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黄翀 《法制与社会》2011,(18):180-180
重庆打黑案的爆发,使得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越来越受到广泛的关注和研究。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的滋生发展,腐蚀党政司法干部,败坏党风和社会风气,腐蚀干扰基层政权组织。《办理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案件座谈会纪要》称不再要求黑社会性质组织的“保护伞”属性,没有“保护伞”也可以构成。那么我国黑社会性质组织是否需要“保护伞”呢,本文正是对此展开探讨。  相似文献   

2.
岳宁涉黑案既具有我国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的一般性特点,也有其个别性特点。一般性特点使本案成立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个别性特点使该案的犯罪组织具有人员构成多样性、组织控制的特殊性以及组织形态的中级性。本案的成因主要源于社会转型的影响、个别腐败官员的庇护和纵容、社会亚文化的侵蚀,以及社会失范及个体成员社会化等问题所导致的组织成员形成的不良人格缺陷等因素。为防控类似违法犯罪的滋生和成长,应针对这些因素采取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3.
广东地处东南沿海,毗邻港澳,得改革开放之机,各行各业兴旺发达,广东黑社会性质组织也在市场经济发展中悄然滋生,发展壮大,称霸一方,为非作歹,严重破坏了当地正常的经济秩序和社会生活秩序,逐渐成为广东社会治安的突出问题。本文就广东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的特点、原因及发展趋势进行探讨,并从中找出遏制此类犯罪的对策。当前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的特点 1.以地缘、血缘、业缘为纽带,形成土生土长型的黑社会性质组织,称霸一方,残害百姓当前,广东省不少城市、农村都存在土生土长型的黑社会性质组织,这类组织我们称为“土黑”。他们具有以下特点:一是以地域性为主纠合而成的黑社会性质组织,一般活跃于本地和周边地区,或是以帮会形式在异地发展。如潮州市由本地人组成的郑煌黑社会性质组织,以“恒安发展有限公司”为掩护,在潮州、广州、佛山等地进行绑架勒索、抢劫、杀人、开设堵场等违法犯罪活动,社会危  相似文献   

4.
郑列  孙龙 《犯罪研究》2002,(3):35-40
刚刚过去的2001年是中国的“打黑除恶”年。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又称“黑恶势力犯罪”,属于在集团犯罪之上,向黑社会犯罪过渡的一个中间形态。当前中国的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已步入一个新的阶段,犯罪普遍化、高度组织化、手段智能化、暴利驱动化、黑金政治化、犯罪国际化是其主要特点。本文对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的概念、特征、当前态势、成因及打击对策等方面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5.
武汉市公安局刑侦局四大队,担负着全市重大黑恶案件的侦查以及全市“打黑除恶”工作的督导、考核任务。自2005年以来,四大队成功侦破了公安部、湖北省厅两级督办的“曾爱玲黑社会性质犯罪组织”案和“高斌黑社会性质犯罪组织”案(均已开庭审理),同时,公安部、湖北省厅两级督办的  相似文献   

6.
洗钱罪是由毒品犯罪、黑社会性质的组织犯罪、走私犯罪的行为滋生而形成的独立的犯罪。洗钱罪虽然是一种独立的犯罪,但它是毒品犯罪、黑社会性质的组织犯罪、走私犯罪的派生物,因此,学者们将毒品犯罪、黑社会性质的组织犯罪、走私犯罪称为上游犯罪,洗钱罪称为下游犯罪。关于“上游犯罪”的范围的界定,各国立法及国际公约规定不一,我国学者的观点也不一致,鉴于此,笔者谈一点个人的认识。   一、各国立法及国际公约对洗钱罪“上游犯罪”的范围界定   ‘综观各国立法和有关国际公约的规定,对洗钱罪“上游犯罪”的范围界定主要有四…  相似文献   

7.
兰州市黑社会性质犯罪现状及特点兰州市黑社会性质犯罪活动的现状近年来兰州市社会治安形势日趋严峻,特别是有组织犯罪向黑社会性质犯罪方向演化的趋势十分明显,带有黑社会性质的犯罪组织和初具黑社会性质犯罪组织雏形的流氓恶势力团伙大量出现,曾一度成为危害兰州市社会治安的“毒瘤”。2000年12月全国“打黑除恶”专项斗争开展以来,兰州市公安机关摧毁已经发展成形的黑社会性质组织7个,流氓恶势力犯罪团伙14个,“校霸”、“厂霸”、“村霸”、“车匪路霸”等各类“霸头”11个,抓获黑恶势力团伙成员396人,破获持枪杀人、绑架、抢劫、强奸、赌博、寻衅滋事、强迫妇女卖淫、私藏枪支、敲诈勒索、贩毒等各类案件450余起;缴获各类枪支  相似文献   

8.
针对黑恶势力日趋滋生曼延的态势,如何遏制黑社会性质犯罪迫在眉睫. 一、加强法制建设,进一步严密刑事法网 (一)完善黑社会性质犯罪立法 一是增设黑社会犯罪罪名.当前,我国对于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的法律规定仪存在于<刑法>第297条以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的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中,且可操作性都不强.因此,从有利于打击和遏制黑社会犯罪和解决司法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出发,应当及时增加新罪名,使其具有适度的超前性,也使执法者有法可依.  相似文献   

9.
黑社会性质的组织犯罪是世界公认的最严重的有组织犯罪之一。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以来,我国一直坚持对黑社会性质的组织犯罪进行严厉打击,十余年的严打取得了明显的成效,黑社会性质的组织犯罪滋生蔓延的土壤和空间被大大压缩。  相似文献   

10.
张丽霞  赵红星 《河北法学》2005,23(10):132-135
世界范围内有组织犯罪令人触目惊心。有组织犯罪在中国特指黑社会组织或者黑社会性质组织所实施的犯罪。在新形势下,有组织犯罪呈现出一些新特点:带黑社会性质的犯罪数量上迅速增长,质量上正向典型的黑社会犯罪演化;装备更趋现代化;犯罪的“组织化”程度越来越高,“企业化”趋势更加明显;犯罪手段上越来越重视“软”手段的运用;犯罪活动呈现跨区域化、国际化的发展趋势。针对这些特点,提出一些控制对策。  相似文献   

11.
广东流动人口违法犯罪从分布情况看,呈现明显的地域和行业特征。从纠合方式看,以地缘为主,大多结构松散,反应迅速。从主体类型看,分为外省人员主体型、省内外市人员主体型和境外黑社会组织成员渗透型。从违法犯罪客观方面看,暴力性特征明显,违法犯罪类型多样化。这是因为少数地方和部门对流动人口中违法犯罪团伙认识不足、重视不够。流动人员生活环境的改变,致使流动人员处于不受规制状态。流动人口的流动呈明显的无序性、盲目性特征,缺乏规范和引导。法律、法规不适应当前形势的需要,存在打击盲点。应该切实提高认识,把打击、防控流动人口中违法犯罪团伙工作摆上党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加强与外省来粤务工人员流出地的沟通协作,构建流动人口流出地与流入地共管体制;突出重点,强化服务,切实做好流动人口的服务和维权工作;整合资源,构建整体作战格局,提高打击、防控流动人口中违法犯罪团伙的质量和效率。  相似文献   

12.
黑社会(性质)组织本身就是一个亚文化群,其犯罪行为背后具有相应的亚文化特征。旧中国黑社会犯罪的亚文化特征以传统礼教为基础,通过各种形式的载体表现出来,起到聚集组织力量的作用。当前我国的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除了具备旧中国黑社会犯罪的一些亚文化特征之外,也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追求经济利益、积极寻求“保护伞”并逐步向政治领域渗透。为有效防治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在我国的蔓延,有必要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以消除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产生的社会文化根源。  相似文献   

13.
有组织犯罪的研究是当今学界的热门话题。探讨有组织犯罪的概念和特征十分重要。目前我国有组织犯罪的立法尚需完善 ,刑法总则应当明确规定有组织犯罪的总体概念、外延及其类型 ,增设黑社会组织犯罪的法条 ,行刑制度中应增设对有组织犯罪首要分子判处1 0年有期徒刑以上的 ,不得适用假释的规定 ,刑法分则应提高有组织犯罪的法定刑 ,增设对有组织犯罪财产刑的适用并加大财产刑的处罚力度 ,增加对参加有组织犯罪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从重处罚的规定。  相似文献   

14.
In this article we use the situational crime prevention theory to argue that the subcultures of 1?%-MCs ?C commonly known as ??outlaw motorcycle gangs?? ?C and of trailer parks both provide willing offenders with ample opportunities to organise profitable crimes in the Netherlands. The simple fact of belonging to these groups generally is a powerful signal within the criminal subculture. Part of this message is that one must not try to challenge these capable and solid ??stand-up men??, as the risk of a violent retaliation and a loss of face will be high. This in turn will have repercussions on the person and on his business. Another part of the message is that one must not inform the authorities, as the repercussions will occur, in the sense that the group will retaliate. This applies to members from the group itself as well. Three group characteristics ?C social bonds, reputation and the culture of silence ?C make the crime entrepreneurs from trailer parks and from 1?%-MCs feared and respected actors in the underworld. Both full colour members as well as crime entrepreneurs from the trailer community tactfully use these group characteristics for the organisation of crime. These group characteristics are instrumental in the creation of a void in which there are no capable guardians, both psychosocially (e.g. situations and relations in which social factors dominate individual behaviour) as well as physically (e.g. the respective club houses and trailer parks). Another advantage is that through intimidation and reputation psychosocial barriers are erected in order to prevent effective guardianship. Behind these barriers there is a safe social environment for the organisation of profitable crimes. By increasing the visible guardianship and decreasing the reputation, the crime triangle of willing offenders from both subcultures might be weakened, as the effective manipulation of psychosocial spaces will be countered.  相似文献   

15.
“陈知益、邓字平涉黑”案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知益、邓宇平涉黑案”既具有我国当前黑社会性质组织的一般特征,也具有其个性特点,是较为典型的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案件。“以赌养黑、以黑护赌”是其最为突出的特点。其生成、坐大既受到“袍哥”文化的消极影响,也有好逸恶劳、暴富与蔑视国家法治规则的畸形心理驱使,还有相关基层机关执法不力、个别公职人员充当“保护伞”等原因。为防控此类案件发生,应坚持打防结合、综合治理的方针,有针对性地采取多种相应措施。  相似文献   

16.
关于我国惩治黑社会犯罪法的立法思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周心捷 《政法学刊》2007,24(6):19-26
我国现行反黑刑事法律对于惩治黑社会犯罪起了积极和建设性的作用,但同时也必须看到,现行法律仍存在着一些亟待完善的地方。针对目前反黑实际,应制订反黑单行刑事法律。我国港澳台地区的反黑刑事立法,对于制订大陆地区反黑单行刑事法律,无疑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7.
文化是一个十分模糊的概念,但它的表现形式十分具体。研究跨国有组织犯罪的角度可以有很多,其中黑社会组织犯罪的文化形式可以是其一。作为一种传播广泛的媒体形式,电影与文化生活的互动频繁。以黑社会为题材的电影是华语电影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属香港涉黑题材电影最为典型。电影投射出的黑社会组织犯罪有许多符号,较为突出的包括神秘、“义”、身份认同、崇尚暴力和拜金。而这些只是现实中的香港黑社会组织犯罪亚文化的抽象与简化。尽管如此,研究涉黑题材的香港电影还是能从一个侧面了解现实中的黑社会组织犯罪,回答为什么黑社会摆明了是有组犯罪的姿态却仍然让有些人加入而深陷其中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Starting a decade ago, property crimes by Eastern European crime gangs have gained attention of Belgian law enforcement agencies. Due to the mobile nature of these groups, the term ‘itinerant crime groups’ has been used. The aim of this article is to explore what is incorporated in this term. By analyzing 27 case files, a large degree of variation is revealed. Groups differ in size, organizational structure, offender characteristics, the crimes in which they are involved and the methods they use. Following these features, two main types of itinerant crime groups can be distinguished, each with their own diversity. As such, the observed heterogeneity is larger than we might suspect by looking at the policy definition of the phenomen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