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8篇
  免费   22篇
工人农民   7篇
世界政治   4篇
法律   127篇
中国共产党   9篇
中国政治   32篇
政治理论   13篇
综合类   38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7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22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20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19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2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高志宏 《唯实》2012,(5):73-78
公共利益为社会的存在和发展提供了基础和源泉,也是公权力合法化的基础。在现代社会,公共利益应能作为一种独立的利益形态而存在,并与个人利益、国家利益等利益形态相并列。公共利益的独立存在决定了法律从奉行国家本位到个人本位再到社会本位的演进。  相似文献   
3.
高杉 《学理论》2012,(11):113-114
我国经济法理论研究起步较晚,学术界关于经济法的法域属性问题颇具争议,国内一些学者按照传统法律部门的划分,认为经济法属于公法领域。而对经济法产生基础及与社会法的关系进行分析,最后得出经济法属于第三法域的社会法。  相似文献   
4.
白小平 《北方法学》2015,(2):93-104
社会语境是介于社会需求事实与上层建筑之间的媒介场景,作为第三法域或是部门法的社会法也应该有自己特殊的社会语境系统。当代西方国家因社会内部压力对市民社会自由性和自利性的有限改造,促成了"律他、利他"的人民社会初级语境形成,体现出"协调市场竞争与进行社会保护"的政治观念,西方国家的社会法是对该政治观念的法制反映。"以人为本、谋求社会成员共同幸福"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民社会语境的政治观念,中国的社会法建设除应具有"协调市场竞争与进行社会保护"之相同经济、社会功效外,还具有制度自觉的政治功效。人民社会不同层次的政治观念决定了两种不同的社会法立法目标与任务和其在法律体系中不同的实体地位。  相似文献   
5.
正治蜀兴川重在厉行法治,发展遂宁务必厉行法治。遂宁要将依法治市贯穿于"五位一体"建设各方面,着重深入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公正司法、社会法治、全民守法、依法监督六大重点工作,促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依法执政重在把党的活动纳入法治轨道。全面建立法律顾问制度,严格执行党内规范性文件备案制度,建立完善重大决策法律咨询、法律支持和合法性审核机制。从制度层  相似文献   
6.
正2011年3月,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的吴邦国宣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时隔三年有余,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从"法律体系"到"法治体系"虽一字之差,却反映出执政的中国共产党对法治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从大历史的角度来看,传统中国并不缺少法律,并不缺少法制。据有的学者统计,中国历史上法律最多的朝代  相似文献   
7.
2008年以来,河间法院以能动司法为切入点,以化解诉前矛盾纠纷为着力点,不断深化三位一体大调解工作,探索司法参与、推动社会管理创新的基层司法工作模式——一乡一名法官,指导一个社会法庭工作机制,着力解决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源头性、根本性、基础性问  相似文献   
8.
社会法学10年年会综述为样本,分析中国社会转型最为剧烈的10年中劳动法学的发展状况及其走向,以年会主题为中心线索,在理清脉络的基础上得出年会论题的生成逻辑及劳动法学知识积累、理论创新的路径.另比较教科书的内容体系,发现劳动法学的研究和学科发展缺少劳动法学方法论的指导.基此,要完善劳动法学方法对知识创造、理论创新和学科建设的贡献,同时还方法论在社会法中以应有地位,以知识和方法共塑劳动法话语.  相似文献   
9.
刘佳  夏草 《检察风云》2013,(10):36-38
1954年3月生,山东广饶人,1982年2月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1987年开始从事劳动法、社会保障法的教学和研究工作。现任华东政法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法学会社会法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劳动法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劳动学会常务理事、上海市劳动学会劳动法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上海市法学会劳动法研究会总干事、华东政法大学劳动法律服务中心主任。  相似文献   
10.
何建 《法制博览》2013,(5):216+215
民法的出现,使中国的法律文化由传统偏重刑罚的刑治逐渐趋向民法时期,强调损害赔偿。梅因定律谓言之"中国的法制则以逐渐扬弃身份导向,而逐步进入以契约为导向的法律时期。"在民法中,虽说公民权利受到侵害可以请求损害赔偿,但民法、侵权责任法未能涵盖完善所有合理的赔偿,侵权行为发生后,往往求偿不可期待。既定法律在实际中并不是都能按照理想的预期发展而成立的。此时,就出现了需要社会的"网",从而来进行一定的社会补偿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