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2篇
  免费   10篇
各国政治   5篇
工人农民   5篇
世界政治   1篇
外交国际关系   28篇
法律   75篇
中国共产党   49篇
中国政治   64篇
政治理论   26篇
综合类   129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25篇
  2013年   21篇
  2012年   20篇
  2011年   23篇
  2010年   25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22篇
  2007年   41篇
  2006年   34篇
  2005年   26篇
  2004年   25篇
  2003年   26篇
  2002年   24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在平均预期寿命增加和低生育率的双重作用下,中国快速进入老龄化社会,给劳动力市场和经济持续发展带来了诸多挑战。中国老年劳动力市场具有巨大的潜力,充分利用51-64岁年龄人口将会有效增加我国劳动力供给,实现二次人口红利。在分析当前中国老年劳动力市场潜力及充分借鉴国外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推行延迟退休政策、鼓励老年人灵活就业、加强老年劳动力培训和完善社会服务体系等开发老年劳动力市场的路径。  相似文献   
2.
常人方法学理论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学理论总是试图清晰地描述并解释社会行动及由此产生的复杂的生活世界 ,在熟知的基础上达到真知。传统的结构功能主义范式在这方面建立了较为完整的分析框架 ;而 5 0年代产生于美国的常人方法学理论则对结构功能主义理论进行了全方位的批判 ,并在“权宜性行动”、“索引性”、“反身性”等概念基础上建立了独特的社会学理论和分析方法。常人方法学为我们提供了全新的研究路径 ,但是它并没有完成给自己赋予的使命。  相似文献   
3.
"道"与"一"     
张迅 《外交评论》2002,(3):74-79
道家的“道”在中国哲学史上有如西方哲学史上柏拉图的“理念” ,具有重要地位。然而对道的含义之理解却始终充满歧义和困难。本文试图另辟蹊径 ,从道家经典文本中常用的“一”字入手 ,通过对其用法与含义的分析和解释 ,实现对道观念的全新阐释。  相似文献   
4.
自古以来中国与西方就一直存在着人治与法治之争。在理论上,古往今来的既有提倡人治的,又有提倡法治的,还有主张二者相结合的,这场论战直到现在也未形成定论;在实践上,在中西方都是实施人治的历史悠而久,实施法治的历史、法治的推行困难重重。目前的情况也只能说明人治与法治并存,并没有谁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在现有条件下,我们可以认为,相比人治或者法治,将人治和法治相结合似乎更为可行和合理。在当今的中国,我们要真正实现理想社会的目标,应当构建起一种符合我国国情和历史传统的治理模式———"以法治为本,重视德治,兼顾人治"———在努力实现以法治为治国之本的前提下,在充分发挥人的治国作用的同时,以法治和德治共同制约人治,以达到三者的和谐与统一。  相似文献   
5.
《中国的暹罗猫》是由美国华裔作家谭恩美撰文,著名画家谢兹配图的儿童小说,它向西方读者再现了"古老"的中国形象--既神秘美丽、令人向往.又衰朽落后、缺乏理性.美国公共广播公司将其改编成儿童电视连续剧,使得"古老"的中国形象放大,加强了西方读者心目中被扭曲的中国形象.小说作者、画家和电视制片人凭着想象,共同建构了一个神秘、充满异国情调,但又原始落后的他者,展示了根植于西方人心目中的东方刻本印象,其目的就是要加强和夸大中国的负面形象,从而疏离、排斥、诋毁中国和中国文化.  相似文献   
6.
邓小平用内外因相结合的观点来考虑提高人的素质的途径问题,认为提高人的素质是主客观相互作用的结果,不仅需要社会提供必要的条件,还要经过长期艰苦的主观努力。邓小平要求我们既要看到提高人的素质的光明前景,又要看到提高人的素质任务的艰巨性、长期性、复杂性,既要有长远目标,又要分阶段分层次推进。  相似文献   
7.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是人类社会永恒的主题。人与自然发展的冲突,是人类自身的行为造成的。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社会不断发展的基本前提,发展循环经济是防范和解决人与自然矛盾与冲突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8.
老纽约社会的婚姻--论伊迪丝·华顿的纽约小说创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世纪初,美国文坛上升起了一颗璀璨之星,即女作家伊迪丝·华顿。她运用细腻的人物心理描写和精当的语言描绘了一幅“老纽约”贵族女性的生活蓝图,以独特的视角审视上流社会中女性的地位及其命运。本文在仔细研读华顿作品的基础上,分析其小说创作中的婚姻主题,认为她通过对这些贵族女性的生活际遇以及她们所处社会环境的错置现象的叙写,揭示出女性在父权制社会中的从属地位,进而窥视其反抗的声音以及日益增强的女性自我意识。  相似文献   
9.
发展根植于人类本身所固有的对现有事物的否定与超越精神,是人类为自己设定的永恒目标。然而,在传统发展理念支配下,发展的标志要受制于“人类中心论”和“物本主义论”,由此造成人与自然矛盾的加剧。传统发展理念的形成直接根源于人类作为思想前提的真理观和价值观上的误区。构筑“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是解决人类生存危机、实现本真意义上的人类发展的必然要求,发展的终极指向是全面而自由的人。  相似文献   
10.
农村五保户的供养现状与思考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农村五保供养是我国农村社会救济事业的重要内容,是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农村经营管理方式的变化,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需要采取措施逐步加以解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