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常怡 《法治研究》2010,44(8):3-6
尽管我国为解决"执行难"问题进行了诸多尝试,但这一问题仍未得到充分解决。本文从被执行人财产申报制度这一角度出发,通过分析被执行人财产申报制度目前在我国的现状及原因,逐步探索一些完善被执行人财产申报制度的方法和建议,从而找寻破解"执行难"问题的出口。  相似文献   

2.
经济适用房"共有产权问题"是我国在社会住房保障改革进程中出现的一种新的法律现象,随着国家住房制度改革的深入,这一现象将在相当长的期间内存在。2007年至今,经济适用房"共有产权制度"已在各地进行试点,起初这一政策在住房保障方面起到了积极地作用,但随之反映出了一系列法律方面的问题。本文在此对经济适用房"共有产权制度"与现行经济适用房制度之间的差异以及这一制度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所存在的法律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3.
行政复议在当下社会所遭遇的困境已是有目共睹,作为一种公民权利的救济方式,行政复议处于信访与行政诉讼的双重夹击之下,"生存空间"日趋狭窄。《行政复议法》"内部监督"的功能定位和一系列制度设计的偏差,导致了行政复议制度在现实中公正性与公信力的缺失。行政复议的理想价值取向应在于"效率"与"公正"之间,制度设计应最大限度地调和这两种基本价值。现行制度过于偏重"效率"取向,忽视"公正"追求,使得其急需以"有限独立化"为方向进行相应改革。  相似文献   

4.
杨建 《中国监察》2010,(24):42-43
近年来,江苏省镇江市着力把制度建设作为惩防体系建设的核心内容,坚持以"行得通、管得住、用得好"为原则开展制度建设。坚持"针对问题、提出办法、简便易行、注重效果"的工作思路,围绕公共权力运行的制约监督这一重点,加大制度创新力度,提高制度的执行力。坚持"课题引路、项目承载、典型示范、问责保证"的工作方法,试点先行,以点带面,逐步推开,在全市形成了多层次、全方位推进制度建设的工作格局,不断提高反腐倡廉建设科学化水平。  相似文献   

5.
根本违约是从英国普通法上发展而来的一项制度,在《联合国销售合同公约》中有明确的体现,虽然我国《合同法》尚未明确确立这一制度,但是从法律条文中可以找到类似规定。本文从《联合国销售合同公约》的根本违约制度出发,通过分析该制度的"根本性"、"可预见性"等问题,并结合我国《合同法》的相关规定,从而提出完善建议。  相似文献   

6.
我国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制度的设计遵循的是"公权优于私权"、"效率优于公正"的指导思想,因而造成了附带民事诉讼缺乏应有的独立性,在司法实践中成为刑事诉讼附庸的后果,偏离了设立这一制度的目的。本文指出了附带民事诉讼制度在受案范围、请求赔偿范围、诉讼证明标准、审理期限、裁判结果公正、保障执行机制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和局限,进而通过确立"在公权有限优先的前提下,最大限度保护私权"、"在首先保证公正的前提下兼顾效率"的理念,以完善附带民事诉讼相关制度。  相似文献   

7.
立功作为我国刑法领域的重要制度之一,在鼓励犯罪分子检举、揭发侦查机关尚未掌握的犯罪线索,从而节约司法资源,更好的打击犯罪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关于如何认定这一制度中"查证属实"的标准问题却存在一定分歧意见。因此,本文试就立功制度"查证属实"的认定标准作简要的论述。  相似文献   

8.
陈昶屹 《法庭内外》2010,(12):32-33
2010年7月1日后,我国《侵权责任法》已进入实施阶段,人们之前一直热议的医院"过度检查""过度医疗"话题,再次因该法医疗损害责任一章所确立的"过度检查"责任制度的正式实施而升温。虽然侵权责任法中规定的"过度检查"责任制度只是一个简单的禁止性条文,但它却因关系到解决老百姓"看病贵"这一重大民生问题而倍显重要。实际上,《侵权责任法》出台"过度检查"责任制度是医患关系利益平衡的产物,患者此中自是有得有失,因此必须正确认识和适用之。  相似文献   

9.
杨速 《法制与社会》2011,(5):103-104
本文透过证券公开制度在我国实施的现状,分析其在我国证券立法和制度建设中的困境。"公开原则"所赖以支撑的政府间接管制模式和开放式的社会控制体系在我们传统社会里未能充分培育。同时我们社会生活中根深蒂固的直接管理体制和"差序格局"的社会形态,必然与公开制度内蕴的市场自由理念存在冲突和紧张关系。本文从这两个角度去探究证券信息公开所面临的制度障碍及相应的改善对策。  相似文献   

10.
"一事不再理"原则的运用是当下商事仲裁实践中争议最大的程序问题,该问题处理不当将使仲裁高效、便捷的制度优势荡然无存,并使裁决承受效力不确定的巨大风险。这种原则立法上的模糊不清、规则上的遗漏缺位、理论上的纷繁芜杂,必然导致仲裁实践中争议徒增、仲裁程序人为受滞,甚至诱发个别当事人利用制度漏洞恶意缠诉,干扰仲裁程序的正常进行,这种现象任其蔓延不但将使仲裁制度便捷、高效的制度优势荡然无存,而且潜藏了裁决效力不确定的危机,从而动摇仲裁制度的根基。为此,对症下药,积极医治"一事不再理"这一现代仲裁制度中的"阿喀琉斯之踵"已经刻不容缓,以确保仲裁制度在尊重当事人处分权与彰显高效、快捷的价值取向中找到最佳平衡点。  相似文献   

11.
党的十七大强调,要完善制约和监督机制,重点加强对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人财物管理使用、关键岗位的监督。如何加强对领导干部特别是党政"一把手"的监督,确保其规范用权,既是监督工作的重点,也是监督工作的难点。对于经历了郴州系列腐败案件的湖南而言,这更是一个严肃而亟须破解的命题。痛定思痛之后,湖南省按照中央"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的要求,通过建立党政正职"三个不直接分管"、"末位表态"以及完善督查问责和公开述廉评议等制度,积极从制度和机制上探索对党政"一把手"权力进行制约和监督的新路,并取得成效,受到了贺国强等中央领导同志的肯定。  相似文献   

12.
我国1993年《商标法实施细则》所确立的"审查意见书制度"与域外普遍实行的"驳回申辩制度"性质一致,但有自己的特点。在制度选择上,应将驳回前的意见机交换制度与驳回后的复审程序结合起来考虑,采用"有申辩无复审"的模式。从长远看,"意见申辩制度"还可以与"驳回注册相对理由"通知制度联系起来,以取代目前的对"驳回注册相对理由"进行主动审查与驳回的制度。  相似文献   

13.
徐迅雷 《检察风云》2014,(15):35-35
施行五年的《食品安全法》面临"大修"。7月2日,修订草案公布,向社会征求意见。此次修订,提出"建立最严格的监督管理制度",推进食品安全社会共治格局。这被称为"治乱用重典",以保障"舌尖上的安全"。我国食品安全形势严峻,违法生产经营和食品安全事件时有发生,这是有目共睹的。用上"重典",就是希望能够镇得住食品安全。  相似文献   

14.
《政府法制》2010,(20):8-8
首先,中国在制度上缺乏对政府收支信息公开的强制性规定。现行《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仅仅规定了"财政预算报告公开"的义务。这就给了各级政府部门很大的灵活性,各部门在执行过程中,往往"就低不就高"。  相似文献   

15.
本文主要采用理论与实践结合分析、国内形势研究与国外经验借鉴等相结合的方法,在研究思路上,论文围绕"自首制度"这一主线,从各个角度逐步展开系统的研究,提出完善自首制度的看法和建议。  相似文献   

16.
茅家梁 《检察风云》2014,(11):29-29
自1987年国内首次提出"官员财产申报与公开制度",至2014年,已经有27年了。这两年,"表哥""房叔"们不断被舆论曝光,而所谓的公布的"条件、时机"却仍旧好像还是树上的青苹果,涩涩的,永远成熟不了。这无疑为某些罪恶的苟延残喘争取了一些难得的氧气。国外的官员财产公开制度都比较厉害,据报道,新任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早已经于2007年1月26日公布了自己和夫人的财产状况。  相似文献   

17.
阎英 《行政与法》2009,(10):98-100
《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的颁布是中国法制建设进程中的一件大事,它结束了"三足鼎立"的合同立法状况,使具有中国特色的合同法律制度得以完善。新合同法借鉴英美法系国家的合同制度,规定了预期违约制度。我国《合同法》设置的预期违约制度,为预期的受害方提供了救济基础。在实际中,明确界定、准确把握预期违约的适用条件是充分发挥这一制度功能的前提。  相似文献   

18.
从美国联邦最高法院好市多诉欧米茄案展开,通过回归基本版权理论,论证了版权平行进口中"首次销售原则"适用的根本性问题。提出(1)研究"首次销售原则"问题,根据产地加以区分的做法缺乏理论依据;(2)国内法对 "首次销售"行为之效力的认定是关键;"首次销售原则"与版权地域性、独立性无关。换言之,"首次销售原则"的适用条件中是否包含地域限制,纯属一国国内立法与法律解释的问题。这取决于各国对版权人能否从域外"首次销售"行为中完全获偿这一问题的回答。因此"首次销售原则"本身的地域性限制只是一国在制度设计上的选择,属于对版权限制的反限制,而并非该制度的天然特性;也并非源自版权的地域性特征,两者切不可混淆。  相似文献   

19.
公务接待中的吃喝风并非不治之症,只要做到信息公开,打破"自我监督"的思维,加强监管,敢于处罚,便可使问题迎刃而解。"要严格执行公务接待的有关规定,加大监督检查力度,包括接受群众和社会舆论监督。"这是中央对"进一步规范和改革公务接待制度"中的一个新要求。  相似文献   

20.
施工企业内部承包制产生于工程实践并逐步发展而来,法律上经历了从否认到逐步认可的过程。本质上看它是公司承包制度在有资质要求的企业中的变通,这一制度满足了当前建筑业的需求,广泛存在于并还将在很长时间内大量存在于工程实践中;然而内部发包人的"控权"要求与内部承包人的"放权"需求之间的冲突、内部发包人监督监管义务的履行保障、内部承包制与挂靠之间的界限等问题不能有效解决,该制度将很难发挥出应然的效果。市场需求催生法律制度,正面引导这一模式的发展,划定内部发包人的监督管理义务与内部承包人自主经营权的界限,保证内部发包人监督管理义务落到实处,是我们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