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重庆市第四中级人民法院是最高人民法院确定的审判权运行机制改革试点法院之一。虽然我院在工作中"案多人少"的矛盾并不是太突出,但也面临着案件数量快速增长、法官素质有待提高、法官负担较为沉重等现实问题。因此,我们也在积极探索解决"案多人少"矛盾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
卢君 《中国审判》2013,(12):98-99
<正>法官是推动法院工作的主要力量,法官群体的心理健康状况直接关系到法治事业的发展。一方面,当前法院普遍面临的问题是"案多人少"矛盾日益突出,法官长期处于超负荷重压之下,心理健康状况令人堪忧。另一方面,关注并解决法官群体心理健康问题的机制不全,许多人甚至法官自己都认为法官心理健康问题属于法官自我调节的个人"私事"。即使在高度重视法院文化建设的今天,也多是"见物不  相似文献   

3.
《法庭内外》2010,(6):F0002-F0002
中央编委:批准法院增编4万人计划为缓解部分基层法院案多人少、法官断层等问题,经中央编委批准,为地方法院确定5年增编计划,共4万人编制,第一批计划已经下达并分配到位。  相似文献   

4.
"案多人少"矛盾已经成为许多法院面临的问题,严重制约了法院工作的发展。从经济分析法学的角度来看,"案多人少"矛盾是司法供求不平衡的表现之一。现实中,对"案多人少"矛盾的解决方法存在诸多误区。从长远来看,解决"案多人少"的根本在于司法资源的投入、程序的设计以及当事人获得的正义三者之间达到一种平衡。立足于当前我国的司法环境,一是积极推进建立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二是慎重尝试,循序渐进,完善民事诉讼简易程序;三是合理利用督促程序等现有的替代程序;四是建立科学的审判管理体制,以管理促效率。  相似文献   

5.
法院内部管理导致的"案多人少"矛盾 深入剖析当前法院"案多人少"的现状,可以发现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仅就法院内部管理方面而言,就有以下几个原因。一是法院内部的职能分工有待合理。突出表现为审判核心事务与审判辅助性事务职责尚未有效分离。法官不仅要主持庭审、证据交换、负责法庭调查、制作裁判文书,还要进行诉前或诉讼保全、文书送达、庭前谈话、调解及接待等工作。  相似文献   

6.
周迅  钱锋 《中国审判》2010,(1):67-69
“案多人少”已成为当下中国法院,尤其是沿海发达地区基层及中级法院所共同面临的困境。“案多人少”困境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社会原因又有法院自身原因。本文将以基层法院为视角审视审判资源配置,试图对法院如何解决案多人少的矛盾提供些许思考。  相似文献   

7.
陈铭哲 《法制与社会》2013,(21):222-223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群众法律意识的增强,人民法院受理案件的数量呈逐年快速上升的趋势,法院的工作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这种现象被称之为诉讼爆炸。为了缓解案多人少的矛盾,各地法院招收了大量的应届大学本科生或者研究生。这些人经过两三年的培养即可成为一名法官,这些人相对比较年轻,审判经验不足,刚被任命,称之为青年法官。  相似文献   

8.
“案多人少”矛盾是目前全国法院面临的困境与难题之一,也集中反映了我国目前司法工作亟待解决的诸多问题,探寻其解决的途径不仅需要根据各地各级法院的实际情况,也呼唤国家整体司法体制改革的推进。在实践中,各地法院根据自身的情况,摸索出了一些解决“案多人少”矛盾的思路和方法。本刊推出“案多人少”的这组策划,无意于对目前各地的相关实践作出评价,而意在通过对现有困境的梳理,分析“案多人少”产生的社会原因和现实因素,从而为目前正在进行中的司法体制改革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9.
正第一,应当发挥公证制度在民事诉讼领域的重要作用。目前,我国各级法院"案多人少"的矛盾日益突出。根据最高人民法院的统计,全国法院结案总量已从2007年的885.1万件增加到2011年的1147.9万件,而全国法官的总数仅从18.9万人增加至19.5万人。某些基层法庭法官的年结案数甚至达到700至800余件,平均每天结案两件,远超人均办案数的极限值。那么,如何解决上述矛盾呢?我认为关键的问题在于,我国作为一个沿袭大陆法系法律  相似文献   

10.
程金华 《中国法学》2022,(6):238-261
“案多人少”以及由此造成的司法能力危机,是当今世界各国法院普遍面临的问题。基于统计和问卷调查数据的实证研究发现,当前中国法院系统“案多人少”问题日益突出。虽然中国法官的人均案件量低于日本和美国法官,但是中国法官普遍感到较大的工作负荷和压力,部分原因在于其同时承担比较繁重的审判与非审判工作任务。当前中国法院的“案多人少”虽还没有对司法效率造成明显的损害,但影响了法官的工作积极性和队伍的稳定性。为了避免问题趋于严重,应当从诉讼需求和司法供给两侧同时发力,合理布局程序调节、社会治理、法院增员和管理增效四种途径,展开全方位的系统改革。其中,改革重点是优化法院管理效能,尽力减免法官的非审判工作时间支出以提高司法生产率,并通过法院组织体系的改造来建构符合信息时代需求的现代化中国法院治理体系。  相似文献   

11.
创新理念,共谋机制创新 近年来,随着社会进入转型期,各种矛盾纠纷大量增加,“案多人少”矛盾已是基层法院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2008年,浙江省德清县人民法院受理各类案件7702件,同比上升41%。而从2005年到2008年,该院的办案法官仅增加了1人。  相似文献   

12.
"案多人少"绝不仅仅是一个比例的简单问题,而是集中反映了法官的数量较为短缺、素质有待改善、能力有待提高等诸多问题的一个综合性的社会现象。这其中既有法院内部管理上的问题,也有我国社会转型期,社会结构与民众素质发生急剧变化而导致的矛盾凸显等因素。对此,冷静的思考和系统性解决方案的探讨,是具有积极意义的。  相似文献   

13.
本刊讯2009年以来,为了缓和“案多人少”矛盾,充分挖掘办案潜力,带动法院队伍建设,福建省将乐县人民法院实行“1+3”模式,以一线法官为主干,充分利用“编外法官”、“二线法官”、“预备法官”3种力量,以1带3,整合人力资源,缓和法官办案压力。对于一些简单民事案件先由书记员和特邀调解员联合开展诉前调解,  相似文献   

14.
当前,我国社会正处于一个"诉讼爆炸"的时期,人们越来越倾向于通过诉讼方式解决各种矛盾纠纷。与法院案多人少情况呈正相关的一个现象是,当事人"闹庭"现象也越来越多、越来越激烈。在司法实践中,有的当事人甚至律师为了达到不当诉讼目的会采取过激、非理性的手段,不能正确处理诉讼权利  相似文献   

15.
当前人民法院的司法公信力呈现出社会公众对法院的主观评价与审判数据所反映出来的实际情况之间四个矛盾的现象。分析其成因,则主要是由于法院和法官争议(案)事件时有发生、案件影响力认知错位、内外评价标准脱节以及制度支撑不足等方面的因素。而要切实解决上述问题,不断提高法院司法公信力,就必须在"四个体系"的建设上面力求取得突破性进展。  相似文献   

16.
正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法院受理案件数量持续增长,1978年是61万件,2011年则激增到了1200多万件,涨幅高达20倍,被公众形象地称之为"诉讼爆炸"。而法官人数仅从1978年的6万余人,增加到目前的20万人,是1978年的3倍多。在2012年3月全国"两会"上,针对法院目前"案多人少"的突出矛盾,代表、委员们见仁见智,建议法院创新和加强审判管理、提高司法效率。  相似文献   

17.
公正高效办案 在审判质量的提升中践行为民情怀 近年来,北京市丰台区法院受理的刑事案件以10%到20%的幅度逐年上升,2010年更是达到了前所未有的3150件。与此相对的,该法院刑事审判庭仅有7名审判员,案多人少的矛盾十分突出。极大的案件压力对法官的审判效率提出了极高的要求。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人民法院"案多人少"的矛盾越来越突出。自2005年至2009年,地方各级人民法院审执结的案件至少增长了25%,但其间全国法官(包括非办案法官)的数量却一直维持在19万左右,几乎没有增长。"案多人少"反映出的人民群众司法需求与人民法院司法能力之间的矛盾,已经成为人民法院科学发展和公  相似文献   

19.
效率问题是近年来法院系统讨论得最为热烈的问题之一,尤其表现在法院(特别是经济发达地区的法院)的商事审判工作面临着来自内部、外部的双重压力,一方面是法院内部案多人少的矛盾突出,迫使法官要多办案;另一方面则是当事人以及社会公众对商事案件审理周期过长的问题时有反映,要求法官快速办案。很显然,缓解上述压力最直接也是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增加审判一线的力量配置,但作为法院的审判业务部门而言,①至多只能呼吁一下,自身并无力解决。于是,在审判力量得不到有效增强的情况下,审判业务部门要想多办案、快办案,只能依靠内部挖掘潜力,最为现…  相似文献   

20.
处理好社区法官制度的适度性和侧重性,有利于缓解案多人少矛盾,创建无讼和谐社区。本文通过讨论社区法官制度的目的和初衷,对其功能进行了重新定位,认为社区法官制度通过延伸诉讼服务,有力拓展了司法审判的社会功能,树立了人民法院的良好形象,取得了良好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巩固了人民调解作为前一个纠纷处理流程的成果,又形成了对法院审判作为后一个纠纷处理流程的有力配合,使社区法官成为"调诉结合"模式的执行者,从而使法官指导人民调解工作上升为法院审判前期工作向人民调解制度的延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