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26篇
  免费   14篇
各国政治   3篇
工人农民   5篇
世界政治   10篇
外交国际关系   7篇
法律   440篇
中国共产党   21篇
中国政治   55篇
政治理论   41篇
综合类   358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26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23篇
  2014年   53篇
  2013年   44篇
  2012年   50篇
  2011年   67篇
  2010年   64篇
  2009年   69篇
  2008年   74篇
  2007年   81篇
  2006年   55篇
  2005年   51篇
  2004年   62篇
  2003年   45篇
  2002年   25篇
  2001年   25篇
  2000年   16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8篇
  1990年   5篇
  1988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 毫秒
1.
清代的因案修例,即基于某一司法案件对《大清律例》中的相关条例进行修改。这是清代司法实践中一种常见的法现象。《大清律例通考》《读例存疑》等考证类释本和《驳案汇编》《刑案汇览》等描述类案例集,分别以法律文本备注和刑事案例陈述的形式,记载了因案修例的诸多实例。结合因案修例的各方面特征来看,它属于清代法律的一种司法创制机制,带有典型的传统中国特色。清代统治者通过此种机制从司法案件中抽象出成文法则,进而实现法律文本稳定性与适应性的均衡。对于当前我国的案例指导制度,因案修例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其对明确案例指导制度的发展路径和方向,以及完善“由案到法”的衔接机制、指导性案例的审核机制、类案判断机制、指导性案例的退出机制等,具有积极的可借鉴之处。  相似文献   
2.
在《联合国反腐败公约》生效并有效发挥作用之前 ,巴勒莫公约将是国际社会最为重要的打击腐败犯罪的国际公约之一 ,也是目前我国打击腐败犯罪 ,阻截“三外潮”所能利用的最有力国际法资源  相似文献   
3.
行政诉讼是人为的宪政制度设计的结果,行政权与司法权两种权力运作模式的目标截然不同,这是现实中司法权与行政权关系紧张的根源所在。正视司法权与行政权的差异性是行政诉讼判决形式改革的基础。在现有的裁判方式中,驳回诉讼请求判决应当全面取代维持判决,撤销判决中应规定重作判项,但内容不宜具体,履行判决应当根据不同情况来决定是否应规定具体的内容,变更判决范围不宜过大,确认判决的存在仍有必要。  相似文献   
4.
研究刑法第三百九十五条第一款规定的客观构成要件是认识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的关键。本罪在客观方面表现为国家工作人员在被司法机关调查其明显超过合法收入的巨额财产的来源时,有义务向司法机关说明财产的真实来源而拒不履行这一说明义务,从而造成司法机关无法查明巨额财产的真实来源的行为;本罪是纯正的不作为犯,其作为义务来源于法律上规定的作为义务和先行行为引起的作为义务两个方面;本罪是结果犯,行为人的不作为造成司法机关没有能够查明巨额财产真实来源的危害结果是本罪成立的必要条件。本罪侵犯的客体是司法机关的正常活动。据此,建议在保持本罪基本内容不变的前提下进行必要的修改,使本罪的设置和适用更加科学、合理。  相似文献   
5.
民事诉讼《证据规定》第64条第一次以司法解释的形式,明确规定了法官在没有法律规定,或者法律规定不明的情况下,运用日常生活经验进行自主判断的权力,为法官的“无法”司法提供了制度依据。而法官的自由裁量离不开司法经验,广义的司法经验是泛指司法实践活动中逐渐形成和积累的关于法、法律和案件纠纷处理方面的知识和技能,是整个司法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司法职业共识。狭义的司法经验则仅指法官个人在司法实践活动中的心得和体会,以及逐渐积累的知识和技能。在成文法背景下,司法经验的功能主要体现在法官的事实审理过程,具体地讲,司法经验在司法认知、事实推定、法律和证据选择、证据判断和证据采信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应当重视司法经验,并且在司法实践中合理利用司法经验;同时为防止司法自由裁量权的滥用,将司法经验的使用限制在合理的制度允许的范围内。  相似文献   
6.
In many types of social situations, individuals defend their claims to a portion of the rewards by arguing that they are just. Although a great deal of research demonstrates that individuals differ in their distribution preferences and thus their beliefs about what is fair, the literature curiously omits consideration of the consequences of these differences, especially the conflict they may engender. This paper first reviews the few attempts to address such justice conflict. The limitations of these approaches suggest concerns to be addressed in an alternative framework. The paper presents a theoretical discussion of this alternative that integrates assumptions about distribution preferences, justice beliefs, conditions fostering the emergence of justice conflict, and elements of negotiation processes as a basic framework for predictions about the bargaining strategies individuals may employ to resolve competing justice claims.  相似文献   
7.
This study investigates how justice or fairness issues such as procedural justice, distributive justice, and status equity affect job satisfaction among Korean employees. Incorporating cultural values and social norms salient in Korea, the study hypothesizes that perceptions of procedural justice enhance more job satisfaction than perceptions of distributive justice among Korean employees. Another hypothesis, based on Korean employees' aspiration for higher occupational status, predicts that perceptions of status equity, i.e., occupational prestige of their current jobs relative to their human capital, also increase job satisfaction more than perceptions of distributive justice. These two hypotheses were tested with a sample of 501 full-time employees in Korea. Supporting the hypotheses,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i) perceptions of procedural justice produce more job satisfaction than do perceptions of distributive justice; and (ii) perceptions of status equity are the most important factor predicting job satisfaction among the three fairness issues. Cross-cultural implications of these findings are discussed in more detail.The author thanks Professor Hyunho Seok and the Korean Social Science Council (KSSC) for their 1990 national survey data sets.  相似文献   
8.
9.
Research Digest     
《Negotiation Journal》2006,22(1):5-11
  相似文献   
10.
格式条款的大量使用在给人们带来方便、快捷的同时,也带来了潜在的不公平的可能性。现代司法实践的发展使得司法规制成为对格式条款进行规制的主要方式。对格式条款司法规制需要依据诚实信用原则,通过判断格式条款是否订入合同、解释格式条款之疑义、认定格式条款之效力来进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