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靳晓东 《河北法学》2011,29(12):107-114
在知识产权证券化的融资过程中,特定目的公司的作用主要表现为隔离交易风险与保证交易安全。我国应当借鉴发达国家成功的立法经验,在现有法律制度的基础上制定关于资产证券化中特定目的公司的单行立法,对特定目的公司的发起人、组织形式与组织机构、资产支持证券的发行和交易等问题做出明确规定,为我国知识产权证券化的开展建立完备的法律制度。  相似文献   

2.
美国住房信贷资产证券化的法律规制及对我国的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窦竹君 《河北法学》2003,21(1):115-120
通过对美国住房信贷资产证券化的法律规制进行梳理和比较 ,发现作为金融创新工具的住房信贷资产证券化是高度市场化的产物。其法律规制涉及物权、证券、公司或合伙、破产、信托、合同等许多方面 ,是众多具体法律制度的有机组合。住房信贷资产证券化法律制度的建立 ,实际是对涉及证券化的各种具体法律制度的阐释和应用 ,完善与住房信贷资产证券化有关的具体法律制度是构建证券化法律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资本市场作为一个直接融资的场所,其关键在于维护投资者的利益和信心。资产证券化作为直接融资的手段之一,同样必须以维护投资者的利益为中心,而投资者利益的保障,是通过一系列的法律制度设计才得以实现的。在以特定目的公司为载体的资产证券化中,保护投资者利益的制  相似文献   

4.
王晸 《法制与社会》2011,(25):100-102
资产证券化业务已在我国开展,随着实践的不断深入,资产证券化业务与我国目前法律的矛盾与冲突也不断显现。本文着眼于我国的资产证券化实践,主要分析了目前所存在的主要法律障碍,结合资产证券化中的中介机构——特殊目的公司所具有的特点,本文初步讨论了构建特殊目的公司的相关法律制度所可以考虑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特殊目的信托(SPT)是资产证券化的重要载体,其立法主要反映在专门化的资产证券化立法和信托法文件中。本文在对美国、日本、韩国、菲律宾以及我国台湾地区的有关特殊目的信托法律架构的比较介绍中,探讨我国在目前的法律环境下选择SPT的可行性。同时指出,当条件成熟时,必将采用双轨制,即引入特殊目的公司,以更好地解决资产证券化过程中的迫切性问题。  相似文献   

6.
特定目的信托是资产证券化架构模式之财产制度安排,亦为信托法律关系。当前,我国学界对特定目的信托的性质缺乏正确解读,无人论及特定目的信托的设立原则。特定目的信托的设立,须贯彻区分原则,区分信托合同与信托关系;同时必须以信托合同有效成立且拟证券化的资产发生信托移转为条件。我国“建元2005-1个人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方案”违背特定目的信托设立之区分原则。特定目的信托设立原则在我国之贯彻,远期目标是单独立法,近期则为加强监管。  相似文献   

7.
信贷资产证券化中的信息披露制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信贷资产证券化是资产证券化的一种,相比传统的证券信息披露,信贷资产证券化中的信息披露无论是在特点、过程或内容上都存在很大的区别。本文从信贷资产证券化中的信息披露制度切入,分析了信贷资产证券化中信息披露的特点、过程和相关主体的义务,并对完善相关法律规定提出了一些意见。  相似文献   

8.
董京波 《知识产权》2009,19(2):75-80
版权证券化是版权生产募集资金的新形式.版权证券化区别于传统融资方式之处在于其以独立的版权资产信用而非企业信用作为发行证券的基础,为了使版权资产与发起人自身的风险隔离,发起人需将版权及其相关权利转让给特定目的机构.因此研究版权证券化中的版权及相关权利转让法律问题对版权证券化的成败至关重要,我国著作权法等法律并非为版权证券化而设,相关制度还需完善.  相似文献   

9.
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产品已于2005年底正式面市,鉴于信贷资产证券化的运作涉及到诸多方面,过程极其复杂, 各法律主体间的法律关系盘根错节,必须有良好的法律制度适当地调整这些法律关系。笔者从介绍各法律主体出发,分析各种法律关系,提出在完善信贷资产证券化立法过程中应考虑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中国资产证券化的法律环境分析及立法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健男 《河北法学》2004,22(12):27-31
"资产证券化"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国际金融领域最重要的金融创新。近年来,在中国实施资产证券化的呼声日益高涨。但是,就资产证券化的现实法律环境而言,在证券化基础资产的转移、SPV的设立和定位、资产支持证券的发行和上市以及信用增强等资产证券化的各个环节中,还存在诸多的法律障碍或者法律的空白。为消除资产证券化的市场需求与我国现行法律制度的紧张,必须尽快构建起一个既体现资产证券化的基本规律,又符合我国国情的资产证券化法律机制。  相似文献   

11.
论外商证券投资法律制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孙南申 《现代法学》2006,28(3):112-120
外商对华证券投资包括投资于境外证券市场与境内证券市场的外资股与债券,其主流则为境内上市外资股(B股)与QFII投资普通股(A股)。外商证券投资的法律制度由投资者本国的法律监管与东道国法律监管两部分构成。前者监管主要针对证券发行数量、税收和利率的限制,后者监管主要集中在证券入市审批和证券交易管理,两者中应以东道国法律监管为主。我国对外商证券投资实行较为严格的监管制度,集中体现为证券市场开放中实行的QFII制度。法律监管的范围涉及市场准入审批、证券发行、证券交易、资产管理和外汇管理等方面。  相似文献   

12.
不动产证券化的民法原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关涛  樊静 《中国法学》2002,(5):94-101
不动产证券化主要是指住房抵押贷款的证券化 ,发达国家对此已有成功的实践 ,在我国也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在分析发达国家不动产证券化的基础上提出 ,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民法原理主要表现在三种合同关系中 :一是住房抵押贷款债权的转让合同 ;二是证券买卖合同 ;三是证券投资信托合同  相似文献   

13.
王小丽 《行政与法》2010,(9):118-120
权证作为证券衍生品,在我国资本市场发展的同时,自身的一系列现实问题也随之凸显。从法律上分析导致权证现实问题的主要成因在于,现有关于权证法律规制的效力不足和现行权证的具体自律规则不完善。因此,应在现有证券法律框架内构建我国权证市场的法律规制体系,完善权证具体的法律制度。  相似文献   

14.
论证券发行审核制度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陈岱松 《河北法学》2004,22(12):20-26
通过对证券发行审核制度进行合理的分类,核准制与注册制,并对两种制度从含义、特征、监管理念及立法思想等方面作详尽而深入的比较分析,提出核准制与注册制相互借鉴、共同发展的观点,联系我国的证券发行审核制度的沿革与发展,希望能对我国的证券发行审核制度的改革与完善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5.
试论我国证券监管的模式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证券监管是金融监管的重要组成部分,金融监管理论同样适用于证券 监管。我国的证券监管工作有待进一步研究和完善,如证监会的法律责任不明确等。 目前,西方国家证券监管有不同模式,我国应借鉴有益经验,在加强证券监管中,注意 从几个方面着手:正确选择制度设计的价值取向;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完善法制建 设;优化监管体制设计。  相似文献   

16.
汤欣 《中国法律》2008,(2):36-38,102-105
高速发展的证券市场需要强有力的法律制度作为支撑,《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以下简称《证券法》)在2005年10月的修订正是为了提供此种关键的制度建设根基。本次修订在原有立法基础上增加了接近一半的篇幅,涉及大多数的条文,修改范围不可谓不大。本文分别就证券发行、证券交易、信息披露、上市公司收购、证券公司及违法行为的民事责任方面,对新修订的《证券法》及在2006及2007年发布的相关法规、配套规章作出重点解析。  相似文献   

17.
曾洋 《中国法学》2014,(2):158-182
在我国法律制度中,规定证券内幕交易主体的法律用语有"内幕信息的知情人"、"非法获取内幕信息的人"和"任何知情人",但主体范围并未清晰界定。内幕交易主体立法应以"信息平等理论"为基础、以"(任何)知情人"为统一立法用语、以"行为识别主义"为实践导向和主体类型化依据,其内在逻辑方为畅达,我国现行法律制度应据此作出修改。  相似文献   

18.
论无纸化证券的持有与所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邓丽 《法律科学》2008,26(4):95-101
在实物券体系下,证券的持有与所有可以通过物权法上占有与所有的理论来解释和规范。但无纸化进程之后,证券不再具有实物凭证的形式,而是通过账户体系加以表现,其持有方式区分为直接持有与间接持有,由此权利人所享有的权利究属何种性质以及如何证明其权利之存在都成为值得关注的问题。然而从规范分析的角度来看,我国相关法律制度仍基本停留在实物券阶段,对无纸化证券的特性缺乏足够的认识,非常典型地体现出规范与实践之间的疏离。  相似文献   

19.
The operation of forensic chemical laboratories is investigated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reliability, approaching the question from both practical and theoretical aspects. Questions of methodology such as the validation and continuous quality control and quality assurance of the expert's activity, the fulfilment of the legal requirements concerned with the operation of an expert organization are all discussed and backed up by a wide selection of referenc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