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十年以来,证据立法问题就一直是法学研究的热点。从最高人民法院颁布的关于民事、行政证据规定的两个司法解释开始,学者和司法部门就对证据立法投入了空前的热情。《统一证据法》草案、《刑事证据法》草案、《民事证据法》草案以及《人民法院统一证据规定》草案陆续面世,各地司法机关的证据性规定也如雨后春笋般出现。针对实践的需要和学界的呼吁,最高立法机关、司法机关也在酝酿如何从立法或司法解释层面改革我国现行的证据制度。基于此,我们约请在证据法学领域颇有造诣的几位中青年学者,就此问题发表观点,以期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2.
我国目前虽然没有专门的证据法,但现行的《民法通则》和三部诉讼法以及相关的司法解释中.各自所设的证据专章已经确立了我国民事、刑事、行政诉讼证据规则。通过立法形式确立的我国民事证据规则,在《公证法》和《公证程序规则》中都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但我们应当从哪个视角去充分认识我国民事证据规则在《公证法》和《公证程序规则》中的体现?  相似文献   

3.
《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的创新与不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1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的出台是我国民事证据制度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事件。该司法解释在我国证据制度的规则体系、价值观念、制度理念、理论学说等方面皆有突出的贡献,对实践和理论研究都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但是,该司法解释依然存在多方面的疏漏———既有立法权限上的缺陷,也有立法技术方面的不当。只有从证据制度的价值体系、事实认定模式以及证据证明的基本原理出发,厘清决定证据具体制度设计的基本理论,避免某些不当观念,才能从整体上建构和完善我国未来的民事证据立法。  相似文献   

4.
2012年4月24日,全国人大常委会二次审议民事诉讼法修正案(草案),有关证据制度的改革再次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此次民事诉讼法的全面修订,既是客观反思现行法粗线条式的简约规定的良好时机,也是系统总结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以下简称《民事证据规定》)  相似文献   

5.
长期以来,我国并没有设立统一健全的诉前证据保全制度,只是先后在《海事诉讼特别程序法》和相关知识产权立法及司法解释中分散规定了诉前证据保全,使得诉前证据保全仅局限于某些类型的案件。2012年《民事诉讼法》将诉前证据保全制度正式引入,该法第81条规定,在证据可能灭  相似文献   

6.
我国证据立法的体例结构与内容安排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首先探讨了我国民事证据立法在内容体系结构上的模式论 ,认为我国民事证据制度应当单独立法 ,但是不宜采用英美国家的“规则模式论” ,而应当采用“原则—制度—规则—模式论”。在此基础上 ,本文构想了我国民事证据立法所应包含的主要内容 ,认为我国民事证据立法应当由证据立法的指导思想、价值目标、证据原则、证据制度、证据程序和证据规则组成。本文还就证据规则进行了分类化探索。  相似文献   

7.
民事证据立法与证据制度的选择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李浩 《法学研究》2001,(5):95-107
选择什么样的证据制度是我国民事证据立法必须回答的问题。证据制度的选择必须充分考虑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以及与民事诉讼相关的现实国情。我国应选择法定证据与自由心证相结合 ,以自由心证为主 ,以法定证据为辅的证据制度 ,在民事证据法中不仅要规定举证、质证、认证等证据规则 ,而且要设置一些有关证明力的规则。  相似文献   

8.
房保国 《中外法学》2007,(2):201-209
<正> 一、问题的提出随着法治进程的推进,证据法学在我国逐步成为一门显学,证据立法也成为学者们热衷讨论的话题。虽然独立的国家证据立法尚未启动,但由于修改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而伴随的证据制度的完善却是当务之急。对此,中国政法大学刑事法律中心与诉讼法律中心陈光中教授主编出版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证据法专家拟制稿》;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江伟教授出版了《中国证据法草案》(建议稿);国家法官学院毕玉谦教授出版了《中国证据法草案建议  相似文献   

9.
《民事诉讼法》修改中完善民事证据制度的若干设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证据制度作为民事诉讼制度体系的核心内容,对于民事诉讼程序的运行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也是20多年来民事审判方式改革的主线。作为民事审判方式改革成果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经济审判方式改革的若干规定》、《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等司法解释的贯彻施行,也为改革和完善相关证据制度进行了积极探索,积累了有益经验。  相似文献   

10.
鉴定人角色定位是鉴定人制度中的一个基本问题,它决定着鉴定人的制度设计及鉴定人在诉讼中的权利、义务以及责任的承担。从比较法角度看,英美法系国家的专家证人属于证人,具有党派性的特征。大陆法系国家在鉴定人角色定位问题上有不同的观点。通过梳理发现,这些观点可总结为证据方法说、证据调查说和折衷说三种。在我国,经过民事诉讼立法及相关司法解释的相继出台,鉴定人定位问题的脉络越来越清晰。2019年12月,新《民事证据规定》颁布,鉴定人定位的明晰成为理解、适用新《民事证据规定》鉴定人制度的前提。术语上的届分、内容上的区别是制度完善的基础,"双重属性"下其他专家制度的配套适用也是问题解决的路径。  相似文献   

11.
大陆法系的鉴定制度在我国《民事诉讼法》及其司法解释中有较为详尽的规定 ,其优缺点非常明显 ;新近颁布的司法解释《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导入具有专门知识的人员出庭接受质证的制度 ,缺乏可操作性 ;借鉴英美法系的意见证据制度 ,整合上述两项制度 ,建立我国的专家证据制度 ,对更新我国证据分类观念及民事诉讼理念 ,完善我国的证据制度 ,推动证据立法步伐 ,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易继明 《法学研究》2013,(1):123-140
《大清民律草案》吸收先进法律文化,采纳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之法律人格学说,在总则编设人格权一节,并通过总则和债权相结合的方式确立了人格权权利体系,奠定了中国人格权立法之基本走向。《民国民律草案》确认了《大清民律草案》规定的各项人格权,但总则编不再设立人格权一节,设权性规范的重点转入债编。民国民法循着《民国民律草案》的思路,人格权立法重心在债编,并增加了健康权。1986年制定的民法通则形成了开放的人格权立法构架,设专节规定人身权,并通过判例、司法解释和附属性立法,形成了人格权立法与权利体系。历史地看,中国的人格权立法始终采取总则与债权相结合的方式,只是在设权性规范的立法重心上有所变化。民法通则人格权立法则实现了从民事主体与债之关系两者结合的二元结构向主体制度、权利制度和侵权责任制度三者结合的三元结构的转变。三元结构对应的是人格权规范的三个部分,即权利主体、权利内容和权利救济。从《大清民律草案》到民法通则,人格权立法在继受与传承中悄然变化,直至断裂;而在断裂中,生命体在社会中顽强地存在,并通过立法在理性与进步中实现自觉。而支撑这种自觉的,是人格尊严得到尊重的社会文化,并提供一条通过民事整合宪政的法治路径。  相似文献   

13.
我国民事证据制度存在的问题比较复杂,概而言之,大多数学者认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民事诉讼法》对证据的规定过于原则和简单,并且内容粗放;第二,没有制定统一和完备的证据制度及证据规则体系,有关证据的规范散见于《民事诉讼法》、最高人民法院的一些司法解释以及民事实体法中;第三,缺乏当事人获取证据的保障机制,“谁主张谁举证”原则无法落实,辩论  相似文献   

14.
汤维建 《证据科学》2009,17(2):153-161
一、我国民事证据制度目前所存在的缺陷解析 我国民事证据制度目前存在的缺陷可以从形式和实质两个层面加以认识。从形式上看,我国民事证据制度与刑事证据制度、行政证据制度一样,存在着极度简略、内容粗放的缺陷。我国三大诉讼法所规定的证据制度条款总计仅36条,《民事诉讼法》所规定的证据条款为12条。即便这些条款,也有相当多的重复,同时也存在形式主义的问题,不具有可操作性。因此,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我国的证据制度基本上就宣布了两大口号式的内容:一是要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而事实的判定要依据证据;二是事实的最终判断,  相似文献   

15.
张翮 《法制与社会》2010,(18):253-254
近年来,证据立法成为诉讼法学界和司法实践部门共同关注的问题,尤其在立法体例、相关制度的配套建设等方面体现了不足之处。改革和完善我国的证据制度,离不开对证据法学理论基础的深入研究。我国的证据法学理论基础应该包含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和司法正义价值论,从而来指导、完善当前的证据立法。  相似文献   

16.
2002年4月1日起生效的《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以下简称《若干规定》)确立了举证期限、证据交换、证据的审核认定等一系列制度,对于防止当事人证据突袭、滥用诉权、节约审判资源、提高审判效率有着重大意义。同时,由于该规定“限定了当事人的说话方式”,对律师行业的发展也有着深远的影响。但由于民事法律关系日新月异千变万化,新的规则在适用中也遇到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本文中,笔者从实务的角度对《若干规定》中几个疑难问题予以分析,以期推动民事证据立法的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诉讼法学界在关注司法实践和司法改革的各项成果的同时,对司法实践中经常难以解决的证据问题也展开了多层次的讨论。讨论丰富了证据理论,指导了司法实践,还向人们揭示出我国证据立法的诸多不足及其原因。人们发现,现行民事诉讼法对民事证据的粗疏规定远不能适应复杂具体的司法实践的需要,于是,完善我国民事证据之立法就成为业内人士的热切期盼。在此情势下,最高人民法院总结诉讼实践,大胆吸收诉讼法学界的部分研究成果,于2001年12月发布《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在细化原来民事证据立法的若干规定基础上,最高人民法院的这一…  相似文献   

18.
论电子证据的独立地位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常怡  王健 《法学论坛》2004,19(1):66-74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证据法》的起草过程中,电子证据问题一直存在着较大的争议。本文在立足于电子证据与我国传统证据形式比较研究的基础上,针对电子证据地位的各种学说表达了自己的一些看法,并提出立法上的建议,以期确定电子证据的独立证据地位,同时也希望借此文与关心电子证据立法工作的广大同仁交流意见,互相学习,促进我国民事证据立法工作的顺利、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9.
范勤  邹莉 《犯罪研究》2007,(5):58-59,71
与我国现行的证据规则相比,英国证据法有着其自身的特点:首先,渊源不同。我国证据规则皆为成文法的规定,而英国的证据法则由判例法和成文法两部分组成;其次,分类不同。我国立法机构针对不同的诉讼设定了不同的证据规则,即《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在此基础上,最高人民法院又分别制定了《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以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行政诉讼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而在英国法中,证据的适用问题并未依据诉讼种类的不同独立规定;最后,证据审查不同。我国证据法学界一直强调证据应当具有三性,即关联性、客观性和合法性,但对于何为合法的证据,则缺乏系统的规定;而英国法中,则随着判例的日渐成熟,早已形成了一套颇具特色的证据排除规则。本文拟结合相关判例和法规,对此做一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20.
张凌云 《中国律师》2002,(10):71-72
适逢《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以下简称《规定》)生效之际,全国律协民事专业委员会在厦门召开了2002年年会。2002年4月13至14日,来自全国各地的150多位律师、专家和学者汇聚一堂,以民事诉讼法、建筑房地产法、公司法以及人身财产权法四个实务论坛的形式,围绕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问题进行了研讨。会议共收到来自全国2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论文127篇,先后有30人在大会上发言。证明责任是一种客观责任最高人民法院在《规定》中明确规定了“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诉讼请求所依据的事实或者反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