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4 毫秒
1.
目的运用核磁共振研究甲基苯丙胺(MA)亚急性中毒大鼠血清和尿液代谢物变化,寻找可能的生物标志物及其代谢通路,为MA中毒及滥用的毒理机制提供思路。方法 16只SD大鼠随机分为亚急性中毒组和对照组,以腹腔注射MA建立亚急性中毒模型。运用1H-NMR结合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方法分析MA中毒大鼠与对照组的血清和尿液。结果以VIP1和P0.05筛选出7种差异代谢物分别为2-酮戊二酸、醋酸盐、甲胺、肌酐、丙酸、琥珀酸和甘氨酸,尿液中2-酮戊二酸、甲胺、肌酐、甘氨酸呈上升趋势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与差异代谢物相关的代谢通路为天冬氨酸、丙氨酸和谷氨酸代谢和柠檬酸循环。结论 2-酮戊二酸、甲胺、肌酐、甘氨酸可作为MA亚急性中毒的潜在生物标志物,天冬氨酸、丙氨酸和谷氨酸代谢和柠檬酸循环代谢途径参与MA亚急性中毒代谢过程,为MA中毒机制及鉴定MA滥用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简称甲维盐)中毒死亡小鼠的致死血浓度、靶器官组织、毒物蓄积库和死后毒物再分布的特征。方法采用灌胃法建立中毒小鼠模型,动态观察急性中毒组、亚急性中毒组小鼠的主要中毒症状和临床死亡时间。观察中毒死后小鼠各器官组织病理形态学改变,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测定死后0、24、48、72h甲维盐体内分布及死后再分布,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中毒小鼠的致死血浓度和死后各时间点的血中甲维盐浓度。结果中毒小鼠均在灌胃后15~30 min内依次出现神经、呼吸系统症状。急性中毒组小鼠的临床死亡时间为(45.8±7.9)min,亚急性中毒组为(8.0±1.4)d。甲维盐的急性致死血浓度范围为447.164 0~524.463 5 mg/L。光镜及荧光显微镜下各器官组织均见明显的病理改变;小鼠中毒死后72 h内,血、心、肝、脾、肺、肾及脑甲维盐浓度变化具有规律性(P0.05)。结论甲维盐中毒作用的主要靶器官为心、肝、肾、肺、脑和接触部位(胃),其主要蓄积库为肾、肝,甲维盐在小鼠体内存在死后再分布现象。  相似文献   

3.
毒鼠强中毒的凋亡细胞研究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4  
Cheng YB  Liu NG  Zhang JH 《法医学杂志》2002,18(3):137-139,143
目的通过动物实验,研究观察在不同剂量下毒鼠强中毒后不同时间各器官的病理学变化,以期为法医学鉴定提供指标。方法建立小鼠毒鼠强中毒的实验模型,通过常规H.E染色及凋亡细胞检测技术对小鼠毒鼠强急、慢性中毒后脑、心、肝、肾等器官的病理学改变进行系统研究,并对研究结果进行计算机病理学图像分析;对中毒实验组的小鼠上述器官检材进行毒物分析。结果慢性中毒组小鼠在中毒后的不同时间段内,脑、心、肝、肾等器官凋亡细胞数均高于正常对照组及急性中毒致死组,且同一器官的凋亡细胞数在不同中毒时间段内有所差异,差别均有显著性;不同器官的凋亡细胞数的峰值在不同中毒时间段内亦有所不同。急性中毒组小鼠各器官的毒物分析结果为阳性,慢性中毒组均为阴性。结论慢性毒鼠强中毒,在临床症状不明显及法医毒物分析难以检测的情况下,应用凋亡细胞检测技术可成功检测出机体的主要器官的病理学改变,表明小剂量、慢性中毒对机体仍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利用代谢组学技术研究急性氰化物中毒大鼠血浆中小分子代谢物的变化,寻找差异代谢物,分析与氰化物中毒相关的代谢途径,进而研究氰化物中毒的机制。方法 将健康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和实验组(雄性,每组5只),实验组灌胃3.2 mg/kg(1/2LD50)氰化钾溶液建立氰化物急性中毒模型,对照组灌胃等剂纯水,灌胃后分别于45 min,24 h,120 h眼眶静脉采血,通过高效液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采集大鼠血浆代谢谱,根据主成分分析(PCA)、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OPLS-DA)以及t检验和变异倍数分析筛选差异代谢物,并通过KEGG(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数据库进行代谢通路分析。结果 筛选出19个与氰化物中毒相关的差异代谢物,且随时间变化差异代谢物的种类存在差异,主要涉及胆汁分泌、氨基酸代谢等共11条代谢通路。结论 可将牛磺胆酸盐和牛磺鹅胆酸盐作为氰化物中毒潜在生物标志物,马尿酸可以作为两者的辅助指标,也可根据差异代谢物的不同进行服药时间的初步推断。氰化物会对机体酶的活性和能量代谢过程产生影响,且可能造成肝脏损伤。  相似文献   

5.
目的基于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分析百草枯中毒模型小鼠血清代谢谱的变化,研究其代谢组学特征及其密切相关的代谢产物,探讨其分子机制及特征代谢物的潜在临床价值。方法灌胃30mg/kg百草枯建立百草枯中毒小鼠模型,应用GC-MS技术对血清样本进行检测,对检测结果应用主成分分析、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进行模式识别,然后通过变量重要性因子、t检验,结合数据库检索筛选出具有显著差异的代谢物。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血清中的肌酐、脯氨酸、柠檬酸、琥珀酸、牛磺酸、苏糖酸、富马酸、甘氨酸、磷酸甲酯含量增加(P 0.05),而软脂酸、生育酚、色氨酸和6-磷酸葡糖酸含量减少(P 0.05)。结论通过对百草枯中毒模型小鼠血清代谢组学分析,证明代谢组学方法用于百草枯中毒研究是可行的,找到了与百草枯中毒密切相关的代谢信息,有助于阐明百草枯中毒机制。  相似文献   

6.
目的 随着新型合成大麻素的演变,其在体内代谢速度增快,对原药的检测难度增加,为确定是否吸食合成大麻素,其生物标志物可以作为强有力的证据,常见的代谢模型有体内代谢模型和体外代谢模型。方法 本研究采用液相色谱-高分辨质谱技术检测斑马鱼体内代谢模型和人肝微粒体体外代谢模型中MDMB-4en-PICA的代谢情况,并使用Trance Finder 4.1通用版进行数据采集和Compound Discoverer 2.1版本进行代谢物鉴定。结果斑马鱼模型代谢产生26种代谢物,人肝微粒体模型代谢产生17种代谢物,总共32种代谢物,其中包括23种Ⅰ相代谢物和9种Ⅱ相代谢物,涉及10种代谢途径。结论 结果显示,两种模型中二氢二醇代谢物(M16)的峰面积均最高,其次是羟基化代谢物(M22),而且具有一定的特异性,可以推荐作为MDMB-4en-PICA潜在的生物标志物。  相似文献   

7.
目的采用代谢组学技术研究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大鼠尿液中代谢物谱,筛选出可用于DVT诊断和法医学鉴定的小分子生物标志物。方法建立下腔静脉完全结扎DVT大鼠模型,分为模型组、假手术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0只。模型组和假手术组大鼠在建模后48 h于代谢笼中收集24 h尿液,同时对照组收集24 h尿液。核磁共振检测其代谢物谱,SIMCA-P 14.1软件进行模式识别,通过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rthogonal PLS-DA,OPLS-DA)模型中的变量权重重要性排序(variable importance in projection,VIP)值结合Mann-Whitney U检验,寻找尿液中差异代谢物。结果模型组、假手术组和对照组大鼠尿液的代谢轮廓呈现显著性差异。通过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partial least squares method-discriminant analysis,PLS-DA)模型可以有效判别模型组、假手术组与对照组。与对照组大鼠相比,DVT大鼠尿液中亮氨酸、谷氨酰胺、肌酸、肌酐和蔗糖水平上调,3-羟基丁酸、乳酸、丙酮、α-酮戊二酸、柠檬酸和马尿酸水平下调。结论 DVT大鼠尿液中的差异代谢物有望成为该疾病的候选生物标志物,该结果可为DVT的诊断、治疗和法医学鉴定提供研究基础。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溴敌隆及其代谢物-苄叉丙酮在中毒致死犬体内死后分布规律,为溴敌隆中毒检材的采取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分别经口给予犬2倍和4倍LD_(50)溴敌隆,待其死亡后迅速解剖取材,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测定心血、外周血、尿、胆汁、心、肝、脾、肺、肾、脑、左下肢肌、膀胱、胃、胃内容、胰等脏器和体液中溴敌隆和代谢物-苄叉丙酮的含量。结果犬经2倍和4倍LD_(50)溴敌隆灌胃染毒后3d开始出现出血症状,(178.40±20.94)h后死亡。溴敌隆和代谢物-苄叉丙酮在各组织脏器及体液中的死后分布为:溴敌隆2LD_(50)组溴敌隆:胆汁尿、肝、心、肾心血、外周血、脾、肺等;苄叉丙酮:胆汁、尿、心血、外周血、肺、胃内容中含量高于其他脏器。溴敌隆4LD_(50)组溴敌隆:胆汁、尿肝、外周血心血、胃内容物等脏器。苄叉丙酮:胆汁、尿、肺浓度高于其他脏器。结论溴敌隆及其代谢物-苄叉丙酮在中毒致死犬体内死后分布不均匀,溴敌隆在胆汁、尿、肝脏、心血和外周血含量较高,代谢物-苄叉丙酮在胆汁、尿、肺较高。胆汁、尿、肝脏、心血、外周血可作为疑似溴敌隆中毒毒物分析的检材。  相似文献   

9.
Zhu XJ  Chen LP  Li K  Xu YC  Ke Y  Wang ZY 《法医学杂志》2007,23(1):23-25
目的研究钾中毒致死家兔的尸体组织形态学变化特征,为钾中毒致死的法医学鉴定提供客观依据。方法采用浓度为0.3%和1%的氯化钾溶液,分别以全速和100滴/min的速度静脉输注家兔至其死亡,肉眼、光镜及透射电镜下观察尸体心、脑、肾形态学变化,比较两种不同输液方式下形态学变化的差异。结果输钾致死的家兔心脏显著扩张淤血,心肌呈缺血缺氧改变,心肌肌节长短不一,Z线变宽、聚集或消失;肾小球毛细血管收缩,包曼氏囊扩张,足突绒毛化、融合;脑组织中可见凋亡及吞噬现象。上述改变均以1%组为著。结论心脏及肾脏的一些形态学改变可作为钾中毒死亡法医学鉴定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2′-氯地西泮及其代谢物(地洛西泮、氯甲西泮、劳拉西泮)在大鼠体内分布及代谢规律,为2′-氯地西泮相关案件的检验提供实验数据。方法40只SD大鼠随机分为4组,禁食12h,按2.625mg/kg 2′-氯地西泮灌胃给药,第一组给药后不同时间点经大鼠尾静脉采血,第二组为采血空白对照组,第三组给药30min后处死,取心、肝、肺、肾、脑、睾丸,经乙酸乙酯液液萃取后用高效液相色谱-三重四极杆质谱检测2′-氯地西泮及代谢物含量,第四组为分布空白对照组。结果2′-氯地西泮进入体内后,迅速代谢分布,在20min内达到血液最高浓度。2′-氯地西泮及代谢物在各器官中的分布特点为:肝>脑>心脏>肾>睾丸>肺。结论经灌胃2′-氯地西泮进入大鼠体内后,监测2′-氯地西泮及其代谢物在大鼠体内的分布及降解规律可以为2′-氯地西泮相关案件的检验鉴定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1.
本文报告斑蝥急性中毒的实验病理学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大鼠血白细胞增高,淋巴细胞比值下降;血清GPT、GOT及BUN增高;肾G6P酶和ATP酶活性下降;脾、肾脏器系数增大;肾、肝细胞变性、坏死明显,淋巴器官的淋巴细胞变性坏死显著,胃、肠、膀胱等粘膜有出血、坏死。提示急性斑蝥中毒对淋巴组织具有免疫抑制作用,其中毒靶器官为淋巴器官、肾和肝。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近年来,非正规医美机构使用“PROAEGIS”“TKTX”“超强眼部舒缓乳”等假劣麻醉药膏用于文眉、文身,其中利多卡因、丁卡因或其他局麻药单一或混合为主要成分,本文总结了此类假劣麻醉药膏特征和利多卡因、丁卡因的中毒及死后毒物学特点,为法医毒物分析工作者提供借鉴。方法 介绍本实验室一例涂抹“PROAEGIS”假劣麻醉药膏致死案例,同时检索了已报道利多卡因、丁卡因相关死亡案例、中毒研究文献24篇,回顾性分析了利多卡因、丁卡因的中毒特征、体内代谢、分布、死后毒物学数据等。结果 利多卡因起效快、持续作用时间短,丁卡因起效慢、持续作用时间长,血药峰值浓度分别在5μg/mL、2μg/mL以下安全,但丁卡因安全范围窄,剂量和配比使用不当易发生中毒或过敏性猝死,喉头水肿是其典型特征;利多卡因、丁卡因在体内均易代谢,利多卡因主要代谢物为单乙基甘氨酸二甲苯胺(MEGX),丁卡因主要代谢物为对丁氨基苯甲酸(BABA);本案死者心血中检出利多卡因、对丁氨基苯甲酸,含量分别为1.8μg/mL、 9.32μg/mL,未检出丁卡因,单乙基甘氨酸二甲苯胺未检验。结论 利多卡因常与丁卡因或其他局麻药物联合使用,且...  相似文献   

13.
急性及己中毒的实验病理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及己对小鼠毒性作用的病理变化及其毒作用机制。方法应用及己水煎液对小鼠经口急性染毒,进行组织病理学观察血清生化、凝血机能检测。结果及己对小鼠的半数致死量(LD50)为41.12g/kg;染毒小鼠血清ALT和BUN升高;血液血小板计数减少、凝血时间延长;肝、脾、肾器官系数增大;肝、肾、心肌细胞变性、坏死明显,全身诸多器官淤血、出血性改变。结论及己毒作用的主要靶器官或靶组织是肝脏、肾脏、心脏和全身血管。毒作用机制是对线粒体、内质网等膜性结构及体内凝血机制的破坏。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心肌缺血-致命性心动过缓大鼠血清代谢特征。方法制作心肌缺血-心动过缓-死亡(myocardial ischemia-bradycardia-sudden cardiac death,MI-B-SCD)大鼠模型,以假手术组为对照组,应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检测死后血清代谢谱,结合代谢组学策略分析血清代谢特征。结果 MI-B-SCD大鼠血清代谢轮廓与对照差异显著。与假手术组相比,MI-B-SCD大鼠血清赖氨酸、鸟氨酸、嘌呤、丝氨酸、丙氨酸、尿素、乳酸含量明显升高;琥珀酸、棕榈酸、酮己二酸、甘油醛、己烯二酸、辛二酸含量明显下降,其中多种差异代谢物之间存在相关性。结论 MI-B-SCD大鼠血清代谢显著改变,赖氨酸与嘌呤有较高的诊断MI-B-SCD价值,可望为心源性猝死的法医鉴定及临床防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溴鼠灵中毒大鼠尿液的代谢特征,揭示溴鼠灵干预对大鼠毒性作用的分子机制。方法通过构建大鼠溴鼠灵中毒模型,采用高效液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time of flight mass spectrometry,HPLC-TOF-MS)获取大鼠尿液代谢轮廓,并用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rthogonal partial least squares-discrimination analysis,OPLS-DA)进行多变量统计分析,找出与溴鼠灵毒性作用密切相关的差异代谢物。结果 OPLS-DA得分图显示给药前后不同时间的大鼠尿液样本代谢物轨迹在各时间段内相似度较好,呈现各自聚类现象。比较溴鼠灵给药前后大鼠尿液样本,筛选出22个与溴鼠灵毒性相关的差异代谢物。结论溴鼠灵主要通过干扰大鼠体内的三羧酸循环、糖酵解、鞘脂代谢和色氨酸代谢等代谢通路发挥毒性作用,且溴鼠灵毒性作用具有累积效应。基于尿液HPLC-TOF-MS代谢组学方法可为溴鼠灵毒性作用的分子机制研究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6.
芬太尼中毒死亡大白兔体内分布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建立芬太尼中毒致死的动物模型,探讨芬太尼在致死大白兔体内的分布规律。方法用6只雄性大白兔按5.4mg/kg(2LD50)经耳缘静脉推注芬太尼注射液,大白兔死后迅速解剖并提取心、肝、脾、肺、肾、脑、肌肉、睾丸、胃、心血、周围血、胆汁和尿液,用正己烷∶乙醇(20∶1)萃取,利用UPLC-MSn法检测各组织和体液中芬太尼含量,使用SPSS15.0进行方差分析,均数两两比较的SNK法进行统计分析。检验水准为α=0.05。结果实验大白兔给药后1min出现颈项强直、四肢抽搐等中毒症状,平均4.7min因呼吸抑制而死亡。死后肺内芬太尼含量最高,其次是肾和心,而尿液中含量较低。结论本实验的结果与相关案例报道基本吻合,提示肺、肾和心脏是芬太尼中毒案件鉴定的理想检材,芬太尼在致死大白兔体内的分布规律可为相关案件的鉴定提供一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17.
Zhu XJ  Li XY  Li K  Chen LP  Ke Y  Wang ZY 《法医学杂志》2007,23(4):244-246,249
目的研究家兔钾中毒死亡后的尸体化学变化特征,为钾中毒的法医学鉴定提供参考。方法采用浓度为0.3%和1%的KCl葡萄糖溶液分别以全速和100滴/min的速度输给家兔,至其死亡,测定家兔输液前后血、尿电解质浓度,比较两种不同输液方式所致钾中毒死亡后尸体化学变化特征。结果输钾前后,家兔血清K (SK)浓度升高,血清Na 、Ca2 、Cl-及HCO3-浓度均降低,全血K (TK)及血清Mg2 浓度变化无显著性差异。0.3%KCl组致死输液时间长于1%组(P=0.006),致死输钾量无显著性差异(P=0.062);TK、血清Na 、Mg2 及Cl-浓度变化值具有显著差异,SK、Ca2 、HCO3-浓度变化值无显著差异;尿量和尿液各电解质浓度指标未见显著性差异。结论尸体SK、TK及血清Mg2 浓度升高,有助于钾中毒的法医学死后诊断。  相似文献   

18.
目的 通过非靶向代谢组学技术分析脑干创伤性轴索损伤后30 min的差异代谢物和关键代谢通路。方法将10只(8周龄,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组)和脑干创伤性轴索损伤组(TAI组),每组5只。采用Marmarou模型建立SD大鼠脑干创伤性轴索损伤模型,并以生命体征测量、HE染色和嗜银染色进行模型评价。采用UPLC/TripleTOF-MS系统分析TAI组和Sham组脑干组织的代谢物变化,筛选差异代谢物和分析差异代谢通路。结果 与Sham组相比,TAI组被打击后立即进入不同程度的昏迷状态,伴有生命体征紊乱,伤后30 min发现脑干存在弥漫性轴索损伤。代谢组学分析筛选出差异代谢物包括月桂酰二乙醇酰胺、邻苯二甲酸单乙基己基酯、PE(20:5(5Z,8Z,11Z,14Z,17Z)/24:1(15Z))、PC(16:0/16:1(9Z))、(2E,6Z)-十二二烯酸甲酯、六甲密胺,涉及代谢途径包括甘油磷脂代谢、甘油脂代谢、花生四烯酸代谢、逆行内源性大麻素信号、自噬-动物、糖基磷脂酰肌醇(GPI)-锚定生物合成。结论 利用UPLC/TripleTOF-MS技术进行大鼠脑干早期TAI的代...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对甲拌磷急性中毒致死大鼠脏器中乙酰胆碱(ACh E)、丁酰胆碱(BCh E)、对氧磷酶1(PON-1)和原癌基因蛋白(FOS)m RNA的表达研究,筛选出表达变化有统计学意义的脏器和中毒相关基因,探讨其在死亡原因推断中的价值。方法健康成年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和急性中毒死亡组,分别取心、肝、肺、脑和肠,提取总RNA,加入目的基因ACh E、BCh E、PON-1、FOS和内标基因β-肌动蛋白(β-actin)引物逆转录成c DNA后,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RT-PCR)检测各组c DNA的相对表达量的变化,并对各组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肝脏中ACh E、BCh E和FOS m RNA的表达均上调(P0.05),ACh E m RNA在肺和脑中的表达均下调(P0.05)。结论肝脏和ACh E分别可以作为甲拌磷急性中毒致死的靶器官和基因表达标志,能为今后急性甲拌磷中毒的临床诊断与死亡推断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大鼠甲醇中毒后血液及体内主要组织中甲酸的浓度及分布特点。方法将SD大鼠分为对照组、中毒3 d组和中毒7 d组,中毒模型按照首剂量8 m L/kg给予大鼠甲醇灌胃,24 h后给予减半剂量4 m L/kg再次灌胃,在首次灌胃后的3 d和7 d将大鼠引颈处死,采心血并提取肝、肾、脑、心和胃组织,利用高效液相色谱仪检测其中的甲酸含量。结果甲酸在组织中的浓度高于血液中;与中毒3d组比较,中毒7d组脑和胃组织内的甲酸质量浓度有一定的增加趋势,而肝和肾组织中的甲酸质量浓度有所下降(P0.05)。结论高效液相色谱法可以作为一种准确检测甲酸的定性定量方法。大鼠甲醇中毒后,其代谢产物甲酸在血液及组织中均有蓄积,在器官组织中的蓄积更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