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传统课堂重教轻学、忽略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地位和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违背了教学的"生态平衡"。教育生态学认为,教师与学生是两大生态主体,在教学活动中,强调以学生为本,考虑学生的实际需求,通过高效有序的教学活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实现生态化的课堂模式,保障教学生态系统的有效运行。  相似文献   

2.
生态文明建设对制度保障尤其是对法律制度的回应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法律的回应中,适应生态文明建设的法律生态化变革就是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法律生态化的过程典型体现在环境法的生态化转向之中。环境法的生态化转向就是按照生态学的原理和原则对法律进行变革。本文在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下,以环境法的生态转向为视角,主要从以环境伦理为理念,生态文化的"规训"为方法,生态学复合生态系统为结构等三个层面的多维视角对环境法如何实现生态化转向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3.
从教育生态学视角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话语体系是一个典型的复杂教育生态系统。新时代要完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话语体系、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话语质量,应遵循课堂话语生态系统结构特征和运行规律,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话语主体要素功能建设,促进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话语生态结构协同,畅通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话语生态系统运行机制。  相似文献   

4.
乡村振兴战略下构建多元化乡村生态经济体系应以不影响生态系统稳定性为前提,以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为主体。作为沿海生态资源丰富的城市,福建省泉州市十分重视乡村生态资源保护,积极探索构建以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为主体的乡村生态经济体系,在收获喜人成绩的同时也遇到了发展困境。突破乡村生态经济体系构建困境,需要完善管理制度、强化要素支撑、明晰产权、增强生态意识、引导绿色消费,充分发挥政府、村级组织、乡村产业经营者、社会大众等多元主体的作用,持续推进乡村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实现乡村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同步增长。  相似文献   

5.
浅议生态环境与政治生态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类对自然和自身的不正确认识及盲目开发行为,导致了20世纪六七十年代全球性生态危机。生态危机的产生与发展成为生态政治运动兴起的动因和基础,推动了各国政治和国际政治生态化的发展。生态政治产生发展是政治生态学、政治生态化形成的前提和基础,政治生态化是生态政治发展的必然趋势和结果,是解决当前全球生态危机的不可或缺的根本措施之一,是全球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环境协调、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未来政治发展的趋势之一。  相似文献   

6.
在高校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通过将政治生态学的观点应用于高校党建研究与实践领域,是生态文明思想与高校党建理论的有机结合。党群生态关系理论认为,践行党的群众路线是促进高校党建生态体系不断优化和发展的基础。在分析高校党建面临的生态问题基础上,提出以加强顶层设计,树立高校党建生态理念,完善制度体系建设,明晰高校党建生态体系建设中的"生态位",通过突出普通党员的主体地位等方法优化高校党内生态环境,以此推进高校党建生态体系建设。  相似文献   

7.
以生态学的观点为元理论,将公共关系进行本质回归,探讨公共关系视角下企业与社会环境的互动匹配,生态位的内涵、价值和选择,以及生态智慧哲学,认为公共关系管理应该上升到生态化管理的高度,即企业运用传播沟通的手段促使其与社会环境的适应状态最优化,以形象生态位为基石,构建和维护基于生态智慧的和谐关系生态。  相似文献   

8.
生态思维是借用"生态学"的原则、原理、方法来思考、认识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转向生态思维是对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问题的积极关注,可以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思维的科学发展,同时也是扩展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视野的迫切需要。  相似文献   

9.
城市生态规划是运用生态学、环境科学、经济学、城市学等知识用以调节和改造城市各种复杂的关系,寻找扩大效益、减少风险所进行的规划.环境音乐是一种能作用于主体意识、具有功能性的一种非鉴赏性音乐.城市生态规划与环境音乐二者有着诸多的联系,环境音乐是音乐对城市生态的影响与城市生态对音乐的接受,而城市生态系统则是环境音乐存在和应用的主要场所.文中以安徽省合肥市大学城为例,结合了环境学和城市生态学、城市规划学及音乐学的相关研究,阐述了环境音乐在我国城市生态规划发展中的功能和影响.  相似文献   

10.
“关系生态说”与公关理论的创新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公共关系是指组织--公众--环境系统的关系生态管理.具体地说,就是社会组织通过调查研究和双向传播建立具有公众性、公开性、公共性和公益性的关系生态,以确保社会组织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在国际公关界"关系管理"理论和国内公关界"关系协调"观点基础上提出的"关系生态管理"观点,强调将系统论的研究方法和文化生态学的研究视角纳入公关定义,全面揭示了公关学的研究对象,进一步明确了公关学的主体定位,提出建构本土化公关理论的基本假设.  相似文献   

11.
针对技术异化所导致的一系列生态问题,生态马克思主义主张立足宏观层面,从资本主义条件下的价值、经济、制度和技术四个维度出发,全方位、多层次对造成技术非理性运用的内因进行分析和批判,以此探讨技术发展和生态危机之间关系。生态马克思技术批判思想虽然具有一定的空想性,但其为实现技术发展和生态保护之间的平衡提供了新思路,启示我们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树立生态道德价值观、构建经济发展新模式、发挥社会主义优越性,最终推动技术的生态化转向。  相似文献   

12.
田志超  刘巍  何磊 《工会论坛》2007,13(6):92-93
以主体间性哲学为先导,教育主体的思想从主体性发展到主体间性,主体间性教育提倡教育的多个主体之间的平等、民主、和谐的对话交往,这种新的教育理念是对传统的教学对话发展重新思考与定位,提出现代教学模式下的"对话教学"。对话教学是教学交往的一个重要模式,有着其显著的特征。  相似文献   

13.
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是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目标—“美丽中国”在新农村的实施和体现,在综合分析、归纳总结国内外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理论探究的基础上,发现以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为视角,依托农民潜在主体自我意识、农村现实人文历史传统和农业生态自然资源优势,继续深入探究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增添其创新与活力,改变农村生产生活消费方式,增强农民主体能力和市场素质,逐步实现农业市场化、农民市民化与农村生态化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14.
政治生态学和压实"两种责任"的融合作为一个重大的学术问题可以从融合可能性、顶层设计、实践路径三个相关维度开展:落实"两种责任"本身的系统性决定了政治生态学涉及的可能性;作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大国,从顶层设计入手,设定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生态理念为解决上述问题的根本导向;基于以理念为导向、总结成果、直击问题,引入政治生态学理念,对压实两个责任提出局部生态污染治理的生态化解决建议.  相似文献   

15.
西方马克思主义在近代生态学兴起以及环境污染日益加剧的大背景下逐渐把目光转向了现代生态学,创立了生态马克思主义学说。生态马克思主义从诞生至今,经历了生态马克思主义、生态社会主义、以及马克思的生态学三个阶段,福斯特作为马克思的生态学的代表,从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分析了马克思的生态思想,指出了人与自然的辩证统一关系,进而分析了资本主义的弊端,指出了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必要性,对我们今天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具有重大意义,本文正是从此角度分析福斯特对马克思生态思想的重建.  相似文献   

16.
法律生态化具有规制生态环境问题、满足顶层设计要求、弥补现行法律制度生态保障不足的重要功能。该理论在生态价值保障的紧迫要求、缺陷完善和理论实践3个方面与海域使用权制度相契合,为其指明了生态化这一重要制度发展方向,进而在考察海域使用权制度现状的基础上,对海域使用权的主体、客体、内容和权利变动等进行生态化的规范或限制,以期更好地实现海域经济价值和生态价值的平衡。  相似文献   

17.
以唯物史观为指导,深度探讨和具体论证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性的生成方式,表现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性的生成形态,是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的重要基石,为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和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规律的深度探索提供了崭新的理论视角。要通过生产、交往、教育等对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性加以一定程度的新建。  相似文献   

18.
主体和客体是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一对基本范畴,思想政治教育中许多问题的阐述都离不开对思想政治主体和客体的理解及其它们之间相互关系的认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基于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观的反思,人们对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有了进一步认识,确立了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突出强调客体的主体性、能动性功能特点,增加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有效性,反映了时代的要求和社会的呼唤。与此同时,面对社会多样化的发展趋势产生的负面影响,在考虑社会个体主体性充分发挥的同时,应兼顾人的社会性和合作性。  相似文献   

19.
主体间性理论,推崇主体与主体之间的平等交往,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哲学范式和方法论原则。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间性转向,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它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缺失等局限。实现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转向需要树立民主平等意识、增强相互主体意识,需要尊重对象的个体差异,并施行开放、合理的教育模式。  相似文献   

20.
当代日本著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岩佐茂,站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上,从实践唯物论的角度深入剖析了资本的逻辑是如何造成环境破坏的,提出"控制自然"的实质是要"控制人与自然的关系",主张解决生态危机的根本出路在于构建以生活的逻辑为主导的生态社会主义,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思想。岩佐茂的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思想不但在理论上推进了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而且在实践上为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和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