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中国城市劳动力市场的二元分割背景下,劳动者的就业质量提升机制呈现出一定的差异性。研 究基于资本和职业流动视角,利用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CLDS)数据,多重考察和检验不同劳动力市场影响劳 动者就业质量提升的因素。研究发现:首要劳动力市场就业者的知识人力资本、弱关系型社会资本、干部职位 政治资本对提升就业质量有积极作用,次要劳动力市场就业者通过提升知识人力资本、技术人力资本、弱关系 型社会资本、干部职位政治资本提升就业质量;首要劳动力市场就业者通过主动、自愿的职业流动实现就业质 量的提升,次要劳动力市场就业者通过增加职业流动次数有效提升就业质量;资本因素对首要劳动力市场就业 者通过职业流动提升就业质量不具有抑制作用,但一定程度上会抑制次要劳动力市场就业者通过职业流动提升 就业质量的作用。因此,要充分了解劳动者的诉求与真实就业状况,帮助次要劳动力市场就业者增加资本 ( 人力 资本、社会资本、政治资本 ) 的投入和积累,以提升其就业质量。  相似文献   

2.
从德国的社会经济实际状况考察 ,失业率居高不下的主要根源是经济的持续低速增长以及劳动力市场运行中的制度性障碍。中国当前正处于加速经济结构调整时期 ,失业率呈上升趋势 ,这既是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造成富余劳动力累积并延后释放的结果 ,也是中国历史上的人口高速增长和过高的劳动力参与率所导致的结果。通过比较分析 ,德国劳动力市场运行中采取的一些具体作法及其产生的负面效应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工会面对劳动就业的严峻局势 ,应吸取德国的经验和教训 ,在参与劳动力市场的培育和完善过程中 ,特别要着眼于维护职工的长远利益。  相似文献   

3.
大学生劳动者因其社会性别角色的定位,往往被排斥在次要劳动力市场,就业困难且频遭歧视,社会性排斥是劳动力市场分割的"借口",而分割的劳动力市场又强化了社会排斥程度,如果没有相关的约束,这个恶性循环机制难以规避。通过深刻剖析社会排斥与中国劳动力市场大学生隐性就业歧视的原因及危害,采用多维、综合、动态的方法,着重围绕大学生劳动力市场研究失业与社会排斥的关系,凸显经济性或社会机制动因,为政策和制度的建立提供理论研究的依据。  相似文献   

4.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机制的建立和社会化大生产的实际需要,迅速建立劳动力市场已是大势所趋。在现实经济生活中,支撑劳动力市场的几个重要柱石:劳动力成为商品、社会失业的客观存在、农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后大量剩余劳动力的出现、劳动适龄人口的迅速膨胀和人才合理流动等等因素,将推动劳动力市场的建立和形成。在市场经济学理论中,生产力的合理配置是依靠劳动力市场来完成的,而劳动力市场则又是市场经济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没有一个有效的、完善的劳动力市场的市场经济,是一个不完备的、缺乏效率的市场经济,它的运作很难使各种资源合理配  相似文献   

5.
浅析就业歧视问题及其解决之道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中国劳动力就业市场打破原有界限,日益活跃的今天,就业歧视问题也凸现出来,成为阻碍劳动力市场正常发展的关键因素。就业歧视存在于劳动力市场中的各个层面,它不仅反映了社会不公,而且对劳资关系产生了不良影响,使得雇员和雇主双方都受损。应当制定相应的反歧视法律,以维护社会正义并保证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行。  相似文献   

6.
在我国社会双重转型时期,劳动力资源配置方面呈现两大特征:一是农村人口城镇化速度加快;二是在城镇形成二元劳动力市场。大量进城务工人员滞留在下层的“次属劳动力市场”,成为“新型工资劳动者”,其合法权益不断受到严重侵犯。其后果是,在全社会劳动力职业结构趋于高级化的同时,城镇底层劳动力群体扩张并构成“沉淀”的劳动力供给群。为促进建立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工会要站在促进城乡整体协调发展、维护职工长远利益的高度积极推动政府加快配套改革,稳步有序地消除进城务工人员融入城镇、公平就业竞争的制度性制约因素。  相似文献   

7.
人口老龄化是中国当前及今后很长时期都必须面临的重要问题,充分认识到老年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意义,挖掘老年人口红利将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动力。中国拥有规模庞大的老年人力资源,但老年人口实际就业率并不高。影响老年人力资源开发和利用的因素既有社会观念、强制的退休年龄制度等宏观因素,也有老年人的就业意愿、健康状况、受教育程度等微观因素。促进老年人就业,实现老有所为是中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重要举措。研究提出如下政策建议:转变社会观念,营造老年人力资源价值观念;重点开发低龄健康老年人力资源;加强对老年人的教育和培训;重视对老年就业的法律保护;改革现有的强制退休年龄制度,实行弹性退休制度。  相似文献   

8.
一、从农民突变而来,是中国工人阶级产生的最重要的特点中国工人阶级是伴随着中国社会半封建、半殖民地化的过程而产生的。明朝末年,中国开始出现资本主义萌芽。正如毛泽东同志所指出的,“如果没有外国资本主义的影响,中国也将缓慢地发展到资本主义社会。”①因而中国工人阶级也会象西欧工人阶级一样,缓慢地、逐步地产生和发展。由于帝国主义的入侵,中国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自然地、缓慢地演化过程被中断,资本主义工业在中国畸形地发展起来。我国当时的社会状况,也给这个畸形发展提供了劳动力市场。由于战乱,由于地主兼并土地,农民流离失所,由于外国商品倾销,手工业者破产,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几大通商口岸的人口急剧增加。以上海为例,1895年人口为40.5万,到1910年增长到118.6万。②这些城市和工业中心的流亡农民,形成了一个广阔的劳动力市场,为中外企业提供了大批廉价劳动力。因而中国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不像西欧资本主义国家那样循序渐进,中国工人阶级形成是由于帝国主义的入侵才突发性产生的,并且绝大部分是由农民“突变”而来。这个“突变”一直延续不断,即破产农民不断地加入工人阶级队伍。这是中国工人阶级产生的一个最重要的特点。这些农民加入工人阶级队伍之后,仍在血缘关系上、社会关系上、思想文化上与农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而中国近代工人与农民总是若即若离,难舍难分。中国工人阶级与农民的这种关系,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为中国工会运动的蓬勃发展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它有利于中国工人阶级与农民结成牢不可破的工农联盟,有利于加强工人阶级对农民的领导,有利于我党用无产阶级去影响和改造农民,使之从思想无产阶级化,以便一道为实现共产主义目标而奋斗。另一方面,中国工人阶级由农民突变而来这一特点也给工会运动带来了一些消极影响,即农民的思想观念也被带进工人阶级队伍,影响着工会运动的健康发展。这一点也万万不能忽视。  相似文献   

9.
人口是构成劳动力的基础,生育政策调整下生育水平变动引发人口规模与结构变动,从而对劳 动力市场尤其是劳动力供给产生重要影响。本研究在对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调整和演变、劳动力供给的状况与 趋势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从宏观视角探讨全面二孩政策与我国劳动力供给的关系。总体来看,全面二孩 政策对政策实施后前十五年女性劳动力的劳动参与率影响十分有限,而从长远来看,对我国未来的劳动力规模 有一定的补充。另外,产业结构升级和技术发展背景下我国未来劳动力需求主要是质量和结构而非规模。因此, 进一步减弱了生育政策调整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后果。  相似文献   

10.
如何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以维护劳动力市场与劳动关系的稳定和谐,对社会和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基于制度经济学的观点,分析政府对劳动力市场与劳动关系中公平和效率的规制问题。本研究认为:政府规制是劳动力市场自由、高效运行的保障;劳动力市场失灵是企业存在和劳动关系产生的前提;政府规制可以提高劳动力市场和劳动关系中的效率,并解决其存在的公平问题。为进一步提升政府的规制效率,本研究建议:建立统一劳动力市场,消除市场分割;完善集体协商制度,促进工资形成机制;建立适应中国灵活性用工的劳动法规政策。  相似文献   

11.
由于传统"孝老"文化的老龄观、劳动力市场和社会保险体制的二元化、计划经济时代国家强制退休制度的影响,我国立法和司法层面排斥高龄劳动者就业,否定他们的劳动者主体资格,存在就业年龄歧视,并违反劳动法的实质正义价值。美国、韩国和日本等国家制定了高龄劳动者就业保障的法律法规,以促进高龄劳动者就业。但由于不同国家人口结构和雇佣体制的差异,导致规制路径和制度设计存在较大差异。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以及积极老龄化国家战略的确立,中国对高龄劳动者就业规制应该由排斥向促进转型。研究认为,可以采取将高龄劳动者纳入劳动法保护的范围之内、通过立法允许雇主在劳动条件方面对高龄劳动者进行合理的差别对待、建立高龄劳动者基准就业比例、修改《失业保险条例》以覆盖高龄劳动者等措施来促进中国高龄劳动者就业。  相似文献   

12.
中国劳动关系研究植根于本国历史经验、道路实践和国情社情,经过70年来五个阶段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中国特色的劳动关系理论体系,即借鉴西方的劳动关系制度,但摈弃了把劳动关系看成是纯粹的经济关系、单纯用产权规则解决纠纷的思维。该理论体系认为,劳动关系中包含了政治关系,劳动关系双方在根本利益上是一致的。因此,劳动关系领域的矛盾,是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具体利益差别的矛盾,属于人民内部矛盾。由此形成了国家主导的中国劳动关系治理体系的"四梁八柱"。当前,劳动力市场结构发生了基础性转变,经济发展已经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互联网平台经济的快速发展促进了各种新就业形态不断涌现,这些变化必然会带来劳动关系的变化和劳动关系研究的新议题。  相似文献   

13.
中国的英语教育近年来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无论是国家还是个人都投入了大量资源用于英语教育,如此巨额的投入所带来的劳动市场回报值得关注。英语教育的劳动市场回报可以分为人力资本投入回报和信号作用回报。研究发现,英语在实际工作中使用越多,工资收入越高,是为英语教育作为人力资本投入回报的证据。但在工作中很少用到英语的人,通过英语四六级考试对其工资也有显著影响,反映了英语教育具有信号作用的功能。调查显示,英语教育的信号作用是英语教育劳动市场回报的主要方面。因此,中国的英语教育有过度教育从而导致资源配置低效率之嫌,建议及时调整国家的英语教育政策。  相似文献   

14.
Government H-2A visa data and employer surveys show that Great Plains custom harvesting operations now rely on the US public employment service (PES) and private labor agencies to hire transnational labor. Wheat harvest labor problems and private labor bureau abuses during the Progressive Era were a driving force in th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local, state, and federal PES agencies that are now used to secure foreign workers. The PES addressed harvest labor problems from the late nineteenth century until the 1930s when mechanization and drought sufficiently reduced labor demand. The PES became active in the wheat harvest again during WW II and into the 1950s until mobile custom combining crews eliminated the need for the federal government’s involvement. Beginning in the 1990s, domestic labor scarcity caused custom harvesting employers to hire foreign labor through the H-2A and J-1 visa programs. The PES is part and parcel of the H-2A visa program, but unlike most agricultural employers that use H-2A labor, foreign workers in custom harvesting are from South Africa, New Zealand, Australia, and numerous European and other countries rather than Latin America. Transnational custom harvesting employees that use H-2A visas occupy a niche within the program and thereby maintain Great Plains harvesting’s unique place in the labor market. This article traces the concurrent evolution of Great Plains harvesting and the PES from the end of the nineteenth century to the 1950s and examines the role of the PES and private labor agencies in today’s global labor market.  相似文献   

15.
户籍制度关系到公民个人的基本权利以及劳动力资源的有效配置。中国城乡分隔的户籍制度是农村剩余劳动力不能及时转移到城镇从而造成农业劳动生产率低下的重要原因。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一直在进行户籍制度改革,但进展并不顺利,这与人们的一些认识误区有关。为此,本研究对户籍制度改革进行经济学分析,进而对改革路径进行探索。研究认为:城镇化是基于利益的驱动,户籍制度并不是限制城镇规模有效的政策工具;农民工进城会在城镇劳动市场创造对自己的需求从而实现充分就业,是为劳动力市场萨伊定律;户籍制度改革的关键是实现一个人所作贡献所在地与接受公共服务所在地的统一,本质上体现了地方政府接受纳税与提供公共服务的统一;户籍制度改革必须由中央政府主导并将户籍制度法律化。  相似文献   

16.
国外劳动力市场分割研究的方向及其特点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产生于上世纪70年代,是劳动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分支。这一理论从劳动力市场制度特征及结构特征的角度来研究劳动力市场的运行,主张劳动力市场分割是导致贫困、歧视及不平等的重要原因。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学者对劳动力市场分割进行了大量的实证研究。同时,这一研究也逐渐从发达国家转移到发展中国家。本文着重介绍了劳动力市场分割研究的层面,并对全国劳动力市场分割研究的现状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17.
如何实现农村劳动力永久性迁移、结束"两种城市化"的对立,一直是困扰我国城乡协调发展的重要问题。结合我国当前农村劳动力非永久性迁移的状况、影响我国未来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基础因素、当前阶段我国促进劳动力永久性迁移的户籍政策效果以及政策建议等四个方面对此问题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随着我国经济向高质量发展转变,影响劳动力转移的基础因素发生了改变并对未来我国劳动力转移和农村劳动力永久性迁移产生了较大影响;当前我国已经开始部分放开户籍管理制度,这将对未来农村劳动力永久性迁移产生积极影响,省会城市及部分地级市、新生代农民工及在校大学生等将是主要受益者;然而,不能寄希望于通过放宽户籍制度大规模促进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同时要特别防止部分城市希望通过吸引外来人口来促进房地产行业发展的倾向。  相似文献   

18.
我国劳动力市场发展态势对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劳动力市场发展态势对构建和谐劳动关系起着基础性的关键作用.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我国劳动力市场体系已基本发育成型,并呈现良性运转的态势,为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创造了有利条件.但与之同时,在劳动力市场运行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也对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形成障碍.深入分析我国劳动力市场的发展态势及其对劳动关系的影响,并提出进一步完善劳动力市场的对策和建议,有利于为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创造基础性条件,并进一步促进社会和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