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张武 《警界科海》2003,(6):32-34
将一个单独的颅骨与失踪人生前的照片进行比对,所得到的重叠像片如能达到解剖学关系上的一致,即可认定该颅骨是失踪人的颅骨,这就是颅像重合技术。武汉市公安局刑侦处和水上公安分局1997年引进这项技术以来,已进行了80余次鉴定,攻克了30余起疑难大案。该技术被破案里手们誉为“神探”。  相似文献   

2.
1案例资料简要案情及临床经过某男,63岁。2003年7月30日15时30分左右,被人用铁锤击伤右颞顶部,当时无意识丧失,送医院途中出现意识障碍并逐渐加重,躁动不安,呕吐1次,非喷射性。受伤当日17时左右头颅CT示右颞顶软组织肿胀,右颞顶凹陷性骨折;右颞脑沟内高密度影(照片1);双额及左颞部颅骨内板下裂隙状低密度影,其CT值(7Hu)近于脑脊液(照片2)。诊断:右颞顶凹陷性骨折;右颞蛛网膜下腔出血;额颞硬膜下积液。予保守治疗5d后出院,其间CT示左颞部颅骨内板下低密度影扩大(照片3),诊断左颞硬膜下积液。3周后无明显诱因出现头痛、头晕,并进行性加重。…  相似文献   

3.
颅像重合法对身源不明的颅骨个体识别已在国内开展二十余年,其依据是对送检的失踪人照片面部软组织与颅骨之间标志点、线的对应量度关系做出是否同一人的认定。经多年观察总结面部整容术的方法、部位及形态与颅像重合标志点、线量度间的影响问题,对于人群中是否有部分人是面部整容术后的面像判断,提出相关专业人员的鉴定分析方法。  相似文献   

4.
消息     
由公安部物证鉴定中心承担、中国人骨骼信息中心系《中国人正常生理常数数据库》的子课题,现已基本建成、开通。该信息中心包括标本室、实验室及计算机室三个部分。其中标本室包括骨骼标本室和X光片标本室,保存有已清理并有生前详细资料的骨骼标本420套,以及有确切出生年月日记载的480套少年儿童六大关节X光片;实验室购置了全套的人体测量设备;计算机室包括电脑、打印机、刻录机、扫描仪等设备已安装投入使用;150套有生前照片的颅骨及照片已用三维激光技术扫描,存入电脑中;500余篇进行骨骼研究的专业参考文献(中、英文)已建成文献检索系统…  相似文献   

5.
目的针对三维颅骨模型在初始姿态和分辨率上差异较大的情况,提出一种基于特征轮廓线的颅骨配准方法。方法首先,提取三维颅骨模型的眼眶、鼻框、颞骨、上颌骨以及下颌骨等轮廓线;然后,根据轮廓线的长度以及轮廓间的最短距离判断轮廓线的类型,并建立两个待配准颅骨在轮廓线上的对应关系,从而实现颅骨的粗配准;最后,通过添加权值的方式来改进迭代最近点(iterative closest point,ICP)算法,并采用该改进的ICP算法实现颅骨的细配准,从而达到两个颅骨精确配准的目的。结果通过将一个未知颅骨与颅骨数据库中的300个颅骨的配准实验表明,提出的基于特征轮廓线的配准算法可以实现三维颅骨模型的精确配准,并在细配准阶段取得了较高的配准精度和收敛速度。结论基于特征轮廓线的配准算法是一种快速、高精度的三维颅骨模型配准方法。  相似文献   

6.
<正>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颅脑损伤时常发生。据统计,就损伤部位及死亡原因而言,颅脑损伤均占首位。毛发、头皮、脑膜及颅骨对脑组织均有保护作用,但其物理特性的不同,决定了颅骨较毛发、头皮、脑膜要重要得多,对脑组织的保护价值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对颅骨损伤发生的机理、类型、使用价值等进行探讨分析,以期为广大同行借鉴共勉。1颅骨的构造1.1颅骨的起源及构成颅骨的起源较为复杂,顶骨起源于膜内成骨;筛  相似文献   

7.
<正> 一、颅骨钝器伤的生物力学研究本文从生物力学上对法医学的颅骨饨器伤进行了理论及实验的研究。应用壳体理论对各种颅骨损伤的力学机理进行探讨,并分析了打击过程中动量的传递及颈部影响等因素。实验研究结果表明,打击中冲量传递及打击力随时间的变化关系因各种不同的损伤形态而异。打  相似文献   

8.
目的采用激光扫描深度图像法和CT影像法,制作颅骨模型,并建立无身源颅骨模型数据库。方法收集各省(区)送检的59例无身源颅骨样本,采用三维激光扫描仪进行颅骨深度图像的采集;采用多排螺旋CT进行颅骨断层影像数据的采集。分别经处理后建立颅骨三维模型。利用3D打印技术实现数字颅骨模型的实体复制。建立具有颅骨信息查询和三维模型显示的无身源颅骨模型数据库。结果采用深度图像法可以获得颅骨的外表面模型,且通过调整扫描仪的参数使细节特征更清晰。采用CT断层影像法可以重建颅骨的内、外部结构,且对于牙齿具有更好的重建结果。建立数据库并将59例无身源颅骨样本信息和三维模型纳入数据库。结论三维建模和3D打印技术可实现对颅骨的重建和模型复制。无身源颅骨数据库的构建,可实现存储和管理颅骨样本的各类信息和三维数据,有助于查询和信息共享,对法医学实践有积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针对颅骨分辨率差异较大以及存在缺失的情况,提出一种基于特征点的的颅骨点云配准方法。方法该方法分为粗配准和细配准两个步骤,首先提取颅骨点云的特征点,并计算其特征序列以实现颅骨的粗配准,然后采用基于奇异值分解(singular value decomposition, SVD)的点云配准算法实现颅骨的细配准,由此实现颅骨的最终精确配准。结果实验一个未知颅骨与260个颅骨进行配准,找到了一个最为相似的参考颅骨,结果表明,该基于特征点的颅骨配准方法比已有的一些方法在配准精度和速度方面有了显著的提高。结论因此说,提出的基于特征点的颅骨配准方法是一种快速精确的颅骨配准方法,可以实现不同分辨率和缺失颅骨的有效配准。  相似文献   

10.
人类颅骨面貌复原研究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颅骨面貌复原(facial reconstructionfrom skull)是人类学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古人类学作为再现古代人类,体质人类学作为再现多种民族和历史名人,法医人类学作为个体识别等的重要手段。目前,颅骨面貌复原大体分为以下几个步骤:(1)根据颅骨判别年龄、性别和种族;(2)翻制颅骨的石膏模型;(3)在颅骨石膏模型上按收集或测得的面部软组织厚度用软塑胶  相似文献   

11.
成人颅骨宽度的性别判别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用颅骨判定性别提供依据。应用判别分析方法对收集东北地区已知性别成年男性和女性颅骨40具的颅骨宽度10个指标的性别差异进行分析。结果发现,10个指标中有7项性别差异显著(P<0.05),应用判别分析方法获得4个判别函数方程式,其判别率为96.3%~97.5%,本研究为可用颅骨判定性别提供新的依据。  相似文献   

12.
<正> 1 案例资料简要案情 张某,女,19岁。某日被人发现死于宿舍内。据调查,死者生前常诉头痛头晕,服药不能缓解,死亡当日诉不适后回宿舍休息。尸体检验 死者身穿一套睡衣,发育正常,营养中等。尸长,155cm,发长28cm;结膜充血,瞳孔等大等圆,直径0.6cm;尸斑存在于背侧未受压处,尸僵存在于各大关节;口唇粘膜及四肢紫绀。解剖见硬脑膜与颅骨内板粘连较紧,蛛网膜下腔广泛性出血,大脑底部视交叉附近有-3.5cm×3cm的血凝块(照片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颅骨部分测量指标间的相关性,以期建立在对破损颅骨进行颅骨面貌复原时,利用尚存指标推断缺失指标的方法。方法用人体骨骼测量仪对41个男性颅骨的颅长、颅宽、颅高等14个指标进行测量,将测量值输入SPSS统计软件,找出相关性好的指标,建立各指标间相互推断的回归方程。结果部分测量指标间呈中度以上相关,应用逐步回归的方法得出回归方程24个,方差检验均具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本研究所建立的回归方程可为法医人类学和考古人类学的颅骨修复提供备选方法。  相似文献   

14.
1案例资料宋某,男,19岁。2008年9月11日因故被多人打致颅骨后枕部骨折。现场收集遗留物七环刀一把,该刀全长52cm,刀柄为木质(长15cm),刀体为铁质(长37cm)、重约4kg,刀背呈直线形(厚2mm),刀刃呈弧线形,较钝,刀刃前段可见数处豁口。铁质油漆桶一个,桶高31cm,桶底面直径为32cm,重约5.5kg,桶口边缘较钝,呈卷边状,桶底边缘较锐利,厚0·6cm(照片1)。当地鉴定本部门依据宋某头皮创口较明显的表皮剥脱及钝器损伤特征性的颅骨外板线状骨折认为,宋某左枕部颅骨骨折为铁质油漆桶较锐利的底边直接打击所致,头部倒“U”型创口为头皮在铁桶切线作用力下撕脱形成。因有异议,故来我处要求对后枕部损伤的机制重新鉴定。法医学检查:伤后48d进行法医学检查。左耳廓后颞枕部可见一折线状瘢痕,大小为7.0 cm×0·2 cm,瘢痕对位较齐,周围皮肤未见明显痂皮形成(照片2),与该瘢痕相连处可见一弧线状瘢痕,大小为17.0 cm×0·2 cm,部分瘢痕周围可见大量痂皮附着。两瘢痕相连呈倒“U”型(照片2)。头部CT示左枕骨内板粉碎性骨折,骨折片散在分布,左额部可见低密度颅内积气影(照片3)。骨外板呈弧线性骨折(照...  相似文献   

15.
根据颅骨骨缝构型的同一认定,国内外已经进行过不少这方面的研究。颅骨骨缝的构型如同指纹,各不相同;颅骨骨缝的构型不仅在同一个体的不同部位有所不同,即使在同一骨缝也可存在不同的构型[1]。各颅骨缝愈合的年龄不同,其中额中缝通常愈合年龄较早,像额中缝未愈合的情况在正常成  相似文献   

16.
<正> 作者采用X线摄影法对224名(男性100名,女性124名)中国汉族成年受试者,进行颜面部标志点与颅骨的重合投影相关的规律的研究。本文从法医人类学的角度,揭示了人颜面部和其颅骨在平面投影关系上的相关规律,发现了它们之间在在着极其密切的同一性和排异性,并且发现了在人头处于不同摄影的方位角  相似文献   

17.
1988年本市一家个体小卖部姐妹两人被杀。第一具尸体(17岁)在颞部皮肤有两行规整平行的,中括号状皮肤出血花纹见照片1,切开皮肤见左颞部皮下组织广泛出血,颅骨呈粉碎性凹陷性骨折。第二具尸体(19岁)左面颊有一行现整的梯子形皮下出血花纹见照片2经实验比对证实,上述二具尸体上的损伤为一直径25mm的小竹节形螺纹钢打击所致。讨论根据损伤形态及致伤物形状分析,照片1上的损伤为该螺纹钢的纵纹面打击形成。由于螺纹钢纵效及其两侧的部分横纹打击软组织时,压迫血液流向周围未受压处,使周围未受压处的毛细血管内流体静压瞬间升高,再…  相似文献   

18.
西南地区成人面颅骨的性别判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建立适合西南地区成人的颅骨性别判定函数。方法性别明确的颅骨67个,测量颅骨最大长、颅骨最大宽、颅高等16项指标,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建立单一变量及多变量性别判定方程,并对5个无名颅骨进行回带检验。结果 16项指标中有13项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男性大于女性,单变量函数推断性别以鼻高(男78.4%,女83.3%)、颅骨最大长(男83.8%,女73.3%)准确率较高。多变量性别判定函数以颅周长、鼻高贡献最大,判定准确率男89.2%,女90.0%。结论单变量推断颅骨性别以鼻高或颅骨最大长较为理想,但以颅周长、鼻高联合推断性别准确率更高。  相似文献   

19.
颅骨缺损修复是法医人类学、体质人类学及考古学、颅面外科中的热门研究方向之一。基于CT影像学数据,计算机辅助的颅骨缺损虚拟三维修复方法在颅骨缺损修复领域有着广阔前景。近年来,随着计算机算法、软件的不断开发与迭代,虚拟三维修复颅骨缺损的方法呈现不同的路径与多元性。本文旨在总结近20年间发表的基于CT影像学的计算机辅助颅骨缺损虚拟三维修复方法并进行归纳整理,探究当前颅骨缺损三维修复方法的研究进展与目前存在困境。  相似文献   

20.
案情李某,男,22岁。某日上午11时,被杨某用脚猛踢头、胸及要背部约10分钟,李某被打后呻吟不止.15分钟后死亡。尸检左锁骨中线下第五助处有5×2cm皮下出血,左第4、5肋间肌有9×4cm出血,左第5肋骨前端不完全性骨折。心脏重300g,心隔面房室交点上方有1.7×1.2cm出血灶(照片1)。切开见挫伤处心外膜、右心房肌层及心内膜下出血,尤以卵圆窝与冠状窦口间房室结区明显。冠状动脉未见异常。头顶部有6×2.5cm帽状健膜下出血。颅骨无骨折,其它脏器淤血。照片1.心膈面房室空点上方1.7×1.2cm挫伤灶病理检查挫伤灶内心房肌纤维挫碎、分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