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7篇
  免费   0篇
世界政治   2篇
外交国际关系   1篇
法律   8篇
中国共产党   19篇
中国政治   42篇
政治理论   15篇
综合类   20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学理论》2016,(7)
天人关系是儒家文化的一个核心问题,先秦儒家的代表人物孔子、孟子和荀子在这方面都有十分丰富的论述。其中蕴含的生命智慧,比如对个体生命的尊重、对道德价值的高扬、对"天人合一"境界的追求等内容,通过创造性转化,可以为当前开展生命教育提供宝贵的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2.
王灿 《长江论坛》2012,(4):75-78
天人观念是中国古代学术思想的基石。作为学术上的源头性著作,《尚书》天人观念对后世包括春秋战国时期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是春秋战国时期人文思潮的重要思想来源。春秋战国时期也有某些思潮并非人文性质,如韩非子就发展出了君主专制意识。  相似文献   
3.
市场化和现代化不断在全球渗透、扩张,工具理性主义、世俗功利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严重挤压着幸福生活的空间。我国幸福度的提升遭遇了很多隐忧,越来越陷于物化和利益私我化泥潭的民众,享受着几何级数递增的丰硕物质财富,幸福感却没有随之增加。挖掘和坚守儒学幸福思想,有利于构建一种超越物欲、物役、“GDP崇拜”的当前幸福观,形成和谐社会的价值共识理念。引领人们实现更美好、更尊严的可持续性幸福生活。  相似文献   
4.
社会转型期日益增长的群体性事件涉及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际、族际及不同文化间等五方面的关系紧张与冲突,本文以社会稳定为研究对象,基于和谐之视角,对五重关系加以分析,进而指出社会稳定之道在于天人相携、人社互善、人际和谐、民族和睦、文化多样。  相似文献   
5.
大乐与天地同和--论《乐记》天人相谐的和合神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薛永武 《理论学刊》2006,(1):113-117
“和合”是中华民族永恒鲜活的文化精神,凝聚着中华民族对宇宙及社会人生的深刻体验和理性思考。《乐记》是我国第一部音乐典籍,它的内在灵魂就是和合。《乐记》以天地为思维的两极,运用整体思维和模糊思维,以意象化的语言阐释了“大乐与天地同和”、“乐者,天地之和”的美学思想,描绘了一幅生生不息、万物萌动、化育成长的生命图画,表达了一种至高、至大、至广的天人相谐的大和合观。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 ,许多学者都注意到天人合一这一中国古代哲学思想蕴含着深刻的生态意义 ,但是 ,几乎都将其解释为天人“同”一而不是天人“合”一或天人“和”一。这种差异是巨大的 ,前者所追求的是自然与人的混沌未分 ,而后者则强调自然与人是分离并矛盾的 ,正因为其矛盾而构成了相互不可或缺的差异协同的互补性整体。  相似文献   
7.
环境问题是当代面临的现实、紧迫的中心问题,我们迫切需要建构一种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天人和谐"价值观。但是,要树立这种新型价值观,我们就要面对传统的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所带来的激烈价值冲突。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阻碍着天人和谐价值观的建构及实践,必须加以重视并合理解决。  相似文献   
8.
西南大学刘立辉教授所写的<生命的和谐>一书,在吸收相关学科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西方传统宇宙论与斯宾塞诗歌之间的关系进行了一番重新梳理和阐发,其中不乏一些大胆的设想,推理严谨的论述.  相似文献   
9.
中庸是儒家思想精华之一,考察《中庸》一文可发现,中庸的精神内蕴是重和。一是从天——人纬度看重天人之和,追求天地人三者的融合和谐境界;二是从人——人纬度看重处世之和,力求平衡、协调矛盾的对立面,恰如其分的待人处世;三是从人——己纬度看重身心之和,进行自身修养,追求个人身心和谐。对于当今构建和谐社会,中庸有其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张岱年先生的“天人新学”中的根源意识,既不是本体论意义上的,又不是生成论意义上的,他所谓“天人本至”的“本”,只是“统一”和“包含”,他又将之化约为“物质”和“气”,认为是客观世界中的“最基本”存在。张岱年先生的“天人新学”包括:非本体主义的“本”和线形过程,人同自然的双重关系,“合群”的“社群哲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