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通过对中国的容隐制度和西方的亲属拒证权进行考察发现,亲属容隐制度与西方大多数国家所规定的亲属拒证权有着共同的价值基础。虽然这项制度在建国后被当作封建消极的东西予以摒弃,但是在当代中国仍有其存在的合理性,而且具有回归的现实基础,应当在立法中重新设立这一制度。对“法不容情”应作批判性的解读。  相似文献   

2.
容隐制在中国法律传统中有着深厚的社会基础和悠久的历史。“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党在现代社会提出的一个新命题。文章在回顾容隐制历史沿革的基础上,从人性、社会环境等多个角度对该制度在和谐社会建设中的合理性进行了剖析,并且从我国现行立法的角度,简要论述了和谐社会中容隐制的构建。  相似文献   

3.
汉代是传统法转型的时期,不啻在立法指导思想上与秦朝分野,在法律制度上多有改革,它继承和创制了许多具有人文精神的法制原则和法律制度,是一个在传统法延续过程中非常重要的时代。从人文视角探究汉代法制的理性元素,诸如矜老恤幼、容隐制度、录囚制度等内在的价值,挖掘传统法文化遗产的优质内涵,可以为现代立法提供镜鉴。  相似文献   

4.
亲属容隐制是我国传统法律文化中的一项重要的、具有代表性的制度 ,在我国的传统社会中被沿用了两千多年 ,而且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上体现出一定的特征 ,但从总体上看则具有一定的发展趋势 ,同时也反映出其存在的正当性和合理性。  相似文献   

5.
从“亲亲相隐”原则谈对窝藏、包庇罪的立法完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一项授予犯罪人亲属容隐权的制度,亲亲相隐原则充分照顾了人类的情感,体现了刑法的人道性,更有利于促进家庭和睦与社会和谐,维护了国家的长远利益。我国现行刑法应当吸收亲亲相隐原则的合理精神,促进以窝藏、包庇罪为代表的相关罪名的立法完善。  相似文献   

6.
在我国古代证据法律制度发展史中存在的容隐原则,过去一直因其包含了浓厚的宗法精神、封建的三纲五常特质而招致批判。然而联系人权理论的特点和发展,当我们从一个新的视角重新审视这一原则时,我们不可否认其符合于人性的合理性的一面。  相似文献   

7.
容隐制作为中西方的一种普遍的法律建制,从本源处回应着生活中容隐行为的普遍性。通过对容隐现象与容隐制的解读,可揭示出情感的本源性;进而从本源情感出发,将情与德、情与法相互勾连,可引出一个建构和谐社会的发生序列:缘之以情,导之以德,齐之以法。  相似文献   

8.
亲亲相隐制度在我国具有源远流长的历史,在新中国成立以后,将其视为封建糟粕而予以舍弃。直至现在我国刑法对其都没有任何规定,这有违人之常情,不利于维系亲情伦理关系,与当下建立和谐社会的要求背道而驰。本文通过对中国古代法律的历史考察,比较分析现代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的相关规定,从以下四个方面探讨中国亲亲相隐制度的现代化构造:主体范围、容隐行为方式、法律责任以及适用亲亲相隐制度的例外。  相似文献   

9.
慎刑是我国古代社会世轻世重刑事政策的重要内容,它的推行受了多重政治思想的影响。正是由于秦朝法家重刑主义思想的惨败、西汉初期黄老道家思想的推行、汉代以后儒家政治思想的一以贯之,统治者在刑罚的适用中才秉承了慎刑思想,进而建立起了容隐、怜老恤幼、死刑审核等慎刑制度。  相似文献   

10.
制度是国家之基、社会之规、治理之据。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取得的伟大成绩来源于制度优势。特别是在此次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中,制度优势得到了充分的彰显。与此同时,我国的制度建设也要与时俱进。要进一步开展制度研究,创新制度理论;要彰显制度力量,坚定制度自信;要树立制度意识,落实制度行动;要维护制度权威,强化制度监督。  相似文献   

11.
“亲亲相隐”与证人拒绝作证制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证人与被证明人之间的某种特定关系,如夫妻关系、律师与当事人的关系、医生与病人的关系等’等,使其作证不仅损害天伦或职业道德,而且其证言可靠性也大打折扣。对此,中国古代便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以“亲亲相隐”为核心的亲属之间的举证制度。欧美一些国家在证据制度中也确立了证人拒绝作证制度。证人拒绝作证制度作为一项重要的证据法律制度,对于有效地保护公民人权,捍卫传统的伦理道德无疑有着积极的意义和不可低估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论刑事辩护律师的证言拒绝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刑事辩护律师的证言拒绝权是指辩护律师因保守职业秘密而在刑事案件中享有可以拒绝作证的权利,这既是维护被控人利益的重要权利,也是维护程序正义所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本文从四个方面论述了在我国确立刑事辩护律师证言拒绝权的必要性,并对我国刑事辩护律师证言拒绝权的内容进行了初步构想。  相似文献   

13.
庭审实质化改革下,侦查人员出庭作证的重要性日益彰显。考察2012年1月至2019年11月中国裁判文书网收录的383份裁判文书,发现侦查人员出庭率低、出庭作证效果不明显。侦查人员出庭作证运行效果不佳的原因主要有:立法规范的模糊性、检察机关的消极态度、侦查人员出庭作证的意愿低。应采取以下措施完善侦查人员出庭作证制度:界定侦查人员出庭作证的范围、明确侦查人员拒绝出庭作证的诉讼法后果、强化侦查人员出庭作证的保障等。  相似文献   

14.
在国内学界热烈讨论的配偶证人拒证权问题上,一个明显的缺陷是在十分热闹的学术争论下所掩盖的将问题简单化,将论证粗放化的倾向,而这将不利于证据立法的完备。证据立法不应满足于仅仅对相关制度和理念做粗放式的勾勒,而应尽可能地予以有操作性的具体规定,以防止证据立法成为"宣言"和"口号"式。  相似文献   

15.
无论在刑事诉讼还是在民事诉讼、行政诉讼的司法实践中,证人拒证问题一直是一个广泛存在、悬而未决的复杂问题,它危害极大,既不利于查明案件事实,损害审判的公正性,又不利于保障有关方面的合法权益,阻碍了审判方式改革的推进,破坏了直接和言词原则,因此必须尽快解决这一问题,以提高我国司法审判的质量。  相似文献   

16.
我国刑事诉讼中证人拒证现象普遍存在,严重制约了刑事审判方式改革,妨碍了诉讼目的实现.应在借鉴国外立法及司法经验的基础上,根据我国国情,通过立法对证人的权利和义务加以明确规定,建立诸如证人法律保护、证人出庭经济补偿、证人作证豁免权、证人宣誓等一系列配套措施,完善我国刑事诉讼中的证人出庭作证制度.  相似文献   

17.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八)》增设了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罪,为保护劳动者的合法薪酬权益和打击拒不支付劳动者报酬的行为提供了明确的刑事法律依据。作为新设罪名,公安机关应重点关注其中的新内容。在审查拒不支付劳动报酬案件的立案材料时,应当重点审查是否具有劳动行政部门要求用人单位支付劳动报酬的《劳动保障监察行政处理决定书》或者行政复议机关要求用人单位支付劳动报酬的《行政复议决定书》。对"经政府有关部门责令支付仍不支付"不能仅按字面意思简单理解,而是应当参照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或行政复议机关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的条件对其作出认定;应以我国劳动法律法规为基础理解"劳动者"的范围。  相似文献   

18.
我国刑事诉讼中亲属拒证权制度的缺失与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亲属拒证权作为拒证权制度的一种,是亲属关系证据规则的重要组成部分,蕴涵着法律人文关怀、诉讼利益权衡、公民权利彰显的内在价值。我国刑事诉讼法应确立亲属拒证权制度,明确规定亲属拒证权的主体范围、拒证事项及其例外情况,并将告知申请程序、审核程序、救济程序、放弃权利程序作为程序设计予以构建。  相似文献   

19.
秦汉小农家庭平均人口不足五人,两个左右劳动力,其最大的土地耕作量是一百小亩,汉初人口锐减,可供开垦的土地面积远远大于社会劳动力所能开垦的极限值,耕地不存在稀缺性,缺乏以分配耕地为内容的土地产权制度存在的条件。汉初授田制的功能不是分配土地,而是组织农业劳动力、确定田税率、促进劳动力与耕地的结合。  相似文献   

20.
刑事证人出庭是英美法系、大陆法系刑事诉讼程序的应有之义。虽然我国新修订的刑事诉讼法确立并完善了刑事证人出庭制度,但还存在着诸多亟须解决的问题。完善我国刑事证人出庭制度应厘清证人资格、界定关键证人的范围、出庭程序等基本概念,并完善证人拒证范围等豁免制度,细化证人保护制度、证人补偿制度等附随制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