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刘长兴 《探索与争鸣》2024,(3):121-130+179
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推进,超大城市中的人居环境问题日益凸显,该问题如何进行制度化应对是超大城市治理的重要面向。人居环境问题的治理应遵循环境法的制度路径,但人居环境又具有人工化、与居民密切关联等特征,其保护制度需要适应其特征进行发展和创新。人居环境法是环境法一个相对独立的分支,其目标和制度要在环境法体系中确定,并协调与相关制度的关系。其中,政府的行政管理制度和民事制度仍是人居环境法律制度的基本方面,具体内容要根据人居环境保护的特征和具体需要来设计。  相似文献   

2.
屈振辉  ;李培超 《求索》2008,(6):160-161
伦理性是现代环境法的重要特性之一。现代环境法的伦理性根源于环境问题的实质,发端于人性发展的要求,起源于环境伦理的出现。研究现代环境法的伦理性对我国的环境法制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李萱  江山 《中国发展》2002,1(4):29-36
引 言 从我国1992年8月发表《关于环境与发展的十大对策》,可持续发展引入中国已有十年,于环境法言,这十年是一个崭新的时代。在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催生下,环境法的基本理念以及各种环境法律制度的研究随之涌现,环境法理论走到了一个变革的边缘。这种对法律变革的热情渴盼源于学界对环境法所面临的诸多困境的反思。本文试图通过回顾这十年来环境法学基础理论上讨论的几个敏感问题,从中窥见环境法发展的一些理论脉络,挖掘出隐藏在理论脉络背后的环境法变革的张力。  相似文献   

4.
《时代主人》2012,(9):24-25
国外环境立法概况二战后经济飞速发展造成的严重环境问题,为现代环境法的诞生提供了契机。从1972年《斯德哥尔摩宣言》到1992年《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再到2002年《约翰内斯堡可持续发展承诺》,国际环境法不断发展,并为各国环境立法提供了价值参照和理论指引。20世纪60年代起,世界环境立法进入黄金时代,美国、日本、德国、荷兰、韩国、俄罗斯、卢森堡、匈牙利、菲律宾、波兰、印度和保加利亚等国,均制  相似文献   

5.
我国环境法的法律体系与立法体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我国环境资源压力的加剧,建立一套完整的环境法体系调整环境资源关系尤为迫切。依系统论的观点,环境法律体系与立法体系是两个不同的事物,二者在内部结构、构成要素、存在方式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本文以此为分析基础,结合我国环境法的现状,从法律体系与立法体系两个角度具体分析了环境法的内部结构。透过结构分析指出现行环境法体系的缺陷,提出完善环境法律体系与立法体系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部门法体系下的环境法被分割成行政法、经济法和社会法三部门法,由此导致环境资源问题被分割调整、环境法基本价值迷失等诸多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最根本的就是用科学发展观来看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不受传统部门法学说的干扰,坚持环境污染防治与自然资源保护并重和一体化调整,不断完善环境资源法律体系。  相似文献   

7.
部门法体系下的环境法被分割成行政法、经济法和社会法三部门法,由此导致环境资源问题被分割调整、环境法基本价值迷失等诸多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最根本的就是用科学发展观来看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不受传统部门法学说的干扰,坚持环境污染防治与自然资源保护并重和一体化调整,不断完善环境资源法律体系。  相似文献   

8.
国际环境法视野下可持续发展原则的实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全球经济发展与环境问题的矛盾日益显著,可持续发展原则已成为一项发展中的国际环境法基本原则。但是,该原则在国际层面的落实仍困难重重。加强国际合作,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承担"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以及将跨界污染损害的国家责任与可持续发展相结合将是在国际环境法领域实现该原则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9.
论高校环境法制教育的战略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才惠莲  王宗廷 《理论月刊》2006,23(2):151-153
环境法制教育是法制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国际环境教育的发展、环境法的革命性变革对我国法制教育带来了深刻影响。我国历史上就有以环境资源保护为内容的法制教育活动;高校开展环境法制教育,有利于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有利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有利于推进素质教育,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  相似文献   

10.
论国际空间法对空间环境保护的法律规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升  蒋新 《前沿》2006,(6):149-152
国际空间法起源于冷战时期,第一代国际空间法确立了人类外空活动的基本原则。随着人类外空开发活动的迅速发展,外空环境正日益恶化,外空环境污染严重威胁到了人类外空拓展的未来。保护外空环境现已成为联合国和平利用外空委员会的重要议题,尤其是针对外空核动力源的使用与空间碎片问题。国际空间法学家正酝酿制定适应全球化时代外空开发与保护的第二代国际空间法,外层空间环境保护将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也是国际环境法空间维度发展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11.
浅论环境法中的正当防卫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社会的发展 ,经济的进步及人身权利的自然增加 (如安宁权等的出现) ,人———人关系与人———自然关系具有了相当程度的相关性。作为调节这些关系的环境法 (有学者认为环境法是“公法手段干预私法领域的法”)常常注重于借助行政手段 ,而民事和刑事手段的使用则显得十分地僵硬与无效率。当今世界 ,环境法发展的方向是从公法到私法的回归 ,因而我国的环境法应确立相应的权利使民众能直接介入到环境纠纷中来 ,确认环境法中的正当防卫权是提高环境法社会实效的重要步骤。  相似文献   

12.
在世界可持续发展思潮的影响下,1992年我国政府提出了中国环境与发展十大对策,认为实行持续发展战略是加速中国经济发展和解决环境问题的正确选择和合理模式。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对作为环境保护主要手段的我国环境法制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即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为出发点和归宿点。我国现行的环境法与这一要求差距颇大。因此,有必要对现行环境立法予以调整,使之符合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一、更新环境法的立法目的颁行于1989年12月26日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是我国的一部环境保护基本法,在我国环境法体系中占…  相似文献   

13.
全球治理中的国际环境法律责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球环境持续恶化的原因是国际环境法缺乏保证执行、遵守和争端解决的有效手段.国际环境法律责任在主体、调整范围、适用领域、归责原则等方面的巨大发展,强化了国际环境法的效力,彰显了国际环境正义,使得环境领域的国际条约得到遵守和有效实施,弥补了传统国际关系理论和国际环境法理论的缺陷.国际法院判例和国际社会法律实践都证实了国际环境法律责任对全球环境治理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自20世纪中期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类活动的频繁,武器扩散、环境污染等全球性问题不断凸现,引起国际社会极大关注,各种非政府组织(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NGO)大量涌现。由于环境问题的全球性、整体性、综合性和公益性,没有哪个领域的相互依赖性比环境领域更为明显了。在全球环境事务中,非政府组织的作用渐趋突出,他们是国际环境法的参与者、监督者和促进者,是国际环保事业的重要组织者和参加者。  相似文献   

15.
环境问题的现代性将环境立法置身于复杂情境之中,环境法的"软化"正是立法上对于环境问题的复杂性的必要应对。环境法的软化具体表现为:法律规范的强制性让步于宽泛和灵活性的要求,框架性和指导性的规范内容增多,行政机关被赋予广泛的环境管理职能和行政裁量权。在环境立法的"软化"趋势中,协商合意日渐成为环境行政的主题词。  相似文献   

16.
这些年来,环境污染、资源破坏等案件频发,值得我们深思。环境事件是人与自然矛盾的体现和反映,环境法是预防并控制环境事件,协调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促进可持续发展。从法律尤其是环境法的角度反思环境事件,涉及到环境立法、环境执法和环境司法等三个环节。目前环境立法在科学性、系统性、操作性  相似文献   

17.
王晓冬  马玮 《求索》2005,(4):61-63
作为现代国际法的一个分支,国际环境法的产生与发展对国际法主体的发展产生了突出影响。随着国际环境保护运动以及国际环境法的发展,国家仍然是国际环境法的基本主体,政府间国际组织也还是国际环境法的重要主体。但非政府组织、跨国公司和个人在一定条件下和范围内已经可以是国际环境法乃至国际法的主体。作者认为,这种变化是符合国际法主体的发展规律的。  相似文献   

18.
韩宁 《前沿》2012,(19):115-116
我国环境法在环境公益诉讼方面的缺失使环境公益的司法保护呈现出很大的不足,环境公益诉讼制度建立是和谐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刻得现实意义.本文从环境法的属性出发,分析了环境公益诉讼制度建立的必要性,提出了完善我国环境公益诉讼制度的设想.  相似文献   

19.
环境法与其他法律、政策交叉的部分属于环境法的广义法源。厘清环境法典的调整范围,应当进行是否应入法的法典适配性、是否应归于环境法典的环境法典适配性两层判断,分析环境法广义法源在环境法典编纂中的取舍。环境民法中以私法手段实现公共利益的新生制度、环境行政法中特殊的规制工具、环境政策中涉及公民实体的权利义务且经过实践检验的手段性政策可纳入环境法典。而环境侵权法等环境民法规范、环境刑法规范、环境保护税法和工作环境保护法等由非环境监管部门执行的法律,行政诉讼法、行政复议法、中央环保督察的相关规定,以及目标性政策等不宜进入环境法典。  相似文献   

20.
法律的人性预设的基本要求一是必须注意区分法律的人性预设与伦理道德的人性要求,二是必须基于对现实客观的人性标准的认识。作为法律的环境法的人性预设既应区分“环境法的人性预设”和“环境伦理的人性要求”,又必须准确把握现实人的人性标准。以这样的基本要求为工具审视环境法理论界的“生态人”理论,就能看出学者们共同采用了“应然模式”,没有注意区分“环境法的人性预设”与“环境伦理的人性要求”,且普遍存在不忠实于现实人性,不符合环境法人性预设的基本要求。所以,现阶段不宜直接将“生态人”作为环境法的人性预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