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法权感的产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耶林晚年的法律理论是一种古典的、人类历史的法律进化论模式,该模式出现在其思想成熟期的诸多著作中,但只有在该报告中,以耶林雄辩的口才才得以系统地展示.耶林首先提出了法权感渊源的二者择一的问题,即法权感是产生于历史呢?还是天赋的呢?耶林认为天赋论有三种形态,即天真的、进化的以及形式主义的,其区分标准为,道德真理对于人类是否天生就是完全的、萌芽的或纯粹形式化的.耶林驳斥的是自然赋予人类某种特殊装备的观点.他认为,人能够凭借自己的理解(Verstand)出于自我保持的本能(Selbsterhaltungstrieb)为自己的生存发现必要的道德与法律上的秩序.耶林主张:随着时间的推移才慢慢产生了道德.法律就象一个漫游者,他在黎明接近日出时离家出游,历史是太阳,而法权感则是漫游者的影子.在日出前法权处于冷清状态,也没有影子,日出后或太阳照耀时,影子从法权后面,移到旁边,最后出现在法权的前面.他从三个角度对这一论点进行了论证,即自然的角度、历史的角度与心理的角度,在心理方面他分析了法权在个体中产生以及一般化的问题.从第一个角度,耶林提出了一个人类学的问题,将天赋论陷于两难与矛盾之中,因为人类具有两个相互斗争的特性:自私与无私.人类自私的自我保持本能控制着人类法律存在前的阶段.在第二个阶段,人类凭借自己的经验产生的自我保持本能,在社会存在方面寻找着自我的满足.但在社会阶段,自我保持还会有一个质的飞跃,它由对纯粹的生物存在的捍卫,演变为道德的自我强调(Selbstbehauptung),这就是为法权而斗争的主题.所以,在一般意义上本能是通过经验,即历史形成的.在第二个角度,耶林首先考察了一个现象,就重要法律制度以及道德观念,在一定程度上,不同民族存在着一致意见,但耶林认为这不能从天赋论解释,而只能从合目的性观念中得到解释,这种一致性按照自己的要求改造并丰富了世界,该过程是开放无止境的.随后,耶林又谈到了法律产生前时代的语言、神化与诗歌.基于那个时代人类对道德漠视的分析,他又进一步论证了法权与道德不是天生的,而是历史的.第三个角度是关于人自身内心的心理分析,关于良心与法权感的形成,耶林考察了儿童的社会化过程.法权感与法律基本原则或法律设置相似,是通过人的抽象能力获得的,尤其重要的是法学家理论构成与概念分析能力,只有这样,法权感才能演变为法律.同时,法权感的使命还在于对于实证法律的控制与批判.另外,耶林还认为,那些适应生活的法权原则只有在战争、艰难时期以及社会运动的情况下,在法权感的要求下,才能成为制定规则.  相似文献   

2.
19世纪美国超验主义思想家H.D.梭罗的个人主义深受美国传统渊源的影响,同时也颇具个性,主要体现在他对"个人道德良心"的呼唤.他把个人良心看作比法律更高的一种道德原则.他主张:个人利益高于机构利益.任何机构化了的组织不能将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而应当尊重每一个人的权利,使人人有机会按自己的良心行事,实现自己的生活目标.梭罗的<论公民不服从>和<瓦尔登湖>这两部作品集中表达了他的个人主义的观点,梭罗正是从个人道德良心的角度来阐释其个人主义主张的.他的个人主义理想影响了美国民族文化的建构,并已成为整个美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3.
一个具有悲天悯人情怀的人,不管他的工作责任感如何,至少他能坚守良知的底线,追求良心的安定;而一个人如果漠视他人的生命,无视他人的痛苦,也就意味着他丧失了起码的良心和人性,这种人不会无私地去同情,帮助弱者,当然也不可能以出自本性的责任感对待自己的工作——  相似文献   

4.
良心,谓对是非的内心的正确认识,是跟自己的行为有关的。然而,如今有的腐败分子为了敛财,连起码的良心都没有了,他们的“内心”只有“拼命地捞”快速地夺“之邪念,他们的“行为”或如“饿虎扑食”,或“敲骨吸髓”,正如老百姓所言:“这些人的良心被狗吃掉了!” 河北省张家口市第四毛纺厂原厂长富继宗等5名厂干部,在企业亏损近亿元,拖欠职工工资及医药费676万元的情况下,仍巧取豪夺贪污  相似文献   

5.
赵兰英 《检察风云》2005,(21):60-62
巴金在中国文人心中,是怎样一个形象?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许多作家、评论家,或接受记者采访,或撰文,或在会中表述。今天,他们中有许多人已经离世。但是,他们真切的话语留在记者的笔记本中。二十世纪的良心曹禺:你是文学巨人,高举火炬照亮人心。你是光,你是热,你是二十世纪的良心。冯骥才:由《家》到《随想录》,他一直是社会良心的象征。作家是生活的良心。它纯洁、正直、敏感,且具先觉性。在封建迷雾笼罩世人时,他呼唤着觉醒的青年一代从令人窒息的封建之“家”冲出去;当文革暴力刚刚灰飞烟灭时,他不是跳出苦难开怀大笑,而是紧皱眉头,拿起世…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司法界已意识到司法裁决并非全由法律所决定,如果司法裁决并非全部客观,法官的职业行为就变得相关,法官审理具体案件时不仅仅依据的是事实与法律,还要结合自己的良心,要求法官在裁判中要尽量保持良心的客观性。因此,关注法官良心与法的关联性、法官良心的自由与中立及法官良心的社会尊重和养成,直接影响着法官裁判的公正及法院的社会公信力。  相似文献   

7.
一个人的职业自我概念水平影响到他对职业的选择和职业行为,进而影响到组织的工作效率.四年的本科教育对于一个人的职业自我概念水平的形成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本文通过研究毕业生毕业时的职业自我概念水平,为政府,高校,学生三者改进自己的工作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8.
马军 《政府法制》2007,(20):26-27
9月5日,在北京海淀远大路某银行,一名顾客将99元钱分99次存入银行卡中,前后耗时达3小时。在接受采访时,这名叫李国军的32岁男子再三强调,自己并非一时冲动,更不是无理取闹。他知道这种做法不文明、不道德,但自己就是为了给银行一个教训。顾客"报复"银行,为何会采取这种多少有些极端的行为?早就被人议论纷纷的银行业服务弊端,真的到了这种程度?  相似文献   

9.
一个人是否有权利支配自己的身体,"比如,随心所欲地向他人开放自己敏感的性器官?我们都知道,对于未成年人来说,他不能完全自由地支配自己的身体,为避免身心伤害,他必须在一定程度上接受父母、师长的保护性限制.  相似文献   

10.
旨在考察企业员工的责任意识和公平感对组织公民行为的预测效应,及公平感在责任意识与组织公民行为之间的调节效应.以188名企业员工及其直接主管为被试,运用问卷调查法收集数据,通过相关分析、多元分层、回归分析等统计方法考察变量间关系.结果发现:在控制了人口统计学变量后,员工的责任意识能显著提高个人、群体和组织公民行为可解释的变异.员工责任意识和公平感都可预测组织公民行为的水平,责任意识对组织公民行为的预测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受公平感的负向调节,即当员工公平感较强时,责任意识与组织公民行为之间的相关较小,当员工公平感欠缺时,两者相关较大.  相似文献   

11.
冯栖 《法制与社会》2014,(26):284-285
本文认为对于明知自己是艾滋病患者而卖淫、嫖娼的行为应该设立故意传播艾滋病罪,根据犯罪的不同情形规制不同的法定刑。行为人误以为自己患有艾滋病而实施以传播艾滋病病毒为目的的犯罪,行为人犯罪的未遂实际上是对状态的认识错误,应当在工具不能犯未遂和对象不能犯未遂之外承认状态不能犯未遂的存在。如果行为人是在并非明知自己患有艾滋病的情况下致使他人感染艾滋病的,根据不同的主观因素,对非明知自己患有艾滋病使他人感染艾滋病的行为可以作出不同的定性。  相似文献   

12.
我是郭敏杰案件的二审辩护人。对于上诉人郭敏杰第二次肇事的事实、情节和情质,我既不同意原审法院定故意杀人罪,也不同意辽宁省高级人民法院定过失杀人罪。首先,应进一步查明上诉人郭敏杰的犯罪究竟是故意还是过失。这涉及到郭的心理状态,也是决定他负刑事责任的主观要件。怎样判断犯罪的故意与过失呢?刑法第十一条明文规定:“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后果的发生,因而构成犯罪的是故意犯罪。”据此不难看出,故意犯罪有它的共同点,即行为人对于他的行为会发生危  相似文献   

13.
当某人得知他/她携带爱滋病病毒(阳性)并与他人/她人进行亲密性行为,他/她是否应当对自己的行为承担刑事责任?争论的焦点是对该行为能否犯罪化?由于我国并没有针对该行为进行专门立法,引用我国《刑法》的有关规定对该行为进行处理可能会带来一些认定上的分歧,特别是在被害人同意的情形下,能否要求行为人承担刑事责任?根据我国《刑法》以及《刑法修正案》的相关规定,仍然可以对该行为进行刑事追究并处以刑罚,该行为符合投放危险物质罪或者过失投放危险物质罪的犯罪构成。  相似文献   

14.
田育 《中国律师》2003,(10):67-70
衡量一个律师成功的砝码是什么?是显赫的头衔、多得数不清的社会兼职,还是鼓涨的腰包,堂皇、体面的硬件包装?这些,他一件也没有。他拥有的是:广泛的社会知名度、众口一词的当事人的美誉和一颗富于同情和正义感的良心。他在自己的创业史上书写了若干个第一:承办“中国第一搜身案”,发起设立全国首家“业主房屋交易代理中心”,代理全国首宗商品房“双赔”案,第一次改写广州仲裁委对商品房逾期交楼违约纠纷案的仲裁历史,创广州律师媒体“曝光率”之最……  相似文献   

15.
我认为,邓小平同志的反腐倡廉思想具有三个鲜明的特点:一、对于反腐败斗争的严峻性和长期性始终保持着清醒的认识改革开放不久,干部腐败行为就呈现急剧增多的趋势。当时的情况究竟严重到了什么程度?对于这一问题的判断,直接影响到党和国家反腐败的力度。邓小平同志对于当时形势的严峻性有着清楚的认识。1982年4月10日,他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明确表示:卷进经济犯罪活动的人不是小量的,而是大量的。犯罪的严重情况,不是过去“三反”、“五反”那个时候能比的。对于腐败问题所能导致的严重后果,他同样有着清醒的认识,并且警告全党:如果我们党不…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中国人的信仰危机问题越来越受到学术界,乃至整个社会的关注。本文通过分析作为人我们为什么需要信仰?要信仰什么?信仰的价值意义是什么?这三个问题,来简单论述良心对重构中国人纯粹信仰的价值。  相似文献   

17.
重庆男孩向东向朋友们显摆说,自己用一天时间就能俘获一位靓丽少女的芳心。他使尽浑身解数后果然“大功告成”,但当他准备“抽身”时,少女邓婷却动了真情。得知实情后的邓婷恼羞成怒,对他实施了疯狂报复,令他不得不向警方寻求保护。2006年7月26日,重庆市江北区检察院以涉嫌“抢劫罪”及“敲诈勒索未遂”,对邓婷等人提起了公诉。置身法庭外的向东虽未承担法律责任,却遭到了良心的强烈谴责——他知道,正是自己对爱情的轻率态度,最终贻害了无辜的邓婷。24小时内“闪恋”靓丽少女26岁的向东是璧山县人,在重庆市一家体育用品公司工作。他高大英  相似文献   

18.
法律援助起源于19世纪的英格兰,起初是由当时的法律工作者出于社会公益角度的个人慈善性行为,当时的法律援助只是基于社会公德、良心和正义,并非一个系统的、受限制的行为。法援的起源正是根源于人的公德心和社会属性所体现出来的、无组织性的法律援助活动。但是这种社会良心及正义的价值追求也是法援不断发展的彻动力。到20世纪初关于法律援助的作用的法律服务的观念向更深的层次发展。  相似文献   

19.
一、规定刑事责任的年令在刑法中的意义.从资产阶级国家和旧中国的刑事立法例来看确定刑事责任年令的方法和根据在刑法上,一个人的刑事责任的有无和大小,决定于他独立辨别是非的能力和独立确定问题的意志底有无和大小.一般说来,一个正常人生理上的成长达到一定时期时,自己的大脑对自己的行为和外界事物就具有一定的认识能力和支配自已行为的能力,也就是说,自己的行为是代表了自己的意志,并且是受自已的意志所支配的.根据这种能力的有无,就产生了人对自已的行为是否应当负责的问题.假如对于完  相似文献   

20.
是否有人会有意犯错或做出与他认为最佳判断相反的行为呢?西方哲学界把这样的行为称为意志薄弱。苏格拉底是探讨此问题的第一人,他认为不存在意志薄弱行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