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当现代社会进入了信息时代之后,作为传递信息最主要途径的大众传播媒介正成为推动社会经济发展不可缺少的工具和手段;而最为通俗、最为普及和最为活跃的广告信息,则日益成为大众传播媒  相似文献   

2.
我们的时代是一个大众传播的时代。大众传播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媒介,大众传播载体应该成为当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充分重视大众传播载体的研究和运用,努力探寻并找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大众传播的最佳结合点。  相似文献   

3.
在这个以光速飞快发展的信息社会中,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社会经济的发展,传播活动作为一种社会化活动,已逐渐由某一媒介的强势覆盖向多元化的趋势快速发展。而这些多方向的发展就构成了当前的大传播语境——“碎片化”。在大众传播的过程中,“碎片化”会如何指引其发展,也是我们不得不考虑的客观事实。  相似文献   

4.
今天,以英语为媒介的大众传播媒体日益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英语的语言文化霸权在全球范围内越来越明显。许多英语新闻语篇看似客观公正,实则含而不露地表达着各种意识形态,对读者产生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语言、权力和意识形态之间复杂的关系,以及话语的霸权倾向,已引起许多语言学家的重视。  相似文献   

5.
新闻漫画是以新闻为题材内容,通过报纸等大众传播媒介而产生功能作用的一种漫画,它以形象化的宣传手段,融评论性、新闻性、艺术性于一体,形象生动,尖锐泼辣,寓庄于谐,有着文字不可替代的作用,深受众多报纸的信赖。我国当前新闻漫画存在一定的问题。需要创新。  相似文献   

6.
标准读者论     
大众传播的受众研究是建构传播理论的基石之一。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大众传播更把“读者(受众)奉为“上帝”。读者是极其广泛而复杂的,其需求更是多样化的。本文研究分析各类媒介读者的基本构成,基本特征和需求,建立标准读者的数学模型,运用现代社会调查的方法和电子计算机等科技手段,建立标准读者的各种价值取向、评价体系和预期需求的量化指标,使媒介的传播活动和传播效果的发挥建立在科学坚实的基础上。  相似文献   

7.
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的大众传播理论是批判的传播者理论,认为资本主义社会的大众传播媒介在本质上是“意识形态国家机器”,它参与了国家对大众思想的灌输和控制及对高级文化的摧毁,作为大众文化明星也只是一种人格化的商品;也是批判的大众文化理论,指出大众文化具有意识形态性、控制性、欺骗性、商品性、复制性和非艺术性;还是批判的受众理论,认为“晚期资本主义”社会大众传播的受众处于一种被全面控制的境地,其接受方式是非审美的。  相似文献   

8.
朱虎 《法学研究》2023,(1):125-142
针对传统大众传播媒介的回应权,使被报道者能更有效地维护其人格尊严,并能为公众提供多元化的信息来源。信息时代传播媒介的诸多变化,使个人名誉更易受到影响,更为根本和重要的是加剧了社会的碎片化、极端化并产生了注意力经济,从而将对公共领域造成破坏性影响,由此突显了规制媒体表达自由的必要性。作为规制传播媒介的手段,回应权之名誉保护功能和提供多元化信息来源功能在当今依旧延续甚至更有必要。传统回应权的规制对象应予扩张,使回应权也能够针对类似于大众媒体的用户以及平台媒体、搜索引擎行使,回应权并能成为连接点,结合标签、算法等发挥协同治理的作用。但是,回应权毕竟涉及媒体的表达自由,其具体规则的构建、调整和扩充要实现基本权利之间的合比例关系。  相似文献   

9.
范娇 《中国公证》2012,(1):37-38
在现代高度发达的信息社会,一个行业的社会形象大部分是通过新闻媒体这一大众传播媒介.在一系列的信息传播、舆论扩散及各种复杂因素的作用下不断累积形成的。这种形象一旦建立.即成为大众观察、评价该行业及其服务的一把标尺,决定着大众对该行业的好恶取舍。公证行业作为市场经济条件下依法行使国家证明职能的法律服务单位。同样生存在复杂的媒介环境中,由于其介入市场经济、社会生活及对外交往的方方面面,与社会公众联系更为紧密。对媒介形象的依赖性也更强。本文就公证行业媒介形象的现状、成因及塑造等方面的问题进行了介绍和分析.希望引起业界关注。  相似文献   

10.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各行各业以及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对大众传播媒介的需求急剧增长.报刊业的大发展,为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文化生活的需要,推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起了极大的作用.但在肯定报刊业发展成就的同时,我们应清醒地看到,报刊质显的提高滞后于报刊数量的发展.这种苗头如不及时纠正,任其发展,势必危及我国报刊业的进一步繁荣与发展.  相似文献   

11.
大众传播广泛的渗透在现代生活的方方面面,对人们的影响越来越大。它之所以具有这么大的影响力,很重要的一点便是由于它的"议程设置"功能。我国的大众传媒是社会主义媒介,不但不否认自己的舆论导向作用,还旗帜鲜明地把引导舆论作为基本任务。那么大众媒介如何利用"议程设置"功能引导舆论呢,本文进行了深入分析。  相似文献   

12.
新加坡是一个多元种族的现代化国家,从本世纪60年代起新加坡就实行全方位的开放政策,学习和借鉴西方的科学技术、先进管理思想,为了防止在开放过程中各种腐朽思想的乘机而入,使新加坡在实现现代化的过程中不失去自我.新加坡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加以防范.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加强对各种大众传播媒介的管理.在对大众传播媒介的管理方面新加坡的经验主要是:  相似文献   

13.
大众传播媒介的信息具有形象化的特点,与少年儿童好模仿,具有形象、直观思维的特点相吻合。因此,对他们有比对成年人更大的感染性,有积极和消极的影响两个方面。本文指出作为现代德育工作,应该密切关注对学生的学习及发展可能会出现的不良影响,采取有针对性的应对措施,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4.
"新闻侵权"概念产生于以报纸、杂志、广播、电视为代表的传统媒体时代,侵权行为的研究也主要围绕上述四种大众传播媒介进行。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兴起后,随着传播活动的不断丰富,侵权主体界定和侵权构成要件认定的困难使这一概念从外延和内涵上很难完整解释新媒体时代出现的新的侵权行为。本文提出"信息侵权"的概念,将其与"新闻侵权"进行比较,并从必要性和可能性入手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5.
卢亮  姜钧 《法制与社会》2010,(27):140-140
随着媒介技术的发展,媒介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每一种新媒介都会产生新的生活方式。然而在现代社会,媒介对司法活动的影响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媒介在现代社会中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它肩负着社会守望者,传承教育,舆论监督的责任。然而,舆论监督也是一把双刃剑,它促进了司法公正的同时,也妨碍了司法的独立,甚至有时无法达到司法公正。在司法公正与司法独立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是我国司法界与新闻界共同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新闻侵权"概念产生于以报纸、杂志、广播、电视为代表的传统媒体时代,侵权行为的研究也主要围绕上述四种大众传播媒介进行.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兴起后,随着传播活动的不断丰富,侵权主体界定和侵权构成要件认定的困难使这一概念从外延和内涵上很难完整解释新媒体时代出现的新的侵权行为.本文提出"信息侵权"的概念,将其与'新闻侵权"进行比较,并从必要性和可能性入手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7.
在媒介市场经济体制下,新闻传播者生产经营的新闻信息商品,成为满足受众信息生活需要的消费品,新闻传播者与受众了建立消费法律关系。新闻信息商品是一种特殊的生活消费品,它有特殊的法定质量标准(法定最低特质标准、法定禁止性标准、法定形式标准)。基于新闻信息商品"生产—消费"关系建立新闻传播者与受众消费法律关系,构筑新闻信息商品契约责任和侵权责任法律制度,是克服新闻传播单纯受公权力控制之弊疾、建立新闻信息传播民事法律制度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8.
现代社会,大众传媒在人们的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人们通过大众媒介获取各种方面的新闻信息。当代中国,统治当局在谋求整体社会控制下,大众传媒新闻事业成为社会控制的工具之一,在面对一些关乎社会大局控制的问题上,有时以社会控制为由头而牺牲新闻自由,新闻报道一定程度上受到了限制。既然大众传媒新闻事业成为社会控制的一项工具,在统治当局的意志下,新闻事业的某种作为或者某种不作为,具体而言是对某一事件的报道或者不报道又或者是从哪个方面进行报道实施了控制,其工作原则已经背离新闻自由原则,社会控制的意图凌驾了新闻自由。如此形式的社会控制是在新闻自由诉求得不到保障的情况下实现,是与人民的意志相悖的,亦与宪法和社会控制的终极目标相悖。  相似文献   

19.
检视西方媒介权力研究——兼论布尔迪厄权力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媒介作为当今社会已被认同的“新的权力核心”渗透于生活的各个方面,媒介权力在文化研究和传播学研究领域也日益受到重视。检视西方媒介权力研究,对促进和加强我国传播学领域中相对比较薄弱的媒介权力研究有重要意义。布尔迪厄的权力理论以一种独特的视角审视现代社会,为媒介权力研究提供了一个可操作性的分析框架。将媒介置于社会权力场中考察,对媒介权力如何在传播场中以其工具性资本而占据统治性位置、媒介权力如何通过构成符号权力或符号暴力来运作并发挥其效力等问题的探讨,可以更深入地剖析和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的媒介权力,反思媒介权力对社会意识形态的控制,对社会大众和个体的操纵和奴役,警惕媒介权力在人类生活中的负面作用。  相似文献   

20.
伍德志 《北方法学》2013,(6):98-109
当代中国社会管理的一个重要局限就是政治权力的普遍化能力不够。权力普遍化意味着权力可以借助媒介符号在不同处境中面临不同的模式时,坚持相同的意义,并可以得出相同或相似的结论,其结构条件包括:意义框架的普遍化与惩罚期待的普遍化。由于信息不对称,中央政府难以有效监管地方政府,地方政府极易扭曲中央政令与法令,造成社会不稳定。只有法治才能通过具有普遍可能性的司法救济提供信息支持,实现普遍化的惩罚期待,克服信息不对称。但权力在依赖法律结构克服信息不对称的同时,也必须接受其意义框架的制约,为避免这种制约。权力对于法律采取一种欲拒还迎、割裂“合法一非法”二元规则化的工具性策略.致使法律也无法为权力提供功能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