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年来,一些地方人大常委会相继开展了专题询问这一监督形式。实践中,为保证专题询问有序进行,会前对询问内容、询问对象、询问时间,甚至问什么、答什么、谁问谁答,都做了周密安排。有人认为,常委会组成人员行使询问权,想说什么、该问什么,均受  相似文献   

2.
专题询问是询问的衍生与拓展,是人大常委会有计划、有组织、有重点地就某一方面的工作集中开展的专门询问活动。自2010年6月全国人大常委会首次开展专题询问以来,一些地方人大常委会相继开展了这项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如何进一步认识专题询问的实践意义与作用、规范专题询问的基本程序与方法、增强专题询问的实效?下面,笔者谈一些粗浅的认识和看法。认识上:明确"为啥问"询问是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会会议审议议案和有关报告时,本级人民政府或者有关部门、人民法院或者人民检察院应当派有关负责人员到会,听取意见,回答询问。”由此可见,行使询问权是人大依法履行职责、监督国家机关工作的重要形式。专题询问遵循了询问的主体、内容和程序规定,实质上是对询问这种法定监督形式的创新和发展。所以,专题询问也适用以上的法律规定,具有较强的法定陛。  相似文献   

3.
监督法出台以后,各地都积极探索开展询问工作,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有的地方人大在行使询问权过程中也存在摆摆样子、走走过场的现象,其实质还是不愿也不敢充分行使询问权。因此,我们认为,开展专题询问工作,人大要有足够的勇气,要有一股盯紧问题不放松的硬气。从2009年开始,南湖区人大常委会每年都选择2-3个热点问题,向区政府  相似文献   

4.
《人民政坛》2010,(11):44-44
<正>《人民政坛》编辑部:在审议议案和报告时,向有关国家机关提出询问,已日渐成为人大代表的共识。作为一名基层人大代表,我对询问这一监督方式还有些困惑。能否从实践操作的层面,谈一谈提好询问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相似文献   

5.
以立法的形式将专题询问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将之转化为有效的法定监督形式,是完善专题询问的前提。  相似文献   

6.
询问权是人大法定的监督权,是对"一府两院"工作不清楚、不理解、不满意的方面提出问题,要求被询问部门作出说明、解释的一种活动。2010年,随着全国人大常委会就保障住房建设、教育中长期规划工作对国务院进行专题询问后,全国各地人大纷纷"试水",目前已成常态化的监督模式。2011年、2012年,重庆人大常委会分别就农户万元增收、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工作进行了专题询问。此后,专题询问这一监督问政方式迅速在全市各级人大推广开来,不断探索创新,收到了实实在在的成效。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一些地方人大常委会开展专题询问,为保证会议有序进行,会前对询问内容、询问对象、询问时间,甚至问什么、答什么,谁问谁答,都做了周密安排。有人认为,常委会组成人员行使询问权,想说什么、该问什么,均受宪法和法律保障,会前早作安排,少了真刀真枪的交锋,询问的监督作用就难以真正发挥。  相似文献   

8.
张维炜 《中国人大》2010,(13):17-17
对政府部门询问是法律赋予人大的监督权力,此次专题询问是全国人大常委会有组织、有准备地集中对特定议题进行问答的活动,也是全国人大常委会首次尝试这种监督方式。作为一名记者,非常庆幸能亲身见证全国人大常委会在监督工作方面的一次重大突破。  相似文献   

9.
钱昊平  莫南 《浙江人大》2012,(10):24-27
自全国人大常委会首开专题询问先河以来,国内20多个省级人大常委会也已开展,更多的市、县级人大常委会也纷纷尝试。尽管专题询问存在着刚性不足等局限,但在增强人大监督力度和实效上,影响深远。开展专题询问,是本届全国人大的破冰之举。询问和质询是人大对‘一府两院’实施监督的法定形式。根据监督法和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加强经济工作监督决定的精神,今年我们将选择代表普遍关心的问题听取国务院有关部门专题汇报,根据有关法律的规定,要请国务院有关部门主要负责同志到会听取意见、回答询问、答复问题。2010年3月召开的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吴邦国委员长在全国人大常委会工作报告中对依法开展专题询问作出部署。  相似文献   

10.
《今日海南》2011,(8):5-5
海南省人大常委会7月21日召开联组会议,首次对海南省政府一位副省长和6个相关政府职能部门主要负责人开展“海南省保障性住房建设工作情况专题询问”。此次专题询问是海南省人大常委会首次依法开展的专题询问活动,选择民生项目中社会关注度较高的保障性住房建设情况作为询问问题,是人大监督政府工作的新方式。  相似文献   

11.
人大询问制度,是指人大代表和常委会组成人员在人代会或常委会会议召开期间,在审议议案和有关报告时,向到会的有关的国家机关和有关部门提出问题,由有关国家机关的负责人或负责人员作出答复的制度。该制度由询问主体、询问对象、  相似文献   

12.
"一定要防止流于形式、防止走过场."张德江委员长8月2 9日在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首场专题询问结束时,对今后开展专题询问提出的严肃要求.可以说,这是对专题询问的一条带有根本性的要求. 询问权是法律赋予人大一项重要的监督权力,是人大监督权的题中应有之义,行使好这一权力,是法律的要求、人民的期待、代表的呼声,也是政府的愿望.  相似文献   

13.
专题询问因兼具"韧性"与"刚性",有利于增强监督实效,彰显人大的权威,因而备受推崇。然而,在实际操作中,法律规范的缺失使专题询问的实效性大打折扣。以各地的专题询问办法为研究对象,分析不同地区对专题询问准备、实施以及监督落实三个阶段中重要事项规定的异同,以此为基础提出专题询问规范化的具体设想。  相似文献   

14.
依法行使询问权,是《监督法》授予各级人大常委会开展监督工作的法定形式。继去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首行询问权后,上海是较早跟进此项监督工作的省市之一。由于《监督法》对各级人大常委会行使询问权的规定比较原则,本市也没有制定具体的实施办法,因此在初尝初试阶段,操作上也难免会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行深入研究和完善。  相似文献   

15.
李小健 《中国人大》2011,(13):21-21
全国人大常委会首次开展专题询问一年以来,专题询问这一监督方式在社会上引起很大反响,深受各方好评。地方各级人大常委会纷纷围绕各自实际情况。先后启动专题询问。  相似文献   

16.
杨磊  李涛 《人大建设》2012,(2):46-47
“这一段桐柏电视台是怎么了?以前我买的那种药,前几天还播得十分闹人,这两天怎么不见踪影了?”  相似文献   

17.
询问的本质是一种侦查活动,“问”是形式,目的在于收集、核对证据,查明犯罪嫌疑人。“询问”在公安司法实践中暴露出缺陷,它字面上不能达意,它的音、形都跟“讯问”相近,容易混淆。建议用“侦询”来取代它。  相似文献   

18.
曹众 《新疆人大》2013,(5):36-36
专题询问从尝试到常态,发端于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  相似文献   

19.
2010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先后3次开展专题询问,如同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在各地引起强烈反响,地方人大常委会积极跟进,使专题询问常态化趋势日益显现。因此,加强理性思考和实践总结,切实增强对专题询问的理解力、创造力和执行力,应当说就成了当前摆在地方人大干部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20.
杨原 《公民导刊》2013,(3):27-27
专题询问是人大对"一府两院"实施监督的法定形式,可以"问钱",可以"问粮",也可以"问医",更可以"‘问法",其法律依据是监督法第34条。法律规定,各级人大常委会会议审议议案和有关报告时,本级人民政府或者有关部门、人民法院或者人民检察院应当派有关负责人员到会,听取意见,回答询问。专题询问不是专挑政府部门"毛病"、"揭短",而是通过专题询问这一监督方式,最终推动实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