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人类心脏节律主要受窦房结调控,纤维化对窦房结起搏复合体的结构和功能完整性有重要调节作用。在生理状态下,窦房结中纤维化的量与心率呈负相关,与年龄、心脏大小呈正相关,并可维持心率相对稳定。窦房结病理性纤维化可能导致不同类型的心律失常引起猝死。明确窦房结病理性纤维化相关机制将为临床治疗窦房结纤维化提供靶点,也可为法医病理学工作者提供诊断依据。本文回顾了窦房结病理性纤维化的主要机制,包括窦房结内心脏成纤维细胞异常激活、心外膜脂肪组织增生、钙钟紊乱、血管狭窄等,介绍其检验方法、诊断标准及在心脏性猝死中的作用,探讨其潜在的应用领域,为相关研究、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陈忆九  赵子琴  李中 《法医学杂志》1989,5(2):15-17,F004
在法医学临案实践中,有时要求鉴定死者生前是否发生过急性心肌缺血。在一些尸体解剖中未发现有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证据面又疑为单纯性冠状动脉痉挛致心脏性猝死的案伴中,因心肌缺血发生的时间较短,用病理学常规手段很难作出诊断。乳酸脱氢酶(LDH)、琥珀酸脱氢酶(SDH)等活性在心肌缺血数分钟后即有所下降,  相似文献   

3.
在法医学临案实践中,有时要求鉴定死者生前是否发生过急性心肌缺血。在一些尸体解剖中未发现有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证据而又疑为单纯性冠状动脉痉挛致心脏性猝死的案件中,因心肌缺血发生的时间较短,用病理学常规手段很难作出诊断。乳酸脱氢酶(LDH)、琥珀酸脱氢酶(SDH)等活性在心肌缺血数分钟后即有所下降,因此,运用酶组织化学技术可发现早期心肌缺血改  相似文献   

4.
在法医学领域,心脏性猝死的诊断受主观因素和人工测量方法的限制,使某些参数可能存在估计偏差或测量偏差。随着死后断层影像在死因鉴定和心脏病理学研究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应用深度学习等人工智能技术对海量的心脏影像学数据进行分析,为法医学鉴定和科研工作者对心脏疾病进行精细诊断和定量分析提供了可能。本文对近几年深度学习在心脏影像学领域的主要研究进行综述,为目前深度学习在心脏性猝死虚拟解剖中的应用提出可行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死后CT血管造影技术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血管狭窄程度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基于前期实验研究结果,对人死后离体心脏CT造影装置进行改良,选取不同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程度猝死的检案案例,于心脏解剖前完整取出心脏并立即行CT冠状动脉造影,并将CT血管造影结果与组织病理学所见进行比较;同时比较改良前后造影装置的优、缺点。结果改良的离体心脏造影装置可以获得更好的成像效果;死后CT血管造影技术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血管狭窄程度诊断上与解剖和组织病理学所见具有较高的一致性,同时还可以通过三维重建技术将冠状动脉病变更客观、形象地展现出来。但CT血管造影技术只能对病变血管进行检查,在死因的诊断上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结论死后CT血管造影技术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血管狭窄程度案件中可以作为传统尸体解剖的辅助手段。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死后CT血管造影技术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血管狭窄程度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基于前期实验研究结果,对人死后离体心脏CT造影装置进行改良,选取不同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程度猝死的检案案例,于心脏解剖前完整取出心脏并立即行CT冠状动脉造影,并将CT血管造影结果与组织病理学所见进行比较;同时比较改良前后造影装置的优、缺点。结果改良的离体心脏造影装置可以获得更好的成像效果;死后CT血管造影技术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血管狭窄程度诊断上与解剖和组织病理学所见具有较高的一致性,同时还可以通过三维重建技术将冠状动脉病变更客观、形象地展现出来。但CT血管造影技术只能对病变血管进行检查,在死因的诊断上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结论死后CT血管造影技术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血管狭窄程度案件中可以作为传统尸体解剖的辅助手段。  相似文献   

7.
急性心肌缺血早期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免疫组织化学实验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对大鼠急性心肌缺血早期的不同时间、心脏不同部位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运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缺血30min后在缺血心肌局部开始出现VEGF阳性表达,而缺血边缘区域和正常区域心肌在缺血1h后也开始出现VEGF阳性表达,并随着缺血时间的延长,VEGF的表达强度也越来越强。对照组未发现有阳性表达结果.表明运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心肌缺血后心肌局部VEGF的表达,可望作为因心肌缺血导致心脏性猝死案例的诊断标准之一。  相似文献   

8.
朱宝利  李德祥  官大威 《法医学杂志》1991,7(3):14-15,13,F002
心脏性猝死占猝死的首位,而缺血性心脏病又占心脏性猝死的首位.然而猝死的尸检表明只有5%~40%发现有心肌梗塞的证据,而绝大部分心脏性猝死未见典型的病理变化.事实上很多心脏性猝死除由器质性病变所致外尚有很多情况是由于冠脉机能突变而且还有痉挛、纤凝、纤溶和再灌  相似文献   

9.
雷诺定受体2(ryanodine receptor 2,RyR2)是心肌细胞肌浆网上主要的钙释放通道,主要参与心肌的兴奋收缩耦联过程,其基因突变及调控异常可导致心肌舒张期钙漏引起心律失常,甚至猝死。本文重点综述RyR2基因突变及调控异常引起心脏性猝死的机制,并对以后的研究提出建议,旨在为心脏性猝死的法医学诊断提供一种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0.
离子通道病所致的心源性猝死与死后基因检测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官大威  赵锐 《法医学杂志》2010,26(2):120-127
心脏疾病引起的猝死占人类各类疾病所致猝死的首位.多数心源性猝死案例通过尸体解剖、病理组织学检验可以明确死因为心源性疾病,但尚有少数案例虽经过详细检验并高度怀疑为心源性猝死,但仍不能明确检测到可说明死因的心脏疾病.随着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的进步,发现此类猝死者中相当一部分属于先天性心肌细胞离子通道疾病所致,主要包括Brugada综合征、长QT综合征、儿茶酚胺敏感性多形性室性心动过速、短QT综合征等.本文对此类疾病的分子遗传学、心电图所见、临床表现和猝死机制以及死后基因检测技术在死因鉴定中的作用进行了详细的阐述,以期为法医学实践中先天性心肌细胞离子通道疾病所致猝死原因的鉴定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1.
12.
在猝死案例中,心脏性猝死的预防及猝死发生后死因鉴定一直是难点问题。因此,心脏性猝死的临床研究和法医病理学鉴定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代谢组学逐渐发展成为生命科学研究的热门领域,检测生物体液的"代谢指纹"可以为疾病早期诊断、潜在生物标志物的发掘等提供重要依据。本文就心脏性猝死的研究现状以及与心脏性猝死密切相关的心血管疾病代谢组学方面的研究做一综述,分析代谢组学在心脏性猝死鉴定中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应用靶向心脏冠状动脉死后计算机体层成像血管造影(postmortem 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PMCTA)方法 对冠状动脉狭窄进行诊断,探索其对冠心病猝死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用鉴定实践中的6例死亡案例,用5F猪尾型导管经股动脉入路高压注射对比剂碘海醇,获取冠状动脉影像学数据并处理分析,将冠状动脉靶向显影及冠状动脉钙化积分与常规尸体解剖、组织病理学检验结果 进行比较。结果 尸体解剖和组织病理学检验存在冠状动脉狭窄的病例在靶向心脏冠状动脉造影中均得到相似的结果 ,诊断吻合率达83.3%。靶向心脏冠状动脉造影方法 可以有效显示心脏冠状动脉病变,冠状动脉钙化积分与常规尸体解剖、组织病理学检验结果 具有一致性。结论 靶向心脏冠状动脉造影技术在冠心病猝死案件中可以作为常规尸体检验的有效辅助手段。  相似文献   

14.
心源性猝死(sudden cardiac death,SCD)是由心脏原因引起的突然死亡,最常见于冠心病,且很多合并心肌梗死。但某些SCD(包括早期心肌梗死)由于发生突然,在极短的时间内即可引起死亡,肉眼和镜下缺乏典型的形态学改变,是目前研究的重点及难点。心肌梗死与心脏传导系统(cardiac conduction system,CCS)异常引起SCD的原因都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密切相关,本文从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两个方面入手,对心肌梗死与CCS病变引起心脏功能障碍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以进一步揭示两者之间的相关性,对今后心肌梗死引起猝死机制方面的研究提供线索,为SCD的法医学诊断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5.
目的谷氨酸是一种重要的兴奋性神经递质,通过体内的谷氨酸受体参与神经系统多种功能的调节。谷氨酸受体有促离子型受体和促代谢型受体两种类型。不同类型的受体以各自独特的方式产生不同的生理效应,并与其他调节物质相互影响。食物中大量的谷氨酸或其相似物可通过谷氨酸受体对心脏产生兴奋性毒性作用。本文就谷氨酸受体的类型、作用机制、功能和在心脏中的分布及其法医学意义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6.
冠状动脉肌桥临床上的表现,血管造影,诊断以及治疗得到医生的普遍认可,但在导致猝死尚还没有引起法医同仁的注意。通过复习相关的文献。本文主要对冠状动脉肌桥的研究状况、致死机制以及由此引起猝死的病理特点等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7.
易旭夫  陈晓刚  李秦  林丹 《证据科学》2008,16(1):125-127
冠状动脉肌桥临床上的表现,血管造影,诊断以及治疗得到医生的普遍认可,但在导致猝死尚还没有引起法医同仁的注意。通过复习相关的文献,本文主要对冠状动脉肌桥的研究状况、致死机制以及由此引起猝死的病理特点等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8.
SCN5A基因变异所致心源性猝死发生机制尚不清楚。目前研究显示TGF-β1介导心肌纤维化以及离子通道重构调节机制的异常可能是SCN5A基因变异导致SUNDS发生的主要原因。本文就转化生长因子β1对SCN5A基因变异所致心源性猝死调控的影响机制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心源性猝死法医学研究和实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基质金属蛋白酶与心血管疾病及其法医学意义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2  
在心血管疾病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的蛋白质大分子,对于心脏性猝死的发生及确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基质金属蛋白酶(Matrixmetalloproteinases,MMPs)是一类锌依赖的金属内肽酶的总称,是降解心肌细胞外基质最重要的蛋白水解酶类。本文就基质金属蛋白酶生物学特性、功能在心血管疾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和在法医病理学中的意义作一介绍。  相似文献   

20.
本研究在高血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动物模型建立的基础上,研究了去甲肾上腺素(Nor-adrenaline,NA)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家兔猝死的影响。滴注 NA(600μg/kg)后,实验组动物发生猝死,死亡率为63%。其发生机理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及心肌缺血有关。初步建立了研究心脏性猝死的家兔肾性高血压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