了劳动矫正功能的发挥,劳教人员面对习艺劳动产生一系列的心理变化,形成典型的心理症结,一定程度上制约开展习艺劳动的顺利开展。在此,本文通过分析心理现象和规律,运用心理效应的角度探讨如何调动劳教人员的劳动积极性,提高劳教人员劳动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愉悦性,从而培养劳动习惯、矫正恶习,达到增强他们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