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法律   2篇
中国共产党   4篇
中国政治   3篇
综合类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 毫秒
1
1.
在北大旁听     
时常在报纸上看到柳哲的大名,他是学者,也是作家,更让我感兴趣的是他曾有11年的北大旁听生涯,他写的此类文章,勾起了我对北大的向往。去年年初,我来到了来明湖畔,住在一位农民老大哥的偏屋里,月租金250元,面积10平方米不到。  相似文献   
2.
当她踏入教室的时候,当她举手回答问题的时候,当她和同学嬉戏的时候,一种感动从我们心底油然生起;午休时,她要回家照顾80余岁的母亲,在紧张的奔波中,她脸上分明写着一种快乐……她,就是沈阳市和平区皇寺路今年小学一年级的旁听生57岁的张鹤龄.  相似文献   
3.
佚名 《廉政瞭望》2010,(4):51-51
数年前,赫赫有名的北京大学宣布限制校外人员随便进校参观,不久,又开始限制非北大学生在北大教室内旁听。无论如伺,我们可以看见的是,北大悠久而光荣的旁听传统,很快就耍消失不见了!  相似文献   
4.
他是一个渺若尘埃却又大名鼎鼎的人物;他如乞丐般一无所有,却又学富五车。为了求学,为了心中的理想,20年来他舍弃了工作和爱情,先后住过墓穴、棺材、猪圈、厕所,还如丧家犬般地被人赶来撵去。  相似文献   
5.
有关孙伏园的编辑思想的启蒙意识形成的研究,以往多注重五四时代思潮对报刊编辑的影响,我们在承认这种时代文化大环境对群体和个人影响的同时,在考察个人的思想形成的时候,也一定要从每个人独特的生活、学习经历入手,既注意到时代对个体影响的共性特征,又要充分认识到个体经验形成过程的独特性,对孙伏园自由主义编辑思想的形成过程的考察也是这样。本文就尝试结合孙伏园独特的教育经历和成长过程来研究孙伏园编辑思想的起源。  相似文献   
6.
齐欣 《人事天地》2007,(6):32-32
北大之父蔡元培先生一向倡导自由民主的学习风气,坚持开门办学的方针,因此他在北大任校长时,北大出现了两个有趣的现象:“五个公开”——即课堂、图书馆、浴室、运动场、食堂对外公开,“三种学生”——即正式生、旁听生、偷听生。  相似文献   
7.
我的梦想     
<正>妈妈告诉我,我是小时候误用药物导致失聪的。我不知道是什么药,也不觉得失聪有什么可怕,因为那时我并不知道"声音"是什么。妈妈没有让我用手语"说话"。我在解放小学用读唇来听课,妈妈也成了学校里的"特殊旁听生"。上学不久,学校组织艺术节,同学们有的唱歌、有的跳舞,只有我默默地当观众。看到别人笑,我也跟着笑,看到别人鼓掌,我也跟着鼓掌,但其实根本不知道怎么回事。妈妈说我也应该表演节目,她找到了省杂技团让我拜师学习软功柔术。我  相似文献   
8.
从放牛娃到寒门学子许光达原名许德华,1908年生于湖南省长沙县东山乡萝卜冲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许德华年仅7岁时,就给别人放牛。但他非常羡慕学堂里读书的孩子们,常常偷偷来到学堂窗下当旁听生,一次,竟  相似文献   
9.
将就和讲究     
1935年,杨绛和丈夫钱钟书前往英国牛津大学求学。钱钟书是我国庚子赔款留学的公费生,在牛津却是自费生;而杨绛不忍心向已患高血压的父亲开口要钱交付牛津昂贵的学费和导师费,就做了一名旁听生,听几门课,到大学图书馆自习.  相似文献   
10.
殷俊 《今日广西》2008,(8):58-59
郑剑租住在“一亩园”的一间小屋里。“一亩园”位于圆明园和颐和园之间,是外来人口集中的“城中村”,郑剑的邻居绝大多数是外来务工者。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