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法治固然有其不可否认的优点,但绝不是最理想的或唯一的选择。以德治社会走向法治社会其实没有走很远,仍然是以一元的社会走向另一个一元的社会。由于强势文化和二元认识论的限制,这一简单的事实却难以为人们所认识。  相似文献   

2.
马海涛  周俊 《经济与法》2003,(12):153-153
党的“十五大”报告明确提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治国方略,大大推动了我国法治建设的步伐。但基于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强大惯性,法制建设的任务仍然任重道远,阻力重重。究其原因,乃是中国长期的封建专制制度及人治社会遗留下来的后遗症尚未完全消除,法治与其依赖的本土资源的结合尚需假以时日。这其中既有政治,经济因素的影响,亦有文化因素的影响。现仅从中国关系社会的角度出发,探讨其对中国法治建设的阻碍。  相似文献   

3.
法治与德治     
法律与道德代表着不同的规范性命令,然而它们控制的领域却在部分上是重叠的。从另一个角度来看,道德中有些领域是位于法律管辖范围之外的,而法律中也有些部门在很大程度上是不受道德判断影响的。但是,实质性的法律规范制度仍然是存在的,其目的就在于强化和确使人们遵守一个健全的社会所必不可少的道德规则。法律与道德之间具有不可分割的联系,它们都以追求公众幸福和人类社会的和谐为共同目标而相互之间形成互补,从而使法治与德治的统一成为当今民主、法制社会治国安民不可缺少的举措。  相似文献   

4.
佚名 《政府法制》2013,(28):19-19
互联网在中国的历史并不长,但其影响却早已“虚拟照进现实”。大力推动互联网健康发展,使其成为社会进步正能量,这是举国上下的普遍共识。这些年来,网络问政的兴起,网络反腐的接力,以及通过微博直播庭审,都说明了这一点。  相似文献   

5.
法治的悖论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法治是我们的治国方略和理想目标,但在法治的进程中,必然存在各种反法治或者与法治不相容(或者相冲突)的因素与倾向。如果我们将与法治相矛盾的各种现象称之为法治悖论的话,那么,对这种悖论的研究及其解决方式的探讨也许比法治理论本身更具有意义。只要留心的话,我们会发现在许多方面都明显地存在着这种悖论现象。人治的种种表现,如以言代法、以权谋私、权大于法等,皆为法治所否定,自然属于法治的悖论现象。但还有一些做法,本身与法治相矛盾却已被“法治”策略所肯定或正在盛行之中。这后一种情况往往不易被人们所察觉,因为它给…  相似文献   

6.
通过影响性刑事个案推进司法制度、民生制度以及其他制度的变革,其积极意义值得肯定。但在制度变革的过程中,公众对司法职能定位上的认识失当使其对司法解决社会问题赋予了过多的期待,而司法迫于舆论压力屈从于民意所导致的民意与刑事司法的反复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司法公信力。个案中部分权利诉求虽然最终得到了制度层面的回应,但背后却伴随着相关主体以生命、自由、财产等所付出的惨痛代价。个案背后的权利诉求较为及时、有力地推进了部分制度变革,但亦存在部分制度变革的进程相对较为缓慢的情况。应及时关注社会矛盾的变化、发展方向,提前、主动推进相关制度变革,优化推进制度变革的进程,培育理性民意,以最小成本推进更大范围的制度变革。  相似文献   

7.
被人们称之为“历史性审判”的克林顿绯闻案或弹劾案早已落下了帷幕,但值得人们回味的却很多,尤其是对现代法治的思考。本文认为此案中体现出的权力制衡、程序的完备、媒体的监督、人民利益至上、人性假设及党派政治等都从不同方面反映了现代法治的合理性或局限。这对正在进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我国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都具有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毛尉 《法制与社会》2012,(23):232-233
现代法治国家,处理社会矛盾的主要途径应是司法救济,但实践中,信访作为我国所特有的救济途径,却承担着解决社会矛盾和缓解社会压力的重要角色,发挥着积极作用.可以说无论是司法权威还是法治基础,都被信访工作不同程度的削弱.本文试着对司法救济与信访救济进行探析,提出应对日益严峻的“信访怪圈”的对策,旨在完善现阶段的信访制度.促进社会法制建设.  相似文献   

9.
依法治国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二十世纪中国法治回眸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依法治国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二十世纪中国法治回眸张晋藩一在人类社会历史的长河中,一个世纪不过是一瞬间,但在即将过去的二十世纪里却充满了震古烁今的巨变,是以往几个世纪所无法企及的。就中国而言,从本世纪初八国联军入侵,使中华民族陷入了危殆,而后经过辛亥革...  相似文献   

10.
乡村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也是乡村治理模式转型的关键一环。当代中国的乡村法治包含着现代民族国家构建、现代乡村社会构建、乡村治理现代化三个并行交互的进程,但三者呈现不同步、不协调的内在张力。鉴于中西古今的多重话语体系影响,乡村法治在理论上呈现出内生与外嵌,自主发展与外来思想、制度引入的角力与融合等多重景象;在实践层面上表现出对发展焦虑以及治理困局的积极应对和艰难探索。为此,对我国乡村法治的考察和实践推进,需放在中国式现代化、“三农”或乡村振兴这两个大的框架下进行,最终实现法治与“民情”的内在契合。对此既不能无视“民情”用强制的方式来实现乡村法治,也不能坐等“民情”的自然变迁,而应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总体目标下,积极推动现代乡村社会的构建和乡村治理现代化转型,实现“强国家-强社会-强治理”的内在统一。  相似文献   

11.
吴意 《中国律师》2011,(10):20-23
“1+1”是数学中最简单的内容,但中国的律师们却赋予了它丰富的内涵,带来的社会变化远非简单的数学公式可以表达。 2009年,司法部为了在全国无律师县和中西部贫困地区培养法律援助人才,服务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在全国律师行业开展了“1+1”中国法律援助志愿者行动。  相似文献   

12.
执法中地方保护主义对法治的危害、成因及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坚持依法治国是邓小平同志法治思想的精髓,也是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反复强调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条基本方针。近些年我国加快立法速度,在社会生活的绝大部分领域基本上做到了有法可依。但在执法方面却大量存在着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现象。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执法中的地方保护主义就是导致地方执法机关执法不依法的重要原因之一。正如江泽民同志指出的:“有的地方和部门的保护主义已发展到相当严重的程度,为了一点局部利益,或个人利益,甚至连犯罪问题都加以保护”。执法中的地方保护…  相似文献   

13.
作为现代性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城市发展从根本上反映出集聚经济的优势是可驾驭的。虽然经济因素在决定城市的增长规模中继续扮演着关键作用——一如最近巨型城市的发展所显现的那样——但城市增长所带来的社会影响也被赋予了重要意义。诸如社会秩序和稳定、社会和谐的问题,已经并将继续作为城市发展的关键,而它们亦将对城市的经济功能提出挑战。关于确定究竟是什么构成了城市主义的社会基础方面仍存有争议。本文提出理解社会城市的两个关键,即城市生活的本质和共同在场的政治。  相似文献   

14.
当前,法治已成为我国社会发展的重要追求目标。但由于我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独特传统的文明古国,在这样厚实的历史土壤上培育新的种子,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一些冲突或矛盾,清醒地认识并妥善解决这些矛盾,对全面理解“依法治国”理论不无稗益。 (一)应然社会与实然社会 费孝通先生于40年代撰著出版的《乡土中国》一书中,将以“乡土社会”为特色的中国社会秩序称之为“礼治秩序”,以与现代社会的“法治秩序”相区别。当代中国显然不同于传统中国社会,从制度层面上去分析,应该说基本上属于现代社会形态。“人民代表大会制”早已施…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70年代台湾地区乡土学的本质是现实主义学,偏重于学的社会功能,隐含着或直接表现出对社会和化的批判,体现出乡土作家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以社会价值为学价值观念的形成,与当时日益尖锐的社会矛盾与社会问题密切相关,同时与一个熟悉台湾现实生活的本土青年作家群的掘起有关,而“五四”新学的影响在其间所起到的重要作用也不容低估。70年代台湾乡土学找回了失落多年的现实主义人精神,促成了该地区学的多元化。  相似文献   

16.
社会资本、民间社会组织与法治秩序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社会资本是当代法治秩序的重要动力和支撑 ,但由于多种因素的作用和影响 ,我国当下社会资本却出现了异型发展的局面 ,严重制约了法治秩序和伦理秩序的建立。而民间社会组织不仅能够抑制社会资本的异型发展 ,也是促进社会资本重建的重要力量。因此 ,应采取积极有效的改革措施 ,充分发挥民间社会组织的功能 ,从而推进中国法治进程。  相似文献   

17.
在中国的法治进程中。影响性个案构成法律改革和司法实践的窗口,其中既纠结着舆论与司法的复杂关系,也凝聚着民间社会推动法治的能量。回顾2013年,从公开审理的贪腐大案到搅动舆论的热点案件,都承载着公众对司法的关注和对法治的希望。  相似文献   

18.
谢飞  叶晓辉 《法制与社会》2013,(14):10-11,27
我国社会处在社会转型期,不少文章报道了转型期中焦躁的中国人,这其实就是文化跟不上经济发展所导致的社会不和谐。而近年来频发的食品卫生安全问题,更是体现出我国法治文化建设未能完全贴服物质文化的发展。从表层上看这是制度化文化出现了问题,其深层结构却表现出人们法律意识和思想的不健全。所以本文从保障食品安全的角度,阐述了法治文化的内涵、意义和建设途径,提出我国社会转型期中的法治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9.
法治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结果,是我国走向现代文明的必然选择,法治所带来的是一种理性的社会秩序。   但是,这种秩序的构建和形成,一方面必然会消耗大量的人、财、物等社会资源,另一方面又不可避免地产生一些副作用,甚至是反作用,这种消耗和负面作用反过来又破坏这种秩序所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从而影响法治的实现和发展。   这一问题的背后是熵理的支配作用①,人类所参与的每一项物质活动都受着熵理的严密制约。②从熵理这一视角对法治的可持续发展作一些分析,无疑会对法治建设起到积极的引导和推动作用。   一、熵理思维方…  相似文献   

20.
当前围绕三农问题、社会保障问题等社会热点所引发的上访潮愈演愈烈,这一现象反映出社会转型时期我们所面临的法治困境。民众选择上访而非法律途径来解决争议和表达意见,不仅存在着民众传统心理和法律意识淡薄的原因,更折射出当前我们的司法救济途径存在的弊端和效益的低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