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0 毫秒
1.
控辩平等之现代内涵解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社会形态的不断变化必然引至社会规范的发展演进,而在无数种社会规范演进中,法律文化往往有着最后共同的归宿,即用法律制度凝聚和表达法律的进步与文明。控辩平等之立论,源于"平等武装(equalityofarms)"理论。长期以来,国内外学术界也都是从平等武装与平等对抗的层面认识和剖析控辩平等的内涵。然而,在现代刑事诉讼中,控辩平等的内涵已经有了新的丰富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论控辩平等对抗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控辩平等对抗是人权保障的要求 ,是诉讼现代化的要求。我国现行刑事诉讼法虽然吸收了当事人主义的合理因素 ,增强了诉讼的对抗性 ,但是并未真正实现控辩平等对抗。控辩平等对抗不仅存在于审判阶段 ,而且存在于审前阶段。由于双方的角色和任务不同 ,决定了控辩双方注定存在一些固有的不平等  相似文献   

3.
对我国控辩平等的检视与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冀祥德 《法学论坛》2007,22(6):22-29
控辩平等原则在我国法律制度和司法实践中还只是雏形,其与国际公约和司法准则对控辩平等的要求依然存在较大差距,甚至在某些方面尚未达到控辩平等之最低标准要求.在我国刑事诉讼法之再修改中,应当以控辩平等原则为基本原则,重构我国控辩关系及其相关体系,厘清控辩平等与刑事诉讼本质及其基础理论的关系,解读控辩平等的现代内涵,建立合理的刑事诉讼权力结构,扩张被指控人的辩护权,培养执法者正确的司法理念与适格的职业素养,研究决策者与社会公众在控辩平等原则构建方面的互动机制,为立法和司法实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随着新的刑事诉讼法的颁布。特别是无罪推定原则的施行,逐渐形成了控辩平等对抗,法院居中裁判的新的诉讼结构和模式。控辩平等对抗是程序正义的具体体现,也是实现程序公正的重要途径。控辩双方只有在平等的基础上才能对抗,没有平等则谈不上对抗,这里的平等不仅是法律地位的平等。而且更重要的是诉讼权利的平等。在司法实践中,控辩双方因缺乏制衡机制存在着客观和现实的不平等,体现在诉讼权利方面,就是辩护律师会见难、  相似文献   

5.
论刑事诉讼中的控辩平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控辩平等是现代刑事司法理念的核心内容之一,是实现司法公正的基本保证,是现代法治国家所追求的目标。下面,本文将从控辩平等的内涵入手,结合我国刑事诉讼立法及司法现状对这一原则进行分析和论证,深入探讨控辩平等的价值和实现途径。  相似文献   

6.
控辩平等原则作为现代刑事诉讼的基本理念之一,已为大多数法治发达国家所吸收。当前,中国《刑事诉讼法》面临再次修改,在考虑我国国情的基础上,应当借鉴吸收控辩平等原则的合理内涵。由于人们对其确切涵义的认识并不完全一致,导致在设计控辩关系的一些具体问题上出现违背控辩平等的主张或做法。本文拟对控辩平等的涵义进行探讨,继而反思证据开示制度,以正本清源回归理性。  相似文献   

7.
谭力文 《法制与社会》2012,(22):112-113
现代对抗制刑事诉讼模式在追求程序正义过程中,提出了一种新的理念——控辩平等,它要求刑事诉讼程序设计时应当考量两个方面的内容,即程序对等和力量均衡。在这一前提下,检察权的发展也伴随着辩护权的发展,二者在司法制度向前发展、不断完善的过程中,形成了具有浓厚中国特色的控辩制度。本文在深入阐述了控辩权发展内涵的基础上,试图通过分析我国控辩权的发展历程,探索在我国现有的体制中控辩权的发展规律及趋势。  相似文献   

8.
冀祥德 《法学论坛》2008,23(3):56-62
控辩平等是现代诉讼法治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理念.我国的司法制度正在面临着百年一遇的变革,在诸多刑事司法制度改革中,控辩平等原则的导入是一条必须贯通其中的理念主线.控辩平等在现代刑事诉讼中,具有不可或缺及不可替代的功能.无论在侦查程序、起诉程序中,还是在审判程序、救济程序中,均如此.  相似文献   

9.
刑事诉讼中的控辩主体经历了由自然平等到不平等、又逐步通过对不平等的否定趋向于平等,这是诉讼权益双方不断抗争的结果。强调控辩平等对于优化刑事诉讼结构和促进司法公正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我国刑事诉讼中不利于控辩平等的因素仍然很多,需要通过建立科学诉讼机制、改进审判制度来加以完善。  相似文献   

10.
新修订的《律师法》于2008年6月1日起施行。新律师法扩大和完善了律师的会见权、阅卷权、调查取证权和法庭言论豁免权等权利,有效地解决了刑事诉讼中律师执业中存在的会见难、阅卷难、取证难等难题,使控辩双方趋于平等,控辩式庭审方式日趋巩固。在日趋激烈的控辩平等对抗的条件下,检警双方需要进行关系重构,在分工制约的同时加强配合,构建检察指导侦查的检警关系模式。  相似文献   

11.
人类文明前行的足音,必然呼吁人类个体自由度的提高和主体平等地位的确立。在各国刑事诉讼领域控制犯罪与人权保障关系的演进中,控辩平等原则的基本精神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少到多的过程。这是政治民主与市场经济的发展对尊重人权和强调人的尊严的必然要求。而今,国际公认的司法原则是不得以牺牲司法公正或威胁基本人权为代价来控制犯罪或建立秩序。以此检视我国现行刑事诉讼制度,可以发现,控辩平等原则在我国法律制度和司法实践中还只是雏形,其与国际公约和司法准则对控辩平等的要求依然存在较大差距,甚至在某些方面尚未达到控辩平等之最低标准要求。  相似文献   

12.
论平等权的一体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建国 《法学杂志》2012,33(8):111-114
平等是人与人之间的平等,从平等的意识到平等权的确立,反映了人们对平等认识的深化,这是一个不断认识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有三个需要认真思考并在实践中加以解决的问题,这就是平等权的主体是谁,平等权的范围的确定以及平等权的保护等,弄清了这些问题,就有利于对平等权的一体保护。  相似文献   

13.
闫国智 《法学论坛》2003,18(5):20-26
平等关系的形成有赖于社会成员主体意识的普遍提升 ,在人的关系中 ,任何一方失缺该意识 ,都不可能有平等存在。法律平等是绝对平等与相对平等的统一 ,立法平等是法律平等的本体 ,没有立法平等就没有适法平等。平等是最基本的法的价值 ,也是贯通于其他法价值之中对之具有纠偏、定向作用的价值。  相似文献   

14.
Law and Philosophy - By enacting equality laws the liberal state decides the limits of liberal tolerance by relying on content-based rather than content-neutral considerations. Equality laws are...  相似文献   

15.
"平等"是现代文明中一个重要的价值观念,但对它的理解却颇有争议,包括法律上的平等。人与人的差异显示了平等观念的核心——人权,人权的基本要求是人格的独立和与此适应的最基本的生存条件。因此不能把平等理解为无差异或把所有的差异理解为不平等。因为人与人的差异并不一定是不合理的,人与人的差异的产生有自然的原因,有社会的原因,只有后者才可能是不合理的,才是平等观念所反对的,其中的要义就是使所有人享有"人权",即与现代文明相适应的"人"的尊严和与之适应的物质待遇。平等的要求仅限于此,超出此义,必陷入荒谬。现代法律应以平等为原则,从制度上限制因社会原因所造成的人与人的不平等,并平等地适用法律,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治原则。法律可以从立法和司法多种途径追求平等和保护人权,但其只能从制度层面为平等的实现创造条件,法律不可能消除一切不平等,法律更不会消灭一切差别。相反,法律在对平等的追求中还要保护合理的差别,故此,法律的公平原则中包含着差别原则。  相似文献   

16.
刑法平等原则辨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赖早兴 《法律科学》2006,24(6):77-83
刑法已经对平等作了明确的规定,但刑法学界对于刑法平等是单纯的司法平等还是立法平等与司法平等的统一、刑法平等是纯粹打击犯罪上的平等还是打击犯罪与保护权益平等的结合、刑法平等是否仅为自然人间的平等、刑法平等要排除哪些因素的干扰、刑法平等与区别对待关系如何处理,争议颇大。对这些争议予以澄清是正确把握刑法平等原则内涵和外延的需要。  相似文献   

17.
Abstract: This article will explore some of the legal and organisational challenges facing the various agencies involved in the delivery of criminal justice, in the UK, in adhering to the Equality Act 2006, Equality Duties and the forthcoming Single Equality Act (which, proposes a Single Equality Duty). We will consider the impact of these changes with reference to European legislation. Of particular interest will be the themes of effective implementation of the current Duties, equality of access and equality of outcome for both victims and offenders to appropriate services to tackle offending behaviour and the prevention of crime. This article will highlight issues surrounding impact assessment and the role of agency discretion and regulation. We offer some comments on future directions and the role of the regulatory bodies including the Equalities and Human Rights Commission (EHRC).  相似文献   

18.
Since the seminal Sex Discrimination Act 1975, modern British equality law developed in a piecemeal fashion over four decades. The landmark Equality Act 2010 was designed to unify, simplify and, to a limited extent, strengthen the legislation in this area. Despite its long gestation period, the Bill suffered from a lack of parliamentary scrutiny. This article sets the Equality Act in context and, by analysing certain aspects, discusses how far it has met those aim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